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891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公元9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西汉宗室________在25年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

(1)目的:

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

(2)措施:

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________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________,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知识点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背景: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________的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____________的局面。

2.影响: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3 黄巾起义

1.爆发:

184年,________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

2.结果:

东汉统治阶级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3.影响:

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达标练习】

1.“身外戚,夺政权,建立新,西汉亡”。

这段《三字经》中的“外戚”指的是(  )

A.主父偃B.董仲舒C.王莽D.张角

2.他是一位有着西汉宗亲血统的布衣,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他参加农民起义军,骑牛上阵,被称为“牛背上的皇帝”。

“他”指的是(  )

A.汉高祖B.汉武帝

C.汉景帝D.汉光武帝

3.下列哪一项不是汉光武帝在位时实行的统治措施(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的负担

C.减轻刑罚

D.合并州县

4.在西汉和东汉初期,政治政策上的不同之处是(  )

A.下令释放奴婢B.减轻农民负担

C.注意整顿吏治D.注意减轻刑罚

5.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民族矛盾缓和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6.在东汉中期以后,下列哪两股势力交替把持政权(  )

①宦官 ②外戚 ③权臣 ④藩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7.东汉后期,由于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导致农民大起义爆发。

这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

A.刘邦B.项羽

C.张角D.陈胜、吴广

8.观察下面的图示,回答问题。

上面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由是什么?

给东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能力提高】

1.东汉初期“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与汉光武帝实行的哪些措施有关(  )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 ④“以德化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2.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 ②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 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主要特点有(  )

①有组织 ②有准备 ③利用宗教形式 ④第一次大规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4.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皇帝

即位年龄

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质帝

8岁

殇帝

1岁

桓帝

15岁

安帝

13岁

灵帝

12岁

顺帝

11岁

少帝

14岁

冲帝

2岁

献帝

9岁

(1)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当时中央政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片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宣传什么宗教?

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

(3)表和图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5.中国历史连环画,是展现历史的大舞台。

观察下列连环画,回答问题。

(1)“王莽篡汉”是在哪一年?

篡汉后,王莽建立了哪一政权?

这一政权的施政方针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光武帝”是谁?

他何时建立了东汉?

都城在哪里?

何为“光武中兴”?

(3)“黄巾起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起义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1.王莽 

2.刘秀 洛阳

3.奴婢 农民 郡县 内迁 光武中兴

知识点2 1.外戚 交替专权

知识点3 1.张角 

3.东汉

【达标】

1.C 2.D 3.D 4.C

5.D [解析]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农民没有摆脱压迫和剥削。

6.A

7.C [解析]东汉后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

8.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能力提升】

1.B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汉光武帝的统治措施,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

“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的措施,④错误,A、C、D三项排除,故选B。

2.B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东汉政权衰亡的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败,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B。

3.B [解析]本题考查黄巾起义。

解答时,可用排除法。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④不符合题意,A、C、D三项排除,故选B项。

4.

(1)即位的皇帝年龄都比较小。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太平道。

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使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5.

(1)公元9年。

新朝。

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2)刘秀。

25年。

洛阳。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背景: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作用: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应注意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等。

(合理即可)

部编人教版:

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8部编版:

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

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原因:

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2)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外戚: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

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3)结果: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4)灭亡:

公元23年,号称42万的王莽军队主力,在昆阳一战中被刘秀等人率领的1万余人的农民起义军打败。

2、东汉的建立

时间:

25年

都城:

洛阳

建立者:

刘秀(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

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

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措施(以柔术治天下):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的赋制,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三十税一。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光武帝下诏:

“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经过整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影响: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中兴: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

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探究:

1、“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

(1)同:

①从背景上看:

都是在国家统_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

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都提倡节俭等。

 

③从结果上看:

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2)异:

措施不同:

光武帝刘秀整顿更治,严惩贪官污史,这是文景之治”所没有的。

(3)启示:

盛世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揺薄賦;

都善于用人等。

2、识图说史:

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段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东汉彩绘击鼓说唱俑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知识点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2、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梁冀立了3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危害: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史料: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史料解读: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知识点三:

黄巾起义

1、背景:

(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朽,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频发。

(元嘉元年)京师旱。

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2、原因:

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尖锐;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

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自然灾害频繁。

3、时间:

184年

4、领导人:

张角

5、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利用宗教(太平道)组织发起的起义

张角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他以宗教为形式,以免费行医治病为手段,组织了义军三四十万,编成了36方,各设统帅,在衙门上标记“甲子”,作为将来的攻击目标和进攻时间,并向群众广为宣传黄巾军的预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6、结果:

失败

7、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者,使其一蹶不振。

群雄争霸,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州牧割据:

为了镇压黄巾起事,朝廷改刺史为州牧,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州牧拥兵自重。

此后各州牧又互相兼并,已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知识小结: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三步五环节教案

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刘秀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

宦官专政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1、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公元9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1)背景:

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引发农民起义。

(2)建立:

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他就是________。

3.光武中兴:

(1)目的:

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2)措施。

①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开始时间:

东汉中期以后。

2.原因:

继位皇帝年幼,太后主持朝政,重用自己的亲戚,________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依赖________除掉外戚,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3.影响:

(1)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1.原因:

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2.概况:

创立太平道的________于184年领导的一场________的农民大起义。

3.口号:

苍天已死,________,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

在________军队的残酷镇压下,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5.影响: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根据预习提纲检查预习情况。

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略。

学生解读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任务二:

【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58—59页“光武中兴”的内容(包括教材插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分组回答,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问题1.派代表讲述王莽代汉建新的故事?

(历史事件:

背景、时间、过程、结果影响)

问题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问题3.光武帝统治初期面临的问题?

问题4.光武帝统治的措施、结果?

三、展示交流,点播提升

任务三:

【小组探究】结合课本60页材料研读,相关史事,61页课后活动1与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掌握以下问题。

问题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问题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任务四:

【小组探究】观看微课:

黄巾起义。

并结合课本60页“黄巾起义”子目内容与61页知识拓展,回答以下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问题1.黄巾起义的背景?

(政治、天灾)

问题2.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

问题3.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说明东汉王朝转危为安呢,黄巾起义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现世影响)

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巩固内容:

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及重点。

2.达标测试:

完成练习。

1.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A.秦朝B.西汉C.新朝D.东汉

2.襄阳人杰地灵,许多名人作出过杰出贡献。

刘秀的贡献是()

A.匡扶汉室,建立蜀国B.积极改革,富国强兵

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D.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3.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

A.汉武帝B.王莽C.汉景帝D.光武帝

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②减轻刑法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③④

5.东汉中期以后,交替专权的是()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地方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