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695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PPT 页数:190 大小:26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法理学(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法理学(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法理学(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法理学(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理学(PPT).ppt

《法理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学(PPT).ppt(1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理学(PPT).ppt

法理学,主编:

张百杰副主编:

李吉宁丁萍伍静参编:

李吉宁伍静张白杰陈迪徐晓光韩能,绪论,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法理学是什么第三节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第四节法理学的学科地位,学习目的,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法理学的意义;掌握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1、由法律从人类社会历史关系中抽象出来构成的法学研究对象;2、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历史文化诸社会因素的关系,从普遍联系中揭示法律的客观性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法学体系-“六分法”1、理论法学2、法律史学3、国内应用法学4、外国法学和比较法学5、国际法学6、法学交叉学科(边缘法学),第二节法理学是什么,

(一)法理学的研究对象1、确定构建对法律科学认识的方法和语境;2、揭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3、明晰法律的本质、价值、功能和作用,回答法律是什么;4、抽象、概括法律的运行机制及其法律的结构和形式;5、证明、阐述法律的核心问题-法律权利、义务;6、最终形成由法理学对法律现象科学认识的理论体系。

(二)法理学的概念通过探求、分析、论证、阐述关于法的普遍性、一般性范畴、原理、规律、构建对法律现象科学认识的理论学科,第三节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一)法理学的研究方法1、根本方法-辨证唯物法;2、基本方法(西方三大法学主流研究方法)

(1)价值分析法

(2)规范分析法(3)社会实证法,3、具体方法

(1)社会调查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3)历史考察方法(4)比较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二)我国当代法理学体系,法理学体系,绪论,第一编法律的基本原理(共十章),第二编法律的运行(共八章),第四节法理学的学科地位,即法理学与整个法学的关系,

(一)法学的一般理论1、法的整个领域或整个法律现实;2、古今中外一切法。

(注意:

我国的法理学应当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和现行法律为主),

(二)法学的基础理论-“法理学”(三)法学的方法论(方法本身就是其研究对象)1、哲学方法论具体化为认识法律现象的具体方法;2、我国法律工作者在法学研究的积累,通过理性升华,成为普遍有效的方法;3、移植其他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4、批判地借鉴国外法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

第一编法律的基本理论(共十章),第一章法律的定义,第一节法律的词义第二节法律的古代定义第三节法律的近代定义第四节法律的现代定义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律的定义,学习目的,了解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对法律定义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律的定义。

第一节法律的词条,在我国古代,“法”与“律”是分开的,且“法”与“刑”通用。

“法,常也;律,常也。

”尔雅释诂在印度,“法”源自于宗教。

西方语言中,古罗马的法为“ius”,即得到国家权威支配的正确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法律的整体(既包括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也包括某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国家认可的政策、判例和习惯等)狭义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我国仅指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第二节法律的古代定义,定义法律的要素-神、天、上帝;国王、君主、皇帝;法律规则;神、天、上帝-法律的根源、正义的符号;国王、君主、皇帝-天与地、神与人的媒介,神、天、上帝的代表,正义的化身,实践者,毋庸置疑对的立法和执法主体;,第三节法律的近代定义,人类对法律的认识又前进一大步,人类理性的觉醒和自然科学发展把法律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人为核心、为目的自然法取代了上帝的统治地位,成为人类社会法律的根源、合法性的依据和正义的符号。

第四节法律的现代定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法学领域形成了社会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每一方都无法全面深刻地认识法律。

提出建立“统一法理学”。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律的定义,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维系国家经济、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二章法律的演进,第一节法律的起源第二节法律的发展变化-法的历史类型第三节法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学习目的,了解法律的历史过程;掌握法律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1、一般概况:

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平等合作、劳动产品平均分配、无私有制、无阶级、无国家和法;2、特点:

没有阶级性、没有国家强制性、具有自发性。

(二)法律产生的原因1、经济原因-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2、社会根源-阶级和阶级斗争3、文化根源-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个别调整一般调整2、习惯调整习惯法调整成文法调整3、早期与宗教、道德融为一体(受道德、宗教等因素影响),(四)法与原始社会的区别1、产生的方式不同2、反映的意志不同3、依存的经济基础不同4、强制的手段不同5、适用的范围不同,第二节法律的发展变化法的历史类型,

(一)奴隶社会的法律

(二)封建社会的法律(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维护其私有制、代议制政府、人权),(四)社会主义的法律1、社会主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基本前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2)必然要求-摧毁旧法体系(3)必要条件-批判地继承旧法2、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三统一)

