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857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docx

腾讯访谈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

腾讯访谈:

留美博士新东方名师共话海外留学规划

作者:

  来源:

腾讯教育  时间:

2007-06-27

奚小鹿

 

周容

 

主持人:

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下午来到腾讯嘉宾聊天室。

今天主题的是海外本科留学的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咨询,非常有幸今天下午请到两位嘉宾,先请嘉宾跟网友打声招呼,做一下自我介绍。

奚小鹿:

下午好,我是奚小鹿,是临床心理学的博士,也是比较早的留学生之一。

现在的工作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校医院心理部做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接触很多大学生,近年来回国参观了国内很多高校,所以对于国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很荣幸能够来到新东方,跟新东方的老师和同学做一些交流,因为有很多在新东方学习和教学的老师都是对出国留学有一定兴趣的,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跟兴趣,希望大家能够就此进行一些探讨或者是讲一些小故事。

主持人:

希望一会儿我们能够听到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周容: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叫周容,是北京新东方学校北美项目部的老师。

在我过去几年中,我最多的朋友就是学生,中学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大学在读的学生。

很多学生到新东方来都非常优秀,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带来心理或者是对前途的一些迷茫、一些问题到提给我们,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

主持人:

周容老师比较谦虚,周容老师在过去几年一直在从事的是留学咨询方面的工作,她成功地把很多学生送到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当然我们不知道是不是送去治疗。

(笑)这是一个开玩笑的说法,现在正式开始。

今天的主题是海外本科留学一些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心理上存在的现象。

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现在高考已经结束了,可能很多家长会特别紧张,因为有些孩子已经决定出国留学或者是有些已经在申请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和家长们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奚小鹿:

我对国内现在的情况,在高考方面来说肯定还是有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我能够谈的主要是从国外高校申请方面的情况。

这跟国外高中学生的情况有相对的关系,今天下午我在跟新东方老师交流时特别提到这个问题。

我们的高中生在很多方面成绩非常优秀,他们的基本学业是非常好的,有时英语也因为有新东方这样学校的关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学校英语教学的优秀,英语也非常的好。

美国的高中生在学业上,学习能力、自律方面、自我选择方面相对来说,因为得到过更多的机会锻炼,并不是说这方面的智慧特别高,这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这方面锻炼的经历比较多,老实说比我们的孩子多很多。

所以国内同学在选择学校时,或者是在进入美国大学学习时,需要有一定的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很多时候学校本身给学生的管理或者是督导、监督是不能跟国内大学相比的,也就是说家长在这方面跟学生自己这方面应该有一个准备,到国外学习的时候,为什么学校不管我们,因为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美国18岁是一个成年人的。

如果是你12岁去读私立中学的话,你是未成年人,学校有很多关爱、管理的责任,但是作为大学来说会少很多,这一点大家在申请学校时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进去?

这是需要考虑进去的一个问题。

当然不是说有的学校会好一点,有的学校会更放一点,它的基本原则是这样的。

但是选择小一点的学校,我知道大家的心愿是最好读最好的学校,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一些好的大学,比方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其实只有四千多人,但是学校本身是非常大的学校,这样对于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会高很多。

有的学校本身小很多,比如说整个本科只有一千人左右,这是比较极端的,整个学校本身。

麻省理工学院整个本科的人数大概是4千出头,也就是说每一年只有一千多学生,我知道这在国内已经是不可思议了,但是学校本身是很庞大的学校,我们有七千多研究生,大概有将近一千左右的博士后。

而且校园是非常庞大的,相对来说对于学生自我管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有的学校在郊外,像乡村、乡间是比较小的学校,校舍比较集中,老师人数跟学生比例也是比较高的,这样对学生最初的适应会更好一点,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非常好的学院是威廉姆斯学院,我知道国内有不少学生过去了,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本科学院,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在那里,主科是学哲学,副科是学计算机的,他说他在选择哲学时整个威廉姆斯学院只有十位主修哲学的学生,你知道有多少哲学教授吗?

