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3867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docx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堂笔记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选修课程课堂笔记

此笔记少部分内容含有个人见解,且有部分课程笔记尚未完善,请慎重参考!

南京特殊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科学学院

未申请专利

请爱护个人知识产权

 

 

第一章认识自闭症

(一)自闭原因

1、引发自闭的核心原因:

顽固性的沉湎。

2、引发沉湎的核心原因:

顽固性感官。

3、偏好,这种感官偏好可以是单纯的,也可以是的多感官交织一起的。

4、引发感官偏好的核心原因:

自闭。

5、感官偏好的直接结果:

(1)感官超负荷;

(2)感官感受不足。

6、证明自己存在的心理需求+感官性偏好=刻板性行为。

(二)孤独者的起病形式

1、三岁前起病;

2、智力的定义:

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力。

(观察方式:

选择性观察,观察范围狭隘。

3、自闭症儿童的智力特点:

智力发展性落后。

4、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发展特点:

(1)智力异于常人(分三类):

50%IQ<50中度以上智力缺损

25%IQ50—69智力正常

25%IQ>70高功能孤独症

(2)智力发育不平衡:

孤独症儿童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智力内部各能力之间存在明显不平衡。

(3)部分儿童的特殊能力:

A、特殊的机械记忆能力;

B、特殊的计算能力;

C、特殊的基础技能(绘画、音乐);

D、专业知识能力(生物、历史)。

5、评价一个自闭症儿童发展好坏五标准:

A.有没有独立生活能力;

B.有没有独立工作能力;

C.有没有亲密的朋友;

D.会不会回报家人;

E.能不能成家

6、教育方式指导:

A.反对单项技能训练;

B.用情绪、情感来做引导,以此来做教育的主导,不可用机械的手段在填鸭;

C.每个人都有支配欲,自闭症孩子一样如此。

7、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育特点:

A.具有语言理解障碍;

B.具有语言表达障碍(非语言交流障碍)

8、自闭症儿童语言理解障碍的常见特点:

A.听力正常;

B.可能会理解一些简单的语言,如:

“把门关上”;

C.较难理解有介词短语的指令(相对性词语难以理解),如:

“吧……放在……上”等;

D.难以理解一些含义微妙的语言,如:

幽默语、双关语、比喻等(“乱扔试试”);

9、语言表达的定义:

语言表达也叫做语言产生,包括说话和书写,也是由思想到说话(或书写)的过程。

10、语言、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11、刻板性语言的特点:

原因:

语言贫乏;作用:

自我安慰,自我情绪平稳。

12、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障碍的常见特点:

(1)刻板、重复及模仿语言;

(2)代词错用;

(3)语言、语调、语速异常;

(4)不善于描述和表达。

13、非语言交流障碍:

定义:

是指用手势、姿势与面部表情来表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儿童获得语言之前已经能用非语言交流。

所有的感情交流、人与人的沟通都是从非语言开始。

孤独症儿童的非语言交流能力发展落后,常常表现为他们不理解别人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的意义,也不会用姿势、表情、语言与人交流。

原因:

不观察人、不观察周围情景、不能解读出这些含义。

14、孤独症儿童的情感

(1)情感的强度存在异常;

(2)情感的指向存在异常;

(3)情感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

(4)对情感的理解简单;

(5)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异常;

(6)(空缺)

(7)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异常。

15、社会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1)缺乏社会凝视、社会微笑和社会依恋;

(2)社会注意(共同的社会注意)上存在缺陷;

(3)不能进行正常的游戏;

(4)(空缺)

(5)(空缺)

16、孤独症社会行为的三种类型:

(1)冷漠型;

(2)被动型;

(3)主动但奇特型(常见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或asperger综合症)(1+1=1型)

17、感觉发育障碍(由独特的神经系统引起)

(1)听觉发育障碍

A、听觉异常敏感;

B、听觉处理能力低下;

C、耳鸣。

(2)视觉发育障碍:

A、图像处理障碍;

B、光感受障碍;

C、视反射联觉障碍;

18、本体感觉发育异常

(1)自身感觉不足;

(2)自身感觉过敏。

19、嗅觉、味觉、和触觉障碍。

20、前庭平衡发育异常(过敏或迟钝):

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极易眩晕或非常不容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任性。

21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

信息处理障碍。

(三)自闭症的发展史及分类和特征

1、普通自闭症

2、阿斯伯格症

3、Rett综合症(多见女童,起病于染色体)

4、Heller(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无明显性别差异)

5、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多在10到18岁期间发病)

精神分裂症与自闭症的相同点是社交能力下降,具有人际关系障碍、仪表缺陷、情感淡漠的特点;但自闭症不是精神分裂症。

6、多动症(药物治疗有效)

多动症与自闭症的相同点是都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多、动作刻板古怪等表现。

不同点:

多动症的儿童往往智力基本正常。

7、听觉障碍

8、语言发育迟缓

9、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信息处理障碍!

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长!

