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607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docx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

农村教育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

摘要: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统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确保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教育可以为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切实保障,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空间;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也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办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促使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变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在我国发展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和传统农业向城镇与非农产业的转移,既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如何确保农村劳动力实现持续而有效的转移,如何使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改善的需要,如何保障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城镇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如何促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完成其再社会化等问题,都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最终办学目标的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实状况分析

来自国家官方资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我国全国耕地面积总量为18.2574亿亩,农村人口有7.21亿,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亩。

据测算,即使不考虑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目前至少有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当然,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数量的估算并不一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2006年在布鲁金斯学会演讲时曾指出,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有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二亿多人,以及农业所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剩余劳动力。

但不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数量究竟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必定将会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我国政府而言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工程。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质量不高。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处于严格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导致了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不高,很多农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非常有限,其中绝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的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及以下,这就必然造成当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城镇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这些农村劳动力专业素质与劳动技能的欠缺,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城镇的经济建设与和谐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就是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提高,但现实中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却无法与其相适应而产生的。

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却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问题。

2.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稳定性不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因素,但是据调查,这些年来的进城农民工,只有不到20%左右能实现真正的转移,在城镇“定居”下来,其他的80%以上都是“两栖化”的流动人口。

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如现有户籍政策等制度性障碍使得他们在城镇的生存能力被人为弱化之外,最根本的还在于他们缺乏在城镇长期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与素质。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途径

1.职业教育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劳动者将很难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因此我国的现代教育必须肩负起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任。

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需求推动型教育类别,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拥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目前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普通中、高等教育的各项资源设施配置有限,其教育方式应试化、教育目标学术化的特点使得它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与个性化需要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

同时,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更加重了我国教育供需之间的问题和矛盾。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思想观念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非义务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行为。

那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突出专业性,强调目的性的教育形式,就比普通教育更能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种明确的投资预期。

并且从接受教育的出发点和形式来看,学生完成职业教育的总年限相比普通教育更具选择性与灵活性,因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预期投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当人们对收益无法明确衡量之时,可以预见的成本就会成为行动的一个决定性考虑因素,对于经济实力较差的农村人口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使得其更加符合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和特点。

2.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效支撑。

托达罗(MichaelP.Todaro)的预期理论认为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做出的反映。

影响他们预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城乡实际的工资差距;二是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

而从农村居民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比较,当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时,其向城市转移后的工资收入与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也都将提高。

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贝克尔(GaryS.Becker)曾指出劳动力迁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因为迁移过程中劳动者所发生的成本是为了在未来得到更多的预期收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下面本文将引用西方经典文献中的一个人力资本模型来进行说明。

净收益现值=∑Tt=1Bjt-Bot(1+r)t-C

式中:

Bjt为在t年时从新工作(j)中所获得的效用;Bot———在t年时从原来的工作(o)中所获得的效用;T为在工作j上的预期工作时间(用年限表示);r为贴现率;C为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用损失(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

这个模型中的净收益现值如果是非负的,那么劳动力的转移行为就很可能发生。

同时这个模型也告诉我们,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最可靠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其对转移行为的预期收益,而接受教育的程度无疑将成为农村劳动力判断其转移后预期收益大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种教育类型,必将成为支撑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求带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需要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年均增长速度进行保守推算,最晚到2021年,中国将完全实现工业化。

那么在这一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必将得到快速推进,而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的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因素,其人口转移质量的高低必将对城镇化的总体进程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会非常巨大,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赋予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是最可靠的手段。

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我国人口城镇化能够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和程度都非常有限。

因此,通过扩大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2.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当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了部分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提高,而现实中高素质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数量又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这就使得一方面是在城镇之中有大量人员处于失业状态,农村劳动力的持续稳定转移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各个用人单位高薪求贤而门可罗雀。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与教育结构的长期不合理导致了大批劳动者的素质无法得到及时提高或者学非所用,从而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始终无法满足对其的需求。

而职业教育显著的社会功能正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技能物化为生产力要素的过程,它根据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物化到受教育者身上,并通过其将来的社会劳动,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已经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万,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供给瓶颈却仍然无法被打破。

因此在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其办学质量的提升,绝不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仅仅停留在解决适龄劳动力就业需要的层面上,而应该将其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

三、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政策扶持机制

促使农村劳动力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并有序向城镇转移的方法,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应该一方面从降低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入手,即加大对农业户口学生的教育经费资助与补偿,如开展农村户籍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助学金制度,以及减免其学杂费用等措施,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这里的预期同时包括心理层面的预期与物质层面的预期。

提高心理层面的预期收益需要改革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真正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建立起对应、等值以及能够相互斜街的关系,切实解决好职教与普教学历资格的等值承认问题。

只有这样,我国社会在人才培养上面重学历文凭,轻技能实践的现状才能得到根本扭转;而提高物质层面的预期收益需要职业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使毕业生能有良好的就业预期,在此基础上,政府要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策干预对城镇企事业用人单位施加积极影响,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通过建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确保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如果说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引导其合理转移的软性手段,那么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就是规范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硬性保障。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大批不具备必要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二、三产业,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且缺乏专业的劳动技能与素质,不仅使得他们自身无法在城镇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同样也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

因此为了保障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能够得到稳步推进,政府必须在建立统一、灵活、连贯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劳动力预备制度,并着手抓好职业准入、城市准入与年龄准入这三个方面的准入工作。

具体来说就是应在扩大现有职业准入范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个别行业的准入门槛,将户籍制度改革与职业教育相关联,以及努力延缓农村低龄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

(三)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与重心的上移作为破解其发展瓶颈的着力点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从普通教育中分化出来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专科层次,在工业化初期,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是符合现实国情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

作为与社会生产联系尤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其办学层次与重心也应该逐步的上移,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镇化稳步推进的需要。

具体来说就是在整个职业教育的体系中设置本科专业并有序扩大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招生比例,中等职业教育以一般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体、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兼有技术工艺创新研究及应用等内容,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转换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教育,为愿意并且有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创造畅通的升学渠道,真正拓宽职业院校学生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空间。

唯有如此,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瓶颈才有可能被打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也才能有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新.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刘美丽.中职学校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彭刚,黄卫平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