十位。

主持人:

这在国内相当于博士生的待遇。

奚小鹿:

你想想看,如果这个学生学的是历史或者是地理,当然管理科学不会有这样的配置的,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不可能每个学校都是这样的,美国有很多非常小的小的学院是我们中国人不了解的,我觉得他们是深藏着宝藏。

如果大家能够对此有所了解的话,很多时候是可以做非常好选择的。

主持人:

能不能简单给我们列举一下有怎样的学校?

奚小鹿:

这个不太好说,比如说我在波士顿地区,附近像威廉姆斯管理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有女校的像玛丽亚女子学院、史密斯女子学院。

还有一个卫斯理文理学院也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校,有一个Bowdoin,在罗玛特州(音)是Middlebury(音)。

我不太清楚他们毕业的方向是什么,但是这是非常小、非常好的学校。

麻省理工学院还有一个小的学校,我所说的都是他们所谓的文理学院,相对来说本科生人数是比较少的。

因为学校比较小,教师跟学生的人数比例比较高,而且他对本科的教育是非常非常扎实的。

这跟国内概念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国内大学毕业以后,要求直接工作,在职业上完成教育,美国人对本科的教育类似于我们的高中,还是一个打基础的时候。

所以相对来说对于教育本身比较讲究,对于职业的发展还不是最最直接的。

比如说学会计的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可以考注册公共会计,但是有很多专业都是在本科毕业以后再读研究生。

他读研究生跟我们的概念不一样,可以是研究性的、研究生院的,也可以是职业学院的,比如说我们念工商管理的,念医学院、念法学院的这都属于职业学院,所以本科教育来说主要是打基础的时候。

这时对于国内的洞穴来说,可以借这个机会做一些锻炼,在这方面对于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专长有一些探索。

你可以暂时地把最直接的追求放一下,在本科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优势。

很多时候在国内成绩非常好、考的非常好,但是考的成绩好这方面是不是就意味这本科教育之后,特别是毕业之后工作上的专长,可以利用这个本科,如果学校稍微小一点,适应的困难相对来说少一点,对于环境的适应或者是心理上、社会上的相对来说知识性多一些,机会多一些的话,对于以后再决定职业往哪方面走会有更多的探索。

这是我的感觉,因为我专业并不是做大学招生的。

只能就我在国外看到中美学生或者是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包括其他国家来的国际学生,他们求学中的一些经历,有这方面的要求,所以这应该是考虑的因组之一。

主持人:

奚博士刚才这一点讲的非常好,国人都有一个想法在国内非北大、清华不去,在国外是哈佛、MIT等等就不学,但是文理学院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周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周容:

我把学生高考之后的学生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能够如意地进入他们最理想的学校了,这些学生我恭喜他们。

对于他们来讲,他们将会面临的是大学后面的生活怎么安排,这样的学生去了大学之后最应该注意的是怎么样利用大学的资源,他认为他理想的学校已经进了,他的追求是什么,刚刚奚博士讲的主要是美国教育的概念,美国大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学生适应社会,你去分析生活中或者是日后事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分析,他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校的学生进到学校之后专业已经定好了,往往对他要学什么、做什么缺乏思考,我希望中国学生,尤其是能够考入理想学校、理想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这方面多加一些注意。

第二类学生可能是考的还可以,但是和他最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差了一点。

比如说他最想进的是北大、清华,结果今年没能进到北大、清华,他进到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这些学校,其实这些学校也是好的学校,我认为成功的人都是那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利用资源,随遇而安,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的资源,从而取得成功的这些人。

我比较欣赏苹果公司的这些人,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有一个发言“StayHungryStayFoolish保持天真或求知的状态”,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你周围资源的话,以后一定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我最不喜欢听到的是学生我说进到一个滥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心理是不是有一些问题。

