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0018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 第一章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必修3第一章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知识体系

考纲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影响因素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

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方式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区域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采取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出发,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方法技巧] 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的一般步骤

(1)分析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和矿产等。

②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因素:

人口、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文化、历史等。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

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产生的原因。

(2013·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从经度位置来看,甲地位于我国最东部,大部分时间能够最早看到日出,但是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越往南日出越早,有一段时间日出最早的地方是我国的钓鱼岛,故A项错误。

夏至日极昼发生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漠河在北极圈以南,故B项错误。

一般来说,内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或200mm等降水量线”,而实际上,大兴安岭北段西侧还是黑龙江的发源地,故C项错误。

由于松花江干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冬季有结冰期,并且低纬温度高于高纬,高纬河段比低纬河段结冰早、融冰晚,所以会出现凌汛,故D项正确。

第2题,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之间,从河流的流向(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可以看出,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

伏旱一般指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份,因雨带北移、副高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而此时东北已渐渐进入雨季,故B项错误。

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平原广阔,地势平坦,以国营大农场为主,适合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故C项错误。

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不适合棉花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故D项错误。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3.A 4.C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

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区域地图的定位方法

1.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纬度来确定。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通常可以借助“十”字法或“井”字法进行识记。

如:

2.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

如:

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靴,伊拉克像芭蕉扇,云南省的形状像孔雀,陕西省像跪式兵马俑,青海省则像只兔子,黄河像个“几”字,长江中下游的形状则像字母“W”。

3.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1)借助熟悉的点,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如要判断P点(45°N,128°E)的位置,可以联想与其距离较近的北京(40°N,116°E),可知P点在北京东北方,由此可以确定P点在我国东北地区。

(2)参照熟悉的地理事物,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这是最常用的定位方法之一,以熟知的河流、湖泊、海峡、海湾、内海、山脉、铁路、城市等为参照点,来确定未知点的位置。

4.利用特殊景观定位

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如自然景观中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南极洲的企鹅等;人文景观中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广州的五羊雕塑,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

5.利用典型区域特征定位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定位的重要线索。

如根据降水和气温情况可以大致判断某区域是位于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岸还是大陆西岸。

另外,还可以通过海陆位置及题目中文字提示信息等进行辅助定位。

6.综合定位法

对某一区域定位,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读“日本四个阶段公路运输发展指数图”,回答1~2题。

注:

①2000年指数为100;②1945年到1955年为经济恢复阶段,1956年到1973年为高速增长阶段,1974年到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为波动发展阶段。

1.影响区域公路运输发展的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规模 ②城市人口规模 ③产业结构 ④工业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日本经济恢复阶段,公路运输开始发展,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B.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公路运输快速发展,增速维持在高水平

C.在日本经济稳定发展阶段,客运规模变化不大,货运持续增长

D.在日本经济波动发展阶段,客运、货运持续增长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经济发展规模是公路运输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规模是公路线路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公路的布局有很大影响;工业基础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起辅助作用。

第2题,从图中可以发现,在日本经济波动发展阶段,客运出现下降,货运持续增长。

3.(2013·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

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

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 图1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

(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_。

(4)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

答案 

(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汽车工业 先进的科学技术 新兴的市场需求 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

(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任答三点)

(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解析 

(1)由图1可看出,五大湖区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优势条件有:

丰富的煤铁资源;廉价便利的水运;众多的城市,工业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结合材料与图2知,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工业,其发展依赖于市场需求、钢铁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

(3)由题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很易分析出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

(4)该题开放性较强,主要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等方面分析。

练出高分

一、选择题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2.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 1.D 2.A

解析 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在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里地壳相对稳定;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气候高寒;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读“某内陆湖近代三个时期依次变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依据图示信息,可推断(  )

A.湖泊流域面积在不断缩小

B.最适宜作为渔港区位的是西南侧湖岸

C.湖泊中南北走向的半岛,不会再消失

D.注入湖泊的径流量不断减少

4.该湖泊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表现在(  )

