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537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邵家桥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邵家桥中学2012—202013学年度上期第二次月考

初三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中考要求)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

己的姓名、考号清楚地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卷

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卷

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趱(zǎn)行吴会(huì)朴(pǔ)刀鸡肋(lèi)

B.以头抢(qiāng)地脉(mài)脉含情银锭(diàn)子袒(tǎn)露

C.绾(wǎn)头发腆(tiǎn)着嗔(chēn)怒庖(páo)官

D.谮(zèn)言妄自菲(fēi)薄面面相觑(qù)阳夏(xià)人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倾颓斜辉沉吟惟惟连声

B.恃才放旷商酌裨补聒噪

C.霹雳攘除奸凶逞辨猥自妄屈

D.社稷搬师体恤陟罚藏否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B.重庆永川动物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求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D.从风格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

4.下列文学常识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编者为西汉的刘向。

B.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水浒传》。

C.《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他用毕业精力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字孔明,谥号忠武侯,成语“三顾茅庐”讲的是他与刘备之间的故事。

5.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处错误,请加以修改。

(3分)

①挫折并不可怕。

②如果你现在的路是坑坑洼洼的,③只有你能走过去,④以后就会是一条阳关大道等着你前进。

⑤就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⑥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军队,⑦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不计其数,⑧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⑨终于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山,⑩才有我们今天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1)_______句应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句应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句应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4分)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吸。

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高傲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莽撞时,它呼唤你_________;你跌倒时,它呼唤你_________。

7.综合实践题。

(6分)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

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

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

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材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

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

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

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

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

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

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

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

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只需填序号)(2分)

对联:

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D.空谷幽兰绝美人

(3)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

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2分)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

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

“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5分)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武陵春》中以泪代语述说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思乡心切,却心系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将帅用牛肉稿劳部下,塞外边境响起军乐战歌的悲壮场面。

(5)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史记·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青年时代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4题。

(11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联系两段文字,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____________。

(1分)

10.解释加点字词。

(4分)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2)箪食壶浆()()

(3)深入不毛()

11.给加点字注音。

(2分)

(1)胄()

(2)驽钝()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B.

C.

D.

1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4分)

(1)选段中,作者将________________比作鱼,将______________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此处的“大丈夫”与文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含义相同。

(1分)

16.解释加点字词(3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

(3)贤者能勿丧耳()

17.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3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8—22题。

(18分)

陕北的山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

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

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

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

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

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

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

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

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

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

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

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

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

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8.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5分)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里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进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比较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3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安塞腰鼓》)

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给人哪些相似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23—27题。

(19分)

流感说来就来了。

好像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流鼻涕。

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挤满了人。

诊所说大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上挂一个吊瓶。

这场面让他稍有欣慰。

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

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旧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

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了。

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状的被子,踉跄着慌张的脚步,直接挤到他面前。

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他的脸。

女人说,看病,感冒了。

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手马上打成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有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说的话,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

女人轻轻地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出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的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

只一眼,他便愣住了。

他突然记起有人曾给他讲过一个故事,他想,也许面前的老女人,就是故事里的主角。

你不要理她。

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有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

他轻轻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

女人说,他整夜咳嗽呢。

还有呢?

他问,他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

女人说。

你别理她!

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的人在等着呢!

你闭嘴!

他冲着男人吼。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

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给他打一针吧。

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

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

他从药架上取下两瓶针剂,仔细看了看标签,摇匀,将封口割开,然后把药液抽进一个小的针管,你抱着他,别让他动,打一针很快的。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地揭开被筒,缓缓将一管药液推进去,不疼不疼的,他轻哄着。

现在好了。

你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

过了一会儿,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

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一点,别让他受凉。

他叮嘱女人。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您再给他看一看,行吗?

女人说。

当然行。

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变得轻盈。

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

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个病人开药,打吊瓶。

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

单身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

她总说,儿子刚刚满两岁,可是没有人理她……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

他答应过女人的。

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2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分)

(1)佝偻()()

(2)撇()

24.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主要写了“他(大夫)”、“女人”、“坐在凳子上的男人”三个人物,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试说明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6分)

精彩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段插入性的文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

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

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

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

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

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

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

“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

“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或看法?

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安底中学2009—2010学年度上期第三次月考

初三语文试题答题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5分)

1._______(3分)2._______(3分)3._______(3分)4._______(3分)

5.(3分)

(1)_______句应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句应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句应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分)

(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阅读(23分)

9.(1分)_____________

10.(4分)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2)箪食壶浆()()

(3)深入不毛()

11.(2分)

(1)胄()

(2)驽钝()

1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_________

15.(4分)

(1)(3分)选段中,作者将________________比作鱼,将______________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