奚小鹿:

我插一句,如果说的比较偏激一点的话,甚至可以说只有烂学生,没有烂学校。

周容:

我送给所有学生的话都是这样的,只有你本身不够强,没有一个学校说我们能够提供这么多人的教育,还不能够给你提供相应教育的。

我希望这些人能够端正思想、端正态度,更好地利用他们大学的学习机会。

第三种人可能是那些高考不如意的那些人,没有能够进到理想的学校或者是没有进到任何一所学校,对于这样的人我也恭喜他们。

在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学校,毕业之后可能是体验生活的一年,没考上大学的这些学生,如果把这一年用来更多地体验生活、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过去没有成功,为什么我会在高考中失利,能够好好想清楚这个问题。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应该不缺乏以后他们成功的机会。

至少是学习的机会,因为现在的学习机会太多了,你可以后面在中国读书,甚至是花一点时间到新东方来读一个托福、雅思,到国外还能够进到一个更好的学校,可能你的路走的更好了。

过去在新东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刚才主持人说希望我能够讲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倒是希望能够讲一些受过挫折,然后走到非常好轨道的学生。

比如说去年有几个学生高考中特别不理想,后来轧帐非常非常沮丧地找到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时急的满嘴起泡。

他们之所以着急就是认为这孩子以后的前途没有了,到此结束了,所有美好的事情跟孩子好像都已经没有关系了,是那种绝望的情况下找到我们,我觉得远远不是世界末日,到新东方来上上课,有些家长后代对我们特别特别感激。

我倒不是说他的感激对我们怎么样,而是他当初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社会事实上还有那么多的路可以走,他如果知道那么多路可以走,知道他也可以走这样一条路的话,心理也不会这样的感激。

我就知道他当初心理绝望到什么程度了。

奚小鹿: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把一扇门关的时候必定会打开一扇窗户。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没有考上高考或者是没有考上最好的学校就完结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

周容:

学生在新东方过了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以后,他们高高兴兴地到美国或者是英国、其他国家大学里去了,他们的路也正常地走好了。

还有一些学生也不是半年以后就进到美国的教室,他可能是非常有思想,我就是要用这样一年的时间对我的人生好好思考一下,我要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更多地做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说他们就是周游了中国的各个城市、各个地方、各个角落,他了解到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我也是一个中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从6岁开始,或者是再早从幼儿园开始就是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很少接触这个社会,对于社会是怎样的情况,自己以后怎么走很少考虑。

有了一年时间真正接触社会,给你一个空间来想这个问题了。

我想这应该是上帝给你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机会(窗户)。

利用好这段时间,一年以后想好了自己要做什么、要学什么,再走这条路,一定可以走得更加精彩。

确确实实我们有过这样的学生,比如说他后面一年因为他的倍加努力考到了他钟意的中国大学了,进北大或清华了,或者说我不想读北大、清华了,我想去美国读,他也能够进美国非常好的学校。

各种各样成功的人都有。

主持人:

我知道有一些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考试,国内考试不放松,国外考试也不放松,在毕业时就比别人多了很多机会。

周容:

这类人是我在新东方接触最多的一类人,可以说是中国精英层的孩子,他们各方面都非常优秀,这些孩子无论是参加中国的高考,还是参加美国的高考,都难不倒他们,他们精力充沛,而且做起事情来非常专心、全力以赴的,能够把他们想做的事情做好,能够实现他们的目标。

如果说这类人他们典型的是从初三或者是高一开始就已经在为两方面的路设计了。

一方面他会想到我怎么样参加美国的高考,怎么准备,美国的大学录取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中国的大学考试需要准备哪些课程、准备哪些考试,他说我只要想到把中国教室里的课程完成,我就能够考好高考。

