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94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docx

高考历史文明史观

专项训练八文明史观

 

一、理论阐释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漫长而曲折的演进历程。

文明史观注重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

先从横向看,基本上包括: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再从纵向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在形成之中;明确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而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既然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就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也应关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共性,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独特的个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生成关系。

2、典型考题

【高考典题】(2014·安徽·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12分)

【试题分析】

该题以文明史观为框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并渗透了近现代化史观,从人类文明交流史中选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场景,以图文组合为呈现形式、以史论结合为考查重点,既沟通历史与现实,又指向未来,立意很高,视野迂阔。

1.以文明史观贯通古今中外。

从材料一古代分散的文明到材料二近代中西方文明之间联系的加强,再到当代全球化日益发展背景下文明交流更加紧密的事实,更能表现文明交流逐渐加强的趋势。

该题时间跨度上下数千年,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史,给人很大的启示。

2.以近代化史观审视社会转型。

从纵向角度看,三则材料能以点带线呈现人类文明交流的总体趋势;材料二更加聚焦社会转型时期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属于宏观视野下的中观问题。

16~19世纪正是西欧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轨时期,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国体现社会公平的科举制度和民本观念的儒家思想适应了西欧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客观需要,因而成为他们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扬。

到了19世纪,西欧诸国相继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西方思想家站在新的高度审视中国文明,得出了迥然而异的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欧文明在吸收中国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超越。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从肯定转向否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西方社会成功转型的影响以外,还有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西方的工业文明与中国的传统文明之间冲突与碰撞加剧,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交流更加深入,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对中国文明的消极方面认识更加丰富。

3.以唯物史观为分析方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西欧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生产力决定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水平。

农业文明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人类缺乏横向交流的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分散的文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交往日益密切。

因而,该题从命题资源选择角度看,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在生产力的推动下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从材料二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适应了西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推动了西欧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

4.注重考查历史学科核心能力。

材料一和二提供史实,材料三提供结论。

第1小问是考查论从史出,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2小问是考查史证能力。

题干呈现结论,要求考生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证明这一结论。

第3小问是考查论从史出,要求结论全面、准确。

【参考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

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

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3、沙场点兵

1.学者金庸说:

“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

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

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

”金庸的观点是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2.钱穆先生说:

“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

”其

“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3.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重塑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4.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楷体汉字

甲骨文

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7.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

8.上个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9“茶马古道”是指汉、藏茶马贸易而形成的交通要道(图1),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

北宋熙宁年间“以茶治边”,凡贩私茶者处死或徙边;明太祖命四川承宣布政司设茶仓,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清廷川督赵尔丰设雅安边茶公司,支持西藏抵

制印茶。

材料可佐证

①唐宋以后川滇地区商品农业的发展

②王安石变法实行了严厉的抑商政策

③明朝对四川的行省制度进行了调整

④古道曾是捍卫民族利益的重要通道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0.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

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

A.荀况倡导“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

1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对过去的重新认识B.要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只需注重与今天相关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12.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13.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14.汤因比说:

“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15.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问的理解和合作。

……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以下最符合其本意的是

A.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

C.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

D.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1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

“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8分)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

②▲

民权主义

③▲

④▲

⑤▲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2分)

 

专项训练八

1.B。

中西古代文明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很强的个性。

该题通过比较的方式揭示宗法制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A项错误,与题干信息相反;B项正确;C项和D项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讲宗法制,选项讲分封制,文不对题。

故选B。

2.C。

该题以长时段观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题干可以概括为:

秦朝在国家统一方面比周初强很多。

A项错误,秦实行郡县制;B项谈的是中央权力的运作,题干谈国家统一,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项正确;D项属于偷换论题,题干与选项所指不同。

3.D。

文明交流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

内地生产胡锦,说明中外交流比较深入。

A项错误,属于偷换概念,程度加重了,是丰富而非重塑。

B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讲胡锦传入,选项讲唐朝手工业发展情况,文不对题;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双方丝织业技术进行比较;D项正确,故选D。

4.B。

该题是考查比较能力,“进步”意味着不同。

A项错误,两种制度效率都比较高;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把决策、审议、执行权给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使中央的权力行使更趋规范化。

C项错误,题干限定的角度是制度变革层面。

D项错误,分权制衡加强而非限制了皇权。

故选B。

5.D。

该题以长时段的角度观察汉字的演变。

A项错误,楷体直接演化于隶书;B项错误,楷书方正,规矩严正,草书有很强的写意性;C项错误,甲骨文可以释读;D项正确,甲骨文中不少字是象形字,和今天的文字有些相像。

