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149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含义:

A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革命性:

表现为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3)科学性:

表现为它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地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现象与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区别: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2)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的。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3)实践是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通过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

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态,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3)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4)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之所以能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9真理的含义、价值的含义。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于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3)与生产力相比,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种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但生产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3)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

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1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一,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一切方面,都服从于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第三,剩余价值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总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所以,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1)含义: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2)本质:

剥削——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

17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

18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

(2)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股份公司;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法人资本。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资本。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主要表现有:

(1)职工参与决策

(2)终身雇佣(3)职工持股(4)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市场调节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进者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频繁发生,危机突发性显著。

(5)政治制度的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A、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凡是和方法。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1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式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发展的。

(4)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2)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万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2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一)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国家所有制。

第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

第三,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日盛。

第二,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现象日趋严重。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关和监督手段。

第四,党政干部的委任制、终身制滋生了干部的特权化思想,造成了党与群众的疏远。

(三)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

第一,思想文化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于自由。

第二,经常性的党内思想斗争并采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来处理,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

第三,导致了教条主义的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窒息了社会文化,给苏联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21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为:

(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进程;

(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5)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

(6)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2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