我在完成课程之外,多做一些社会活动,我再参加一下托福、美国的SAT考试,就可以进到美国名校去。

新东方非常荣幸在过去这几年大批大批把这样的学生送到的美国一流的名校。

包括哈佛、耶鲁、MIT这样的学校。

包括刚刚奚博士讲到的几个美国著名的管理学院,我们也有学生过去,而且去了以后,所有的学生回到中国来以后,都是一个字——爽。

(笑)让他周围的人羡慕,让他的父母为他们感到骄傲。

主持人:

但是也会存在一种情况,孩子从高中到大学本身就有一个跨越性,而且又直接从国内到国外面临着双重的适应性的问题,这时会出现心理上的或者是在未来发展上的迷茫。

很多大学生可能会到大二、大三才明白大学生活应该这么过,两位都是专家了,也解除了很多出国的大学生,您看到的大学生活有没有可以给大家一些借鉴的呢?

周容:

我看到更多是回来的状况,在走之前他们都对后面的路会怎么样感到有一些不安、恐惧,家长多多少少的,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很多担心,但是学生到了那边以后,好像所有的这些担心、恐惧慢慢地都消除了。

尤其是学生到了发达国家以后,比如说到美国以后,这些国家的这些学校因为他们的教育比较成熟,有非常好的一到体制,所有的国际学生过去以后,都会有国际学生的办公室、辅导老师,会给他们安排特别的人员来帮助他们安排生活,包括选课、学习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会有人来帮助他们。

他们过去以后,他们的生活倒真的不用大家过于担心。

倒不像是我们看到的周围孩子在中国上大学时,家长特别不放心还要送到校园来,还要陪着他,甚至是有些学校接待不了了,去年我看到清华大学的大操场上都睡着一些家长的孩子,美国也有家长送,但是没有这么辛苦。

尤其是国际学生一般来讲家长是没办法送过去的,但是国际学生从到机场开始,学校就已经安排的很细了。

有人去接,到学校之后宿舍的安排、伙食的解决,包括怎么到银行办信用卡、开帐号,这些学校都会照顾的特别好的。

奚小鹿:

适应过程中的确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教育体制不一样,周老师说的国际学校的安排,特别是有能力接待国际学生的学校,现在很少有不接待国际学生的学校了,的确是有接待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设置。

美国对学生支持的设计、资源是非常得多。

很多时候不在于一个学校有没有好的资源,老实说很多中国学生最愿意去、最努力去的学校常常都是有非常雄厚的资源。

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是不是想动用这个资源。

这里还牵扯到一个心理上的因素,我们能够成绩如此优秀,比如说国内高考与国外的SAT都能够应付的孩子,这都是“人尖子”,是最最优秀的学生。

能够被学校录取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有一个经历常常没有失败过,可以说是无往而不胜。

在国外留学中如果碰到不顺的时候,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的过程。

我们在做学生的心理咨询时最担心的还不是曾经抑郁过或者是曾经失败过、曾经没有考好的学生,或者是曾经落考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至少有经验了,他们经历过了,知道这个不是不可怕,第一这是有办法的,这不是绝路。

第二,他们有过战胜的经历。

从来都没有失败过的学生,像我们这么优秀的学生出去,第一次失败或者是第一次碰到不顺心的时候,第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的时候,或者是第一次碰到一个教授不能沟通时,或者是碰到同学,周围的人际关系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虽然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虽然大家对于国外的情况都有相当相当的了解,跟20年前绝对不一样。

但是从在理性上知道一个东西,跟在世纪中真正面对它、处理好它是不一样的。

在碰到这种情况时怎样处理、怎样应对失败或者是挫败等这方面的问题时,还是有几类不同同学的。

有的是生活经历中,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师长或者是本身经历给了他一定的经验,他至少知道一次失败不等于代表我能力上的缺陷,这只是代表我目前碰到困难了。

他们没有那么焦虑也没有那么高度紧张。

不会觉得这么一次就完了,他们会动用资源,他们求援会更加主动。

很多时候应对一个问题、处理一个困难问题时,取决于你怎么样认识这个挫败,也取决于你会不会动用资源解决它。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资源在这类学校中是比较普遍的,很多好学校都有这样的员工。

周容:

你们学校有多少像您这样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人员?

