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906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含答案

2018届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学案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考纲要求】

核心考点

知识点说明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全国卷Ⅰ

2013·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史变迁;

2014·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

2014·科举制;

2015·汉代外戚干政;

2016·宋代重史传统

2016·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全国卷Ⅱ

2016·科举制

2015·汉代地方吏治

20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4·明代内阁制;2014·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

全国卷Ⅲ

2016·汉承秦制

全国卷

2011·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的变化和原因

2012·清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命题既可直接考查主干知识,又可暗合主流价值观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如地方行政变迁、废行省设三司、汉承秦制等,需通过挖掘题干史料来获得新知;“祭天大典”题巧妙地把价值观的判断引入题干;宋代君主重史实际上就是新研究成果引入高考的例证;汉代外戚干政,汉代地方吏治,科举制与选官用官试题,又是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

在对本讲或本段历史的考查中,大分值、开放性试题的设置较多,且多引用新史学成果,暗合社会热点,需重点关注。

【单元知识网络】

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职责: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3.作用

(1)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易混辨析]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4.演变

(1)宋朝:

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5.影响:

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西周:

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

实行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

实行科举制。

(1)背景:

隋唐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

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3)完善:

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影响: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轻巧识记]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原因: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在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

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制度。

3.评价

(1)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成熟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史论归纳】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史论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考点2|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

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子弟做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

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这一局面进一步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

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禁军归“三衙”统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

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设置通判监督。

③制钱谷:

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轻巧识记]       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历代王朝行政区划

朝代

行政机制

秦、西汉

郡、县两级制(西汉:

郡国并行)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唐代

道、州、县三级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省、路、府、州、县

(2)元代行省的设置

①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②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③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

①原因: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②概况: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意义: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

①概况: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拥有“票拟”权,但皇帝拥有“批红”权。

②实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易混辨析]       正确区分宰相制和内阁制的主要不同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2.清代设立军机处

(1)背景:

清朝建立后,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管军国大事。

(2)设立: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3)特点:

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轻巧识记]       图示法归纳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进

 

【史论归纳】

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封建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造成的消极影响

中央集权过渡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2)程度空前强化。

(3)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知识交汇】

(一)中央官制的特点及演变趋势

1.特点

(1)构成上:

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2)中枢结构的演变:

经历了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充斥着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

2.演变趋势

(1)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同时也有着完善封建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治统治能力的努力和尝试。

(2)分权削弱相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

如唐朝、宋朝都很明显。

(3)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二)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汉代

宋代

不同点

中央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地方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相同

中央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地方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高考真题回顾】

1.(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2012·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3.(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4.(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5.(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7.(2016·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8.(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9.(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0.(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1.(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27)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1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针对性训练】

1.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2.宋朝政府基本不提倡在内地州县筑城,只在边境地区和部分重要城市兴筑或维护城垣。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地方割据 B.促进民族融合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减轻农民负担

3.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了(  )

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

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

4.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5.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

“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

”这一制度(  )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6.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

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

7.《清史稿》感叹说:

“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

”这表明清代(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

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8.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

“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

”该规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9.《清史稿》中记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10.(2017·皖南八校联考)《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

“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

”材料中的“轮廓”(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11.(2017·承德质检)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12.“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行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继承了选官方式B.促进了经学发展

C.扩大了举荐范围D.淡化了门第出身

13.(2017·淄博二模)《隋书·地理志》记载:

“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汉初“封建王侯”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打击官僚政治

C.强化君主专制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4.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15.(2017·盐城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16.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17.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

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由此可见(  )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18.(2017·惠州一模)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

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19.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20.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21.(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冲刺模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

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

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

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22.(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

这些措施

A.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B.确立了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C.缓解了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危机D.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23.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

“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