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8999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7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docx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考题专题十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

专题十 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

1.(2017年天津卷)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

(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

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答:

 

 

  【解析】拟写标题时应注意全面把握语段内容,不妨提笔在文中画线标示重要词句,如材料中的“一带一路”,以它为核心话题,引发后文对其目的和意义的阐释,重要词句还有“推动……合作”“文明互通”“文化相融”等,然后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示例:

“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2.(201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

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答:

 

 

 

  【解析】题目要求“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答题时要提炼每句的关键信息。

首先浏览句子,圈定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①保留“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保留“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

③保留“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

④保留“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

最后根据字数要求进一步压缩,确保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

②内部可通可隔。

③构件艺术美观。

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3.(2017年山东卷)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

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

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    。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

我们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请鼓掌欢迎。

 

答:

 

 

  【解析】首先明确开场白的主题——“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和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分析要补写的句子的位置及其与前后分句的联系。

本文段所要补写的句子是对“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的进一步描述。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是为了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突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一:

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化我们心里的坚冰。

示例二:

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4.(2016年北京卷微写作题③)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答: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题干中限定了写作体裁必须是一首诗或者一段抒情文字。

答题时,要围绕“荷”这一中心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描绘“荷”的形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中“荷”的丰富意蕴,恰如其分地进行抒情,或赞荷之美,或颂荷之品,或抒荷之恋……合乎情理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荷”是个多音字,还可以理解为“负荷”“负担”,如果从这个角度写作,也未尝不可,只是难度较大。

【答案】示例:

荷,你是夏天的舞者。

淡粉的浅笑,低头香气四溢,

亭亭,碧绿舞裙上的颗颗珠玑,

是为你伴奏的露滴,

清风拂过,吹皱心波里层层涟漪。

摇曳绽放,请不要忘记,

水下纤细的荷干托起了你的身躯,

泥中藕臂默默地疏导你深沉呼吸。

骄阳下,一只翠鸟掠过对岸的柳枝,

淤泥不染,清涟不妖,温柔是你——

夏日里娇羞的午荷一枝。

5.(2016年浙江卷)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

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

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

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

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

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与一般的压缩语段题相比,本题的区别在于压缩成词而不是句子,但方法大同小异。

首先分出语段的层次;然后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最后,压缩到词而不是句。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同时还有逻辑方面的要求,即四个关键词要按一个合理的次序排列。

材料分为三段话:

第1段主要介绍引力波,第2段说引力波为美国首次发现,第3段主要讲引力波的发现的影响。

据此,不难写出正确的关键词。

【答案】引力波 首次(或“美国”) 发现 影响(或“意义”)

6.(2016年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

A中包含了两个比喻:

把别人比作“刀俎”(切肉的砧板),把自己比作“鱼肉”。

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这两个比喻都属暗喻,比喻词是“为”。

一般来说,比喻侧重相似性,而借代侧重相关性。

比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而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B中“尧舜”代指圣人,属于以专名代泛称。

C中的“干戈”和“玉帛”分别代指战争与和平,属于以具体代抽象。

D中的“西施”代指美女,也属于以专名代泛称。

【答案】A

卷别

考查角度

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

仿写句式

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

仿写句式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

仿写句式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仿写句式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变换句式、仿写句式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仿写句式

  命题规律:

自2012年以后,全国新课标卷不再专题命题考查句式与修辞、扩展与压缩。

从2012年以前全国新课标卷以及近年全国其他地方试卷的命题看,命题主要存在以下规律:

①全国新课标卷2007~2012年非常重视语句的仿用,基本上每年都会涉及该考点;②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的逻辑推理题虽然从内容上看是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从形式上看,仍然是考查仿用句式。

如果考生未能按照示例句式答题,这样也会影响到考生得分;③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三个考点中,仿用与变换句式仍然受到不少地方卷命题人的青睐;④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常常会结合语言表达的其他考点;⑤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中,压缩语段考查较多。

考点一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喻的结构:

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3)比喻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明喻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连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借喻

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4)比喻的作用:

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1)比拟的定义: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徐志摩《再别康桥》)

 

(续表)

种类

释义

例句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甲物)当作彼物(乙物)来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3)比拟的作用:

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

(1)借代的定义: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2)借代的种类:

种类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

(1)夸张的定义:

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

(2)夸张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扩大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缩小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超前

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5.对偶

(1)对偶的定义:

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

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即可。

(2)对偶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啬丽彩。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排比

(1)排比的定义:

排比是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成分

排比

同一个句子中的多个成分构成排比。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续表)

种类

释义

例句

句子

排比

一个复句中的各个单句或几个句子构成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7.反复

(1)反复的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方法。

(2)反复的种类:

种类

例句

连续

反复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间隔

反复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3)反复的作用:

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8.设问

(1)设问的定义:

无疑而故意设置疑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法。

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2)设问的作用:

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反问

(1)反问的定义: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

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反问的种类:

种类

例句

用肯定的形

式表示否定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用否定的形

式表示肯定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郁达夫《故都的秋》)

  (3)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点二

易混修辞手法比较

 

修辞手法

辨析

比喻和

比拟

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收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借喻和

借代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关联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

“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

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对偶和

对比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续表)

修辞手法

辨析

对偶和

对比

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排比和

对偶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问和

设问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考点三

扩展语句的常见形式

 

类别

释义

词语的扩展包括对单个词语的扩展和对多个词语的扩展。

对单个词语的扩展或以词语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或把词语作为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中心,在实际考查的时候,往往有一些附加条件。

对多个词语的扩展一般要求以这几个词语为基础、为要素,或把这几个词语运用到一句或一段文字中。

这几个词语本身不一定有联系,但可以通过构思,通过想象,或在形式上融合,或在内容上融合。

句子的扩展就是命题人给出一个句子,让考生根据相关要求,将该句子扩展成长单句、复句或者语段。

扩展成复杂的单句是要在原句基础上添加附加成分,如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的扩展,只要将原有的主谓成分作为句子的主干,在主干之上添加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即可,这些附加成分分别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

扩展后的句子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具体。

(续表)

类别

释义

特殊情境的扩展是给定特定条件或情境,要求考生扩展。

这类扩展一般来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扩大和展开,往往是补写或续写。

这类题目,常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补写或续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续写或补写的部分必须做到与原句文意相通,中心一致,语境和谐,句式相似,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符合题干要求。

这类题型,常提供一句话或一句诗作为扩展的中心内容,要求考生围绕这一中心内容进行阐释、发挥,使之明确、丰富,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或语段。

这类题目大多为对古诗文佳句的扩展,提供的大多是写景的句子。

考生要学会依据意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将内容展开,使之更具体、形象、动人。

这种题型实际上考查的是小语段的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动词、形容词等直接摹写,或用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修饰限制,或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力求合乎要求。

 

考点四

压缩语段的常见形式

 

类别

释义

关键词,顾名思义,就是关键性的词语,从语言角度讲,就是能描述文章本质的词语。

关键词既能概括语段的中心意思,又能准确传达语段的主要内容。

提取关键词就是在理解语段的基础上,把代表语段中心和本质意义的词语提取出来,考查的是对语段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思路梳理能力,本质上是对语段中关键的、主要的、核心的信息的集中,是要淘汰掉次要的、支撑的、解说的信息,是压材料、抓关键、炼文字。

这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概括说明的方法。

下定义要注意四点:

第一,定义与被定义概念外延(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必须相等;第二,不能同语反复,就是说,定义必须能够直接说明被定义概念,而不能依赖被定义概念来自己解释自己;第三,不能用否定的形式;第四,不能用比喻的形式。

下定义多采用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