奚小鹿:

我们的服务机构本身相当庞大了,有一个心理咨询的中心,学生处有好几位老师专职做。

有各方面的学工部门。

从医院角度来说,一个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科实际上就是精神科,我们的队伍是非常庞大的,有20几个员工,有十多位精神科医生,有4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还有好多社工和临床护士,包括可以开药的护士。

当然不是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学校作为一个学生援助服务这在每个学校都有的,但是肯不肯动用这个资源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不能够相对顺地、相对有效地对付一个困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国内高校也有同样的设置。

学校在碰到困难时,退课或者是延考,这个概念并不复杂。

不是那么想不通、那么陌生的,但是很多时候牵扯到学生能不能为此求援。

会有年轻人觉得在碰到困难时求援是软弱的、没有能力的表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给学生一个挫折,失败不是一个经历,而是证明你的缺陷。

会有局限的想法,因为一个经验是一个经验。

美国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焦虑或者是抑郁现象需要找心理部的老师来辅导的话,他们也会有点儿觉得这是弱者的表现,这是比较有问题的。

很多时候不单单是适应的好,那些成功的学生不一定是经过辅导、咨询之类的,但是他在看待挫败问题上的态度不一样。

这是一个经历,而不代表我的能力,我的人生的话,他更有可能动用资源。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的非常经典“退一步海阔天空”,你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看到这是一个障碍,我需要越过去。

而不是说我人真的失败了。

这样比能够动用资源,给自己一条生路,能够打开一扇门。

很多时候在不求援时,当做是我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话,这样就把自己给挤到一个角落里去了。

很多时候我猜想那些回来后经历非常成功的学生不一定需要动用这个资源、不一定经过这个咨询,但是在看待这个挫败问题上,我想他们的态度跟真正遇到很大问题会休学、停学,会出现很大状况的同学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不敢是在高中教育中还是在初中教育中,从小就需要教育孩子们,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

苹果公司的人说总是保持天真或无知的状态,无知代表没有,你不知道的话学习的曲线会更高。

如果失败的话你会学到你成功时学不到的东西。

从认识上来说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主持人:

每次失败是提升自己的一次机会,如果你正确看待的话。

周容:

美国著名的商学院在录取学生时一般都会出一题申请的题目,谈一谈你的一次

主持人:

学生在刚去的过程中或者是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失败呢?

周容:

应该来讲失败是99%的,只有1%可能是成功的。

因为在每个每一个求职的人都会送出去一大堆的简历,最后成功只有一份或两份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德人他的背后都有了更多的失败。

奚小鹿:

具体他们遇到的困难、障碍是什么样的,我的观察,据不完全统计,是从感性跟理性上的理解,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出去,可能在研究生阶段更加突出一点,因为你是期望在研究生阶段时,这位同学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方向、职业方向有一定的理解跟定位了。

不一定是在我的工作中碰到,这是全球都可以进入的网站,据说是两位中国留学生当初创立的,《华尔街日报》做过一个专门的报道,等于是全球中国学生、留学生都使用的一个网站,非常丰富。

最常见的障碍是对于自己的方向跟为什么学一个专业,甚至是为什么留学不是特别清楚,这就是第一次遇到徐小平老师时让我特别震撼的是他的一个名词“集体无意识留学或集体无意识出国”,因为对教育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大家也知道出去是留学的,本科生是本科生的教育,研究生是研究生的教育,但是很多时候具体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包括在本科期间、研究生期间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的能力非常好,这要分清楚。

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的,他们学的非常好,但是为什么学这个、以后去做什么不是非常清楚。

