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598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9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名师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

【大成目标】(课堂组织1分钟)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3、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4、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使用说明】

 1、建议两课时

2、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3、学习方法:

诵读、体味、研讨、展示、探究;结合各案说明,达成目标;

 

一、把握课文内容

1、讨论: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

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二、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句意是: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句意是:

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句意是: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

句意是:

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句意是:

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

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句意是:

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ng)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敲起鼓。

句意是:

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种植。

句意是:

<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句意是: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也,表判断。

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

(“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三、理解孟子所说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的意思。

(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

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四、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

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

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五、探究学习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

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

“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六、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探究学习:

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

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

平均句长:

总字数÷总句数):

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七、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0.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11.翻译这篇文章。

【目标反馈】(自我小结,学科组长检查验收)

1、学习本文对文言文有哪些了解:

2、对本文学习后的一些新的思想感悟: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