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512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文言文练习.docx

七上文言文练习

七上文言文练习

铁杵磨针

(版本二)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

“欲做针。

”白曰:

“铁杵成针,得乎?

”曰:

“但需工深!

”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

“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说:

“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

”说: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每天坚持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如今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解释

1.世传:

世世代代相传。

2.成:

完成。

3.去:

离开。

4.逢:

碰上。

5.媪(ǎo):

年老的妇人。

6.方:

正在。

7.铁杵(chǔ):

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8.欲:

想要.9.感:

被....感动.10.还:

回去.

11.之:

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2.卒业:

完成学业。

13.今:

现.14.氏:

姓…的人。

原文扩展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

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⑴,诵⑵,其母方⑶织⑷。

孟子辍然(5)中止,乃复进(6)。

其母知其喧(7)也,呼而问之:

“何为(8)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9)。

”其母引(10)刀裂(11)其织,以此戒(12)之。

自是之后(13),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

小时候2.诵:

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

正。

4.织:

织布。

5.辍(chuò)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

6.乃复进:

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

于是,就。

复:

再,又。

进:

背诵下去。

7.喧:

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

8.何为:

即“为何”,为什么。

9.有所失,复得:

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0.引:

拿来,拿起。

11.裂:

割断。

12.戒:

告诫。

13.自是之后:

从此之后。

自是:

从此。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

“为什么中断背书?

”孟子回答说:

“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

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

北人啖菱原文

北人①生而不识②菱③者,仕④于南方,席⑤上啖(dàn)⑥菱,并壳⑦入口。

或⑧曰⑨:

“食⑩菱须去(11)壳。

”其人自护(12)所短(13),曰:

“我非不知,并(14)壳者,欲(15)以(16)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17)曰:

“前山后山,何(18)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20)强(21)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

1.北人:

北方人。

2.识:

知道。

3.菱:

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4.仕于:

(仕途)在……做官。

于,在。

5.席:

酒席。

6.啖:

吃。

7.并壳:

连同皮壳。

8.或:

有的人。

9曰:

说。

10.食:

食用,此可指吃。

11.去:

去除,去掉。

12.护:

掩饰。

13.短:

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4.并:

一起。

15.欲:

想要。

16.以:

用来。

17.答:

回答。

18.何:

哪里。

19.而:

表示转折,此指却20.坐:

因为,由于。

21.强(qiǎng):

本文中指“勉强”。

句子翻译

1:

仕于南方:

在南方做官。

2: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注释

1.耕:

耕田种地。

2.耕者:

指农民。

3.株:

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4.触:

撞到。

5.走:

跑。

6.折:

折断。

7.因:

于是,就。

8.释:

放,放下。

9.冀:

希望。

10.耒(lěi):

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11.复:

又,再。

12.得:

得到。

13.为:

被,表被动。

14.而身为宋国笑:

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15.身:

自己。

16.为:

被。

17.政:

政策。

18.治:

管理。

19.以:

用。

20.欲:

想要。

21.身:

自己。

22.者:

……的人。

几个“而”的意思:

(1)折颈而死:

表示承接。

(2)因释其耒而守株:

表示因果关系。

(3)而身为宋国笑:

表示转折。

特殊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省略句

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省略句

文言知识

“颈”与页部的字。

“颈”指头颈,它是个形声字,左边为声,右边属部首。

“页”本指人的脸,是个象形字。

凡属页部的字都与人的脸部、颈部有关。

如:

颜——脸上的神色,额——人的额头,颊——人的脸颊,颔——人的下巴,等等。

启示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主要批评:

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把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主要是讽刺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想有回报的人。

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

揭示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郑人买履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

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

将要,想要。

3.者:

(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4.先:

首先,事先。

5.度(duó):

衡量。

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6.而:

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

安放,搁。

8.之:

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

他的,指郑人的。

(代词)10.坐:

通“座”,座位。

11.至:

等到。

12.之:

到……去,往。

(动词)

13.操:

拿、携带。

(动词)14.已:

已经。

(时间副词)

15.得:

得到;拿到。

16.履:

鞋子。

(名词)17.乃:

于是(就)

18.持:

拿,在本文中同“操”。

(动词)

19.度(dù):

量好的尺码。

(名词)20.及:

等到。

21.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

22.罢:

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

于是。

25.曰:

说。

26.宁(nìng):

副词。

宁可,宁愿。

27.无:

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

相信自己。

29.以:

用。

30.吾:

我。

31.市罢:

集市散了32.至之市:

等到前往集市。

寓意:

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不懂变通,克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固执己见,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

理论点击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