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010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A卷)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11分)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注】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 鸱夷:

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

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

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

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

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

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BC [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

C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

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

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

施诗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答案】 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

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

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

(2)题。

(11分)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

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茂林风”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如诗句“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也是“声色兼备”的佳句。

AE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

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

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

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

E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所以E项不正确。

]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

《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

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

《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答案】 相同点:

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导学号:

35900089】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③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E.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如“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两句,也是以声写声。

CE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

E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

(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

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

【答案】 要点一:

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

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或:

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导学号:

35900090】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

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AD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辞的。

D项,“凝睇”是神态描写。

]

(2)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

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词的上阕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

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这首诗直书其事,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也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BE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意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E项,“委婉含蓄”不对,实际上是“直抒胸臆”。

]

(2)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导学号:

35900091】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雨香飞燕促”中“香”的用法与“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中“香”的用法相似。

CE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暗指“细柳营”,这两句无“柳”字,却紧扣了“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不全是写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景色。

这两句写的都是动景,但并非以静衬动,而是“以动写静,借动衬静”。

因为五、六句中动景是飞燕、落花,而本诗的核心描写对象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就完全颠倒了。

E项,用法不同,前者是运用通感的修辞,后者指花香。

]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来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古典诗歌常常通过对客观景物来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寓理于景”“理景交融”。

“景”就是意象,透过那清晰明净的意象,由表及里,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其中的哲理。

【答案】 示例:

《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由景及理,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

【导学号:

35900092】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①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 ①黄仲则:

清代诗人。

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

②节物:

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

③人如雁:

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

④差喜:

幸好。

⑤衰亲:

老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

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E.“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CD [C项,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

D项,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应为“语意与情感的突转”。

]

(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这两句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在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导学号:

35900093】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④。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

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

今河南禹州。

荆南:

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南。

③错莫:

纷乱昏暗。

④渠:

代词,表示第三人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两句写出诗人的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通读诗作可知,诗歌的主旨是怀人,主要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亲人思念的苦痛。

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

E项,“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有误,诗句“吟诗正忆渠”中“忆渠”的意思是怀忆众兄弟。

]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问“乡党”为什么羡慕“我”家的“元日会”,联系前文,可知“旧时元日会”实际上写的是兄弟们欢乐相聚、其乐融融的欢愉场面,大家庭的和谐美好,让乡邻称羡。

第二问,考查抒情方式。

首先考虑所抒发的情感内容,诗歌抒发的是思念亲人的苦痛之情;再考虑抒情凭借的方式,此处是回忆“旧时元日会”的美好情景,由此可知诗人是在用往日虚景乐景,衬托今日实景哀情,是以虚写实,运用了反衬手法。

回答时结合具体诗句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第一问:

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众兄弟相聚所拥有的欢乐和谐的氛围,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

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

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生活中兄弟远隔的悲伤(或: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古代诗歌鉴赏(B卷)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导学号:

35900094】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

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

柳下惠。

士师,狱官。

《论语·微子》:

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

③桂江:

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④连山:

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理解错误,“柳士师”指柳下惠,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也指同样被“三黜”过的柳宗元,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名惭”实际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

E项,手法分析错误,“反衬”错,此处以哀景衬哀情,应是正衬。

]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