A.湖泊面积减小,鱼群密度相应增大

B.沿湖土壤盐碱化加剧,影响原生植被生长

C.流水作用加强,风力作用减弱

D.围湖造田,形成了季风水田类型

5.若想减缓湖泊的继续缩小,人类活动适宜的方式应该是(  )

A.发展节水农业

B.植树造林,减缓水土流失

C.严禁围湖造田

D.修建水利工程,拦截泥沙

答案 3.D 4.B 5.A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的面积正在减小,注入湖泊的一些河流在消失,注入湖泊的径流量不断减少。

第4题,湖泊的面积缩小,气候干旱,蒸发加大,土壤的盐碱化加剧。

第5题,若想减缓湖泊的缩小趋势,人类活动适宜的方式应该是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因农业生产而大量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流的水量。

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A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冰川融水多,灌溉便利D.地势平坦,黑土肥沃

7.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图中A为宁夏平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所产葡萄品质好,利于发展酿酒业。

第7题,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黄河水灌溉,长期大水漫灌,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易形成土壤盐碱化。

中央谷地位于海岸山脉和内华达山之间,是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M为中央谷地中某城市,该城市的平均海拔为52m。

据此回答8~9题。

M城市的气候资料

月份

1月

4月

7月

10月

气温(℃)

7.9

15.5

25.2

18.3

降水量(mm)

81

36

0

20

8.M城冬季的降水量明显少于旧金山,其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距海远近B.地形

C.纬度高低D.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9.中央谷地的农作物种植一年可以收获2~3次,主要依赖于(  )

A.土地面积大B.地形平坦

C.邻近消费市场D.灌溉系统发达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旧金山处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南移,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给旧金山带来大量降水,而M城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其降水量明显少于旧金山。

第9题,中央谷地降水量少,农作物种植一年可以收获2~3次,主要依赖于发达的灌溉系统。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从Ⅲ到Ⅳ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D.市场

答案 10.C 11.D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信息看,从I到Ⅲ阶段,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镇数目增加。

又因为当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第11题,从Ⅲ到Ⅳ阶段,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城市附近出现了花卉和绿化树种,说明了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完成12~13题。

12.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  )

A.东部B.中部

C.西部D.无法判断

13.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

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

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

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

答案 12.A 13.A

解析 第12题,读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东部。

第13题,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基础好,故网民所占比重较大。

二、综合题

14.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

读“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简评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条件。

答案 

(1)流水堆积作用 加强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2)优势条件:

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石油、海盐资源丰富。

劣势条件: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

(1)题,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势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由于中游地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泥沙含量减少,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变缓。

(2)题,结合图示及上题信息说明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15.下面两图中,图甲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乙为“该区域某岛屿的放大图”。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比较图乙虚线框内东南部与西北部地形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分析图乙虚线框内的地形特征对该区域气候要素的影响。

(3)图甲中145°E东侧的四个岛屿被俄罗斯人称为“烟雾列岛”,简要分析其原因。

(4)俄罗斯准备在图乙中的岛屿A处修建军港,请说明A处比B处和C处更适合建军港的理由。

答案 

(1)差异:

东南部地势总体上高于西北部;东南部以山地为主,西北部地势较平坦。

 理由:

东南部河流短促,西北部河流较长。

(2)虚线框内的地形特征对降水影响明显:

夏季东南季风因山地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东南部降水较多;冬季西北季风携带的海洋水汽因地形抬升形成降水,西北部降水较多。

(3)岛屿附近水汽充足,且有寒流经过,水汽遇冷凝结,易出现大雾天气。

(4)A处更靠近海沟,航道深;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风浪小;面向太平洋,地理位置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解析 第

(1)题,由图乙虚线框内河流长短及流向可以判断出两地地势的差异。

图示东南部河流短于西北部河流,说明东南部地势要比西北部陡峻。

(2)题,该区域位于东亚季风区,受季风影响明显,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易形成降水。

第(3)题,图甲中145°E东侧的四个岛屿附近有千岛寒流经过,水汽遇冷易凝结成雾。

第(4)题,港口的区位应满足海水深、风力小、面向大洋、位置重要等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