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024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西医结合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总论第一章:

发展史

1、晋·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外界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使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出现结构上的破坏和功能上的紊乱,此即为损伤。

骨伤科学之畴中,损伤主要涵盖了骨折、脱位、筋伤和伤。

骨折系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或软骨的.完整性和连_续性者。

脱位(关节脱位、脱骸、脱臼),系指外力使构成关节各骨一的骨一端关节面失去了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功能障.碍者。

筋伤系因外来暴力、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其含义与西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大致相当。

骨伤科学畴中.的伤是指由损伤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组织结构破坏及生理功能障碍,其不同于科领域里一的伤概念,为了区别,亦称“损”。

损伤的分类:

按损伤部位分:

外伤(皮肉筋骨脉)和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按损伤性质分:

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按受伤时间分:

新伤(2~3周)和旧伤(/宿伤)。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

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

轻伤和重伤。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

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

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按损伤部位的多少及严重程度分类:

单发性损伤、复杂性损伤、多发性损伤(骨折、脱位、筋伤、伤)。

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收缩力和持续劳损力四种。

损伤的因是指由于人体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伤等。

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第三章、诊断

1、望诊:

选择题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

从肩峰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2.)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尺骨茎突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到踝下缘或脐到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5.)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到膝关节缘6.)小腿长度:

膝关节缘到踝下缘或腓骨头到外踝下缘

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长度测量临床意义:

1.长于健侧伤肢明显增长者,常为脱位的标志,多见于肩、髓等关节向前或向下脱位,亦可见于骨折过度牵引等。

2.短于健侧伤在肢体,多系有短缩畸形之骨折;伤在关节,则因脱位而引起,’如髓关节、肘关节之向后脱位等。

3.粗于健侧有畸形且量之较健侧显著增粗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等重证。

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系伤筋肿胀等。

4.细于健侧可为伤误治而成筋肉萎缩,或有神经疾患而致肢体瘫痪。

重点9、抽屉试验(Drawertest)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90°,检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1cm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肌力检查—肌力评级标准0级:

肌力完全消失,无活动。

(完全瘫)I级:

肌肉能收缩,但关节不活动。

(接近瘫)II级:

肌肉能收缩,关节稍有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重度瘫)III级:

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抵抗外来阻力。

(轻度瘫)IV级:

能对抗外来阻力使关节活动,但肌力较弱。

(接近正常)V级:

肌力正常。

(正常)

第四章、治疗方法1、治法分期:

1)初期:

伤后1~2周,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

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2)中期:

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3)后期:

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

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总之,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第六章、骨折概论

1、骨折的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病因病机:

1)外在因素: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一般发生在骨力学结构的薄弱处,分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等)、肌肉牵拉,累计应力。

2)在因素:

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小儿的骨骺分离,老年人的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骨骼本身的病变(骨代异常,骨的感染性疾病和骨肿瘤等)

3、骨折的分类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

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脊柱、跟骨)

3)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①稳定骨折:

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②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4)根据骨折程度分类:

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

新鲜骨折(2-3周),旧性骨折(2-3周以上)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

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

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

7)根据骨折后有无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分类:

单纯性骨折、复杂性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

8)骨折移位的分类: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的诊断要点:

1)病史:

有外伤史。

2)临床症状:

局部可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3)体征:

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

CT、MRI检查。

5)骨折的局部情况:

(1)一般情况:

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征:

①畸形:

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而使断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②骨擦音:

骨折两断端相互碰触或摩擦所产生的音响或摩擦感。

一般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而感觉到;③异常活动:

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如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5.骨折的合并伤和并发症:

1)合并伤:

骨折的同时合并血管、神经、脏损伤者称之。

最常见是脑、脊髓和肺部损伤,其实是周围神经损伤,泌尿系统损伤,血管损伤和腹腔脏损伤。

2)并发症:

骨折后引发的机体病理性反应称之。

并发症分早期和晚期。

早期:

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多脏器衰竭(MODS)等。

晚期:

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

6、骨折并发症中的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

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7、骨折并发症之周围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

8、骨折并发症之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

关节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

9、骨折的愈合过程:

三期:

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原始骨痂形成期(后

4-8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周以后)

10、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

(第2、4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

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1、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

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治疗方法的影响(固定和运动)影响骨折愈合的整体因素:

年龄、健康情况。

 

12、骨折的治疗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外兼治,医患合作。

 

13、复位:

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

分闭合复位(手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

 

14、骨折的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2)功能复位:

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A、对线:

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 B、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C、长度 :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上肢骨折 

1.锁骨骨折:

多发生在中1/3处,尤以幼儿多见。

骨折后,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折往往向上成角(以颈腕吊带保护,限制活动2-3周)。

较大儿童或成人需复位,常用“∞”字绷带固定4-6周。

 

2.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高。

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

 

1)解剖:

肱骨外科颈位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

2)临床分型:

外展型、收型和骨折脱位(合并肩关节脱位)3型还有裂缝骨折。

外展型:

上臂在外展位,断端外侧嵌插而侧分离,多向前、侧突起成角。

收型:

上臂在收位,断端外侧分离而侧嵌插,向外侧突起成角。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关节面向下,骨折面向外上,位于远端的侧(临床较少见)。

3)诊断要点:

①病史:

外伤病史,间接暴力多见;②临床症状:

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③体征:

畸形,局部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动及感觉异常;④辅助检查:

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线检查。

必要时加照腋位和肩胛骨切位。

粉碎性骨折等行CT三维重建。

4)治疗:

无移位骨折,稳定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者,3周后开始活动,有移位进行手法复位。

手法整复:

1、对抗牵引(纠正成角畸形),2、按压手法(纠正向前成角)3、推拉手法(纠正侧方移位)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

超肩关节夹板固定。

前、外、后为长夹板,侧为短夹板(蘑菇头,外展型放在腋窝,收型放在肱骨髁上部)。

3.桡尺骨骨折:

又称桡尺骨干双骨折或前臂双骨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