故选D。

6.B。

文化交流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可以概括为:

西方政治制度对国人已经产生了影响。

A项错误,该书主要是介绍世界历史地理,也附带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

B项正确。

C项错误,介绍不等于学习,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D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的进化论。

故选B。

7.B。

中西政治观念的交流与碰撞是文明史观关注的重要内容。

A项错误,五口通商显然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正确,成英国人居住场所称作为“蚁穴”,被迫割让土地称作为“赏赐”,这都体现了大清皇帝自大心态;C项错误,《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非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项错误,损失领土主权而非捍卫主权完整。

故选B。

8.B。

中外经济交流是文明史观的重要内容。

A项正确,唐代开始出现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现为史实认定提供了确凿的证据;B项错误,彩瓷是清朝时期的作品,时代错误;C项正确,大量货物能说明船体大,载货多;D项正确,该发现能为唐朝的造船技术、制瓷业和金银器加工技术提供实物资料。

故选B。

9.A。

以长时段来观察不同时代中原王朝对茶马古道的制度管理。

①正确,茶马古道的形成,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正确,“凡贩私茶者处死或徙边”。

③错误,偷换论题,材料讲增设了一个机构,而非对四川行省制度进行调整;④正确,材料中有抵制印茶的信息。

故选A。

10.A。

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文明史观关注的重要内容。

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

德治与法治融为一体。

A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用法治思想丰富并完善了儒家思想。

B项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外儒内法,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是对荀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根据“奠定”一词,荀子更有开创性。

C项和D项均与题干的儒法融合信息不吻合。

故选A。

11.D。

题干材料是一个解说关系的句群。

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解释说明,第一分句是材料主旨,即历史的价值在于汲取历史智慧服务于现实。

A项错误,指向错误,题干认为历史指向于现实;选项说历史指向于过去。

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在于汲取历史智慧服务于现实,而非强调人的探索精神。

C项错误,属于偷换概念,材料讲探索的对象是对现实有指导价值的历史,而非“相关的”历史。

D项正确,故选D。

12.A。

这道题提供一组史实,寻求一个能够统合这些史实的结论。

A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火车发明;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大清帝国日益衰落;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对立,共产主义诞生;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项错误,该论点不能涵盖“火车的发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

C项错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尚未从理想过渡到现实;另外,只能触及这一信息,而不能涵盖其他史实。

D项错误,“隔绝”与题干信息“逐渐缩小的世界”不符。

故选A。

13.A。

材料呈现对鸦片战争的两种评价,有褒义,有贬义。

A项能体现题干中“淡化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论者持中立与超脱的立场;B项属于国人的观点,视鸦片战争为英国侵略;C项是站在英国人的立场上,清政府拒绝通商才引起了战争,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辩护;D项站在国人立场上,里面存在着蔑视和“天朝上国”的偏见。

故选A。

14.A。

题干材料是一个摘编,很明显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群,强调后一信息,即人们要让文明为人类所共享。

A项正确,与题干吻合度高;B、C、D项均史论脱节,偷换概念,未能点名材料主旨。

故选C。

15.C。

这则材料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建设。

材料列举了九类人不具备参政资格。

A项错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于1931年,国民革命的时间段是1924~1927年,时间不符;B项错误,党的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纲领的内容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凡是反帝反封的阶级都属于革命要依靠或团结的力量。

根据这一纲领,资本家是我们要团结的对象,况且,军阀等阶层对待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态度复杂,里面有可以团结的对象,因而B项与之相矛盾。

C项正确,当时革命的主体应该包括一切反帝反封的阶层,其中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故该宪法大纲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项错误,该宪法大纲直接受到苏俄革命的影响;此外,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16.【试题分析】

1.史观角度

该题以文明史观为框架,渗透了革命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从不同角度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进行解读。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孙中山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条件,其中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即尊重传统,又借鉴西方,民族主义方面,既要推翻清朝统治,又要满汉平等;民权主义既要实行三权分立,又要继承中国传统的考试与监察。

从革命史观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社会主题是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的状态下,坚持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则,以平等的态度处理满汉关系,最终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从近现代化史观来看,既有政治民主化,也有平等思想。

2.能力角度

该题通过列表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其中包括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

(1)主张:

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

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

④三权分立原则。

⑤五权宪法:

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原因:

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