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641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x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学科下册学期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年级

一年级

设计教师

科目

数学

课时

59

设计时间

2014.2

 

学生、

学材

其它

背景

分析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5.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6.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图形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

 

 

1.认真研究教材,加强学习,过好教材观;认真研究学生,做好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及实际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尽量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认真设计练习,尽量达到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有思维训练价值。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认真审题抓起,严格画批;培养检查习惯,指导孩子的检查方法。

5、强化口算训练,坚持利用口算卡片长期训练。

强化解决问题分析训练,通过互帮互助,达到人人过关。

6、抓好学困生的辅导。

课上多关注,多指导;课下多帮助,尽量保证当天问题当天解决,不遗留问题。

7、取得家长支持,多与家长交流情况,指导家长如何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

 

(一)评价指标: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评价方式: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行为及各种表现(课上活动、课外活动和家庭活动)进行评价;

2.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学生最终取得的成就或成绩进行评价。

结果处理:

学习评价指标中的1-3统一按照A、B、C、D四等作等第评价,学习评价指标4按百分制评分。

 

一年级数学学科下册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年级

一年级

设计教师

单元名称

认识图形

(二)

课时

2课时

设计时间

2014.2

 

学生、

学材

其它

背景

分析

 

学生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简单有趣的图案。

认识图形

(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

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进一步直观感知图形的特征:

用同样的图形进行简单的拼组和解决问题(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

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并感知平面图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实践操作学习。

在观察、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3、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课堂生成的新知。

疑惑,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的学习,在合作交。

流过程中初步建立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作用。

5、讲授训练结合。

精讲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练。

习,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堂交流,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6、数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学习丛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

通过个人回答、操作、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

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

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

2、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试。

(2)成长记录袋

二、成绩认定及结果处理

终结性评价成绩为需努力者可通过自身的努力,再次参加相应的水平测试。

 

第一课时导学案

年级

一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课

课题

认识图形

(二)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学习

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

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学习

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法

学法

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学法:

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课前

准备

五种立体图形、五种平面图形、课件、剪刀、纸。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

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

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

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

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

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

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

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

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

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

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

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生:

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

(板书:

平面图形)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

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

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

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

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

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

(学生说)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

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

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

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

(学生说)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

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

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

(学生说)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5.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

(学生说)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

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

(摸一摸:

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

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师: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

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

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

(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导学案

年级

一年级

科目

数学

课型

新课

课题

认识图形

(二)

授课

时间

设计

教师

学习

目标

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学习

重点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

学习

难点

拼指定图形,创造性地拼图

教法

学法

活动教学法;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课前

准备

七巧板、课件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故作神秘地拿出一个小袋子:

师: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学习的小伙伴。

现在它们正在布袋子里吵吵着,要我赶快放出来跟大家见面呢!

大家猜猜它们是谁?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认识七巧板

师:

给大家一点小提示,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课本4页的动手做例3,你知道是什么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

七巧板。

师: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七巧板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2、七巧板的组成

让学生对照课件演示和自己手中的七巧板。

让学生把认识的图形拿出来并说一说。

剩下的一个图形,我们第一次和它见面,它是谁呢?

把它拿起来,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我们向它打个招呼,行吗?

你好,平行四边形。

3、通过课件演示,完成42页的说一说。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拼一拼:

1、通过课件先介绍你知道吗?

然后演示一部分七巧板拼成的图形,问: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拼一拼更好的更美丽的图形呢?

2、拼一拼,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1)要求学生拼正方形

(2)要求学生拼三角形

先让学生动手尝试后小组间交流,让学生展示不同拼法,老师用课件同步演示,并让学生口述“用了几块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XX形。

四、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练一练:

1、第一题:

首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拼一拼,想一想,

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然后课件逐一展示课本43页的图形,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这些图形。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指导,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

最后交流展示:

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随课件演示说明,并依次说一说每一幅图形像什么?

2、练一练第二题

3、自由拼:

学生操作,组内交流。

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并展示给同学

五、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1、这节你觉得有趣吗?

为什么?

2、回家用七巧板拼摆出有趣的图形,并编成故事,回来讲给同学听。

好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七巧板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学科下册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年级

一年级

设计教师

单元名称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课时

13

设计时间

2014.2

 

学生、

学材

其它

背景

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得数是十几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为此,计算和应用要结合编排。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如例1中渗透集合思想;练习二中的第4题、第5题,练习三中的第3题、第9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五中的第7题初步呈现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内容。

教材中“用数学”的编排,除少量穿插在练习中编排外,还特意安排了一幅情节引人,“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大情景图(例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

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题意直接计算,到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再计算。

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出现了扩大开放性、增加信息量、给学生更大思维空间的综合情景图──“美丽的大自然”,引导学生根据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鹿、河里游的鱼为素材,独立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练习中,有关“用数学”的内容,一般都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理解题意,进行计算;或结合情景图提出问题,再进行计算。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各小节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

内容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主题图

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例1

例1是用“摆一摆,算一算”的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扎实、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

例2

例2用“风车图”,按照“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动手操作-呈现算法”的线索进行引导,坚固有巩固例1中计算方法的作用。

例3

例3“放学以后”用一幅公园的大情境图提供了许多数学信息,为教学准备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例4

十几减5、4、3、2是在熟练计算十几减9、8、7、6的基础上编排的。

例5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例6

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

整理和复习

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

二、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课时安排:

例1…………………………………………2课时左右

例2………………………………………………1课时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例4………………………………………………2课时左右

例5………………………………………………1课时左右

例6………………………………………………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教师应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但是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因此,教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适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