我常常开玩笑说,在这之前有机体无意识出国,博士毕业之后有一个集体无意识做投资银行。

很多人的确都去了华尔街,是不是很多人去华尔街,做投资银行自己都非常清楚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不单单是我的长处所在。

他们的确做的非常优秀、非常好。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位中国学生被拒的时候,教授写的信,据说写信的教授是中国人的教授,但是他说的事实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很多学生是以学工程、学数学、学理论物理出去的,在职业原则方向时很一窝蜂地做投资银行了,因为美国研究生的教育是这样的,他收一个学生是动用教授自己基金的,比如他申请到一个做科研项目的基金,这其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就会发生很优秀的学生来了,硕士、博士读出来了,学生在转向以后留了一个空白。

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学生在博士生时决定改行了,这不是不可以的,这是自由社会,的确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的确是有同学去的时候就知道,将来最有可能是去做投资银行的,在申请过程中就会造成一定的复杂性。

出去学习时跟导师的关系也会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是很多时候会发生的事情。

有时不一定是在申请时知道自己会做投资银行或者是做金融方面的,有时不太清楚,要边上研究生时边找出自己的方向在什么地方。

不是说美国学生的研究生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走向,这样说是不准确的。

的确会有美国学生,包括在工作中会遇到,读了研究生之后才发现我并没有欲望做研究,也不想做教授,的确有这个现象。

但是这个现象相对来说比例会低一些。

也许因为他们直接在自己的国家升学,出路可能会多一些,他可以读一个职业研究方面的学位,而不需要读一个研究生的学位。

这方面有时看的很多。

当然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也会有。

我觉得中文比较尴尬,一说到问题,实际上英文中是ISSUAE(情况),这是一种情况,因为没有经历过,需要学习。

我常常提醒大家说,在中国文化中老师是老师,老师的太太我们叫师母,有一种父母的关系。

不是说美国学生跟老师没有这种因素在内,很多时候期待会不一样。

特别是你在读到研究生时的期待就是,你有经过,或者是你真的有了问题会提出来,很多时候会到很多年以后,老师说你为什么不早说。

不是说学生不对,学生有时会说我再有困难时,我的老师应该知道的。

这个要求也不是那样的过分,但是现实中会有一些问题。

比方说如果一个老师带了很多学生,包括在国内的教授带了很多学生的话,不可能有这样多的时间跟精力把每个学生的情况摸的非常透,这时能不能站出来说我在这方面碰到了一些障碍,这不一定是决定学生对于挫败看法的问题,而是从文化上来说觉得我有问题、我有情况老师应该知道。

我经常打一个比喻,这不单单是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生也会经常遇到。

好比说,别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你如果不说OUCH的话,别人会不知道。

不是说这个人特别无理,他的确没有想到。

我们中国人说“不平则鸣”,你有情况的话你得说。

我在这个研究上卡壳了或者是这个研究我做不下去怎么办呢。

你不说的话,老师就会觉得这个问有问题。

到了年终时你要出活,这时就会容易焦虑,有时造成消极怠工,或者说老师不关心我,实际来说双方面都要进一步。

我们学院好多老师在这方面会非常细致,他会打电话跟我说我有一个学生好久没有上课了,或者说我有一个学生最近看上去情况不太好,我怎样帮他。

但是也不是说每个学院的每个老师都会有很主动这样的关注。

很多时候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文化上的不一样。

有时需要处理、需要学习的情况要提出来,因为家长、老师是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有时会非常细致,你还没有想到的东西甚至都替你想到了。

在国外这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

有时也会常常是出现障碍、出现心理困难的地方,继而会影响到学业、影响到身心健康。

主持人:

我们要主动表达、要有沟通。

周容:

我们的高考生现在最大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对于一些感觉不太如意的学生应该接受您(奚小鹿)的心理咨询。

(笑)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一些思想层面的东西,网友们希望能够听到一些具体的案例。

周老师跟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会接触比较多一些,奚博士研究层面的比较多一些,可以各说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