(1)阶级性与人民性统一

(2)社会性与民主性统一(3)科学性与公正性统一,第三节法律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法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的进化过程法律最终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力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上层建筑发展变化)属于法律,第三章法律的本质、作用和价值,第一节法律的本质第二节法律的作用第三节法律的价值,学习目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的本质与法的特征;掌握法的作用概念与分类并认识法的局限性;掌握法的价值概念。

第一节法律的本质,

(一)法律的本质1、国家意志性-表现为国家创制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阶级意志性-从个人意志到阶级意志再到国家意志,最后成为社会的共同意志;,3、物质制约性

(1)含义: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内容。

(2)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意义,尤其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客观性:

法是以社会为基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二)法律的特征1、国家创制性-有制定、认可、修改、废止四种方式;2、特殊规范性-是行为规范,以权利、义务为核心,有特殊的逻辑结构;3、普遍适用性-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或法所规范的界限内,具有使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4、国家强制性-是一定阶级为了统治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由专门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来运行。

第二节法律的作用,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指导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

(二)法律的社会作用1、政治作用

(1)调整阶级关系,进行阶级统治

(2)组织国家机构,进行国家活动(3)调整对外关系,维护国家主权,2、社会管理作用

(1)维护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保证社会劳动力的生息繁衍;

(2)维护生产及交换条件以及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3)促进教育和科学文化的发展;(4)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规定产品服务质量。

(三)法律的局限性1、只能规范人的行为,不能调整人的思想;2、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3、具有稳定性、保守性和滞后性,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4、实施需要相应的精神条件和文化氛围。

第三节法律的价值,

(一)法律价值的含义价值是相对于主题的对象满足主题需要的属性;法律的价值存在于法律的历史过程中。

(二)法律的价值1、人权价值-自由与平等2、法的社会价值-秩序和正义,第四章我国当代法律的性质、特征和作用,第一节我国当代法律的性质第二节我国当代法律的特征第三节我国当代法律的作用,学习目的,全面、深刻地掌握我国当代法律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第一节我国当代法律的价值,

(一)历史根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

(二)法律文本:

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如实反映了以商品生产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当代法律的政治基础(四)理论原则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第二节我国当代法律的特征,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国当代法律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当代法律具有更广泛的人民性。

第三节我国当代法律的作用,

(一)经济作用1、优化市场经济制度2、法制化市场经济体制

(二)政治作用-集中体现在维护、巩固、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长治久安。

(三)社会作用1、扶助弱势群体(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就业;社会保障)2、增进社会公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3、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第五章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第一节法律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法律政治、国家的关系第三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四节法律与科学技术,学习目的,掌握法律与经济、政治和国家的关系,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通过学习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刻地认识法律。

第一节法律与经济的关系,

(一)法律决定于经济基础1、法律的产生、发展变化决定于经济基础;2、法律的性质、作用决定于经济基础。

(二)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第二节法律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一)从质的关系方面看

(二)从量的关系方面看,第三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道德是人们认同法律的社会条件之一,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1、历史过程不同2、生成的方式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调整的范围不同5、调整的方式不同,(三)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

(1)立法者把重要的道德原则直接上升为法律;

(2)法律实施上良好的道德是司法公正的保证;(3)道德可以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

2、社会主义法律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

(1)立法上确认基本道德,发扬推行道德;

(2)法律实施上发扬先进,提倡弘扬道德。

第四节法律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涉及到法律的内容、法律的运行机制、法律观念和法学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

(二)法律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同样涉及到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和推广、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地址和防范等方面。

第六章法律的要素,第一节法律规则第二节法律原则第三节法律概念,学习目的,掌握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掌握法律规则的结构和分类;了解法律概念。

第一节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的含义1、宏观:

法律是某种行为规则或规范的综合或体系(法律=法律规则);2、微观:

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法律包含法律规则),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1、假定(=条件=条件假设)2、处理(=行为模式)3、法律后果(=后果归纳=法律后果归纳)理解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需要注意三点:

所有法律都有以上三要素结合而成;常常省略法律规则的某种要素;严格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

(三)法律规则的种类1、权利规则、义务规则和复合规则2、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3、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4、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第二节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分类1、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2、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3、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1、对法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2、对法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3、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1、法律规则“非此即彼”或“全有或全无”;法律原则“既此又彼”2、法律规则适用范围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