第二章ABA与问题行为

(一)ABA(应用行为分析)

1、行为改变公式

S(刺激)——R(反应)——C(结果/强化)

(A)可控制的(B)可改变的(A)可控制的

评价:

该方法被评为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之一,具有操作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以点对点的方式改变问题)。

2、强势统一(温柔的坚持)

(1)保持老师的权威性;

(2)保持与与学生的亲密感。

3、教育的方式:

从打动孩子的心开始(不能差之毫厘),决不能成为话唠(死路一条)。

4、教育的结果是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

5、人体中自然存在的快乐激素——多巴胺

6、ABA干预保颜法几不管:

(1)早上出门不管;

(2)晚上睡前不管;

(二)问题行为纠正

1、必须使自闭症儿童的任何协调行为都做到与家长或老师互动。

2、让孩子做不可逃避的行为(举手之劳之事)

此方法要注意:

让孩子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但要在保持管理者的权威性的前提下管孩子去做(管不住宁可不管)。

故称其为“举手之劳之事”。

3、自闭症成长各阶段的教学任务(或自我成长任务):

(1)学前期的任务——对人感兴趣;

(2)上小学后的任务——朦胧教育(启朦教育)

4、自闭症教学技巧中的难点及重点:

(1)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习;

(2)自闭症孩子是非口语智障;

(3)改变孩子与人相处的细节;

(4)训练一个自闭症孩子不能只用一种手法,训练一个自闭症孩子至少要用到30种手法;

(5)教育自闭症孩子的必备元素,熟练的教学手法和识别教育时机的能力;

(6)在用教学技能时注意不要串用。

5、解决问题行为的教学技能:

第一步权威性萌芽

让孩子做自己触手可及且是举手之劳的事,从而建立自己的权威性。

然后再让孩子做不可避免(不可逃避),以此保持自己的权威性。

建立权威性,选择让孩子做什么很关键,应该按以下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

感兴趣的事——举手之劳的事——不可逃避的事······

6、自闭症老师的必备素质:

(1)力健、心细;(先用心,再卖力;杜绝劳力而不会用心)

(2)最基本的素质:

不误导自闭症家长;

注:

自闭症是导火线,是对自闭症家长综合能力、素质的放大及结果的爆发。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不能让自闭症孩子养成被动思维。

权威性和亲密感要并列进行!

7、如何建立亲密感:

(1)温暖的目光(观察);

(2)缓慢地靠近(找适当的机会加入);

(3)戏谑式干预(让孩子觉得好玩);

(4)积极的回应(不要让孩子有不良的体验,如“狼来了”)

(5)主动地满足。

8、什么是戏谑式干预

(1)新奇的玩具;

(2)感官社会性活动;

(3)情感交流式活动;如:

肢体类活动、规律性活动等等。

(4)食品类活动;

9、对于初学者(初级老师)应该先建立“亲密感”后建立“权威性”;对于熟练者(高级教师)则应该让两者同步进行!

(案例:

天宝)

10、对自闭症儿童说话的四种方式(吩咐做事):

(1)说他爱听的话;

(2)说他举手之劳可行的话;

(3)说他不可逃避的话;

(4)说他不可违背的话。

注:

和自闭症儿童说话要谨言,确保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慎行,确保每个动作、眼神、手势都能触动孩子的心!

——温柔的坚持

11、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核心:

要让孩子为我们而改变(改变思维方式),而不是利用暴力或者改变环境来达到目的。

不要从表现看问题,不要治标不治本。

用日常相处的方式让孩子产生记忆(案例:

熬鹰)

不会让孩子痛苦,但绝对会让孩子不舒服(解决自闭症孩子陷入自己的现象中无法自拔、不停地笑的案例)。

从举手之劳之事做起,灌入“我要接受别人的管理”的思维。

要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会产生因果。

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老师的意图是什么!

不要被教案所束缚,要用一种顺势而为的方式去教,不要硬教!

12、顺势而为:

教学方法的随机应变便是自闭症教育理念中的顺势而为!

(1)行为动量:

当一个行为已经发生或在完成的过程中,又继续延续下一个倾向,不仅仅是单个的行为,一切与此相关联的行为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2)顺势而为的要点:

开始某些与目标行为有某种关联的行动。

从孩子不费力气,又能讨好管理者的行动中做适当选取。

要把自闭症儿童的所有障碍装在心里头。

忙而不乱,乱中有章法,“至心一处”。

从游戏开始再到讲道理。

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从讲道理开始的。

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缘由,而不是死守规则。

从“因果”、“逻辑”、“认识”三方面着手教育。

要让自闭症儿童的思维有弹性,而不是各种刻板性行为之间的转换。

学会发现教育时机,这对自闭症教育者而言很重要!

(三)让自闭症孩子的思维具有条理又有弹性应注意

主动满足:

有原则,无要求!

(鼓励好的行为,但无要求)让孩子发现自己并欣赏自己。

“不拘于一阁,还要万分细心;坚持,至心一处”。

不要事事管,不要管得太死,要给孩子留有余地!

一看就有毛病的行为必须得改变,从最像自闭症的方面开始下手。

量表的作用是找出孩子的发展点在哪里。

而不是贴标签或者其他。

一般测验都会有不同的环境,让孩子从各种情景中读懂对方的用意,自然这孩子就能应付各种测量了。

1、主动满足的定义:

泛指在一切问题行为出现之前给予满足的行为。

2、符合主动满足的标准:

(1)满足的心理标准;

(2)满足的操作标准(主动、大方、不附加任何条件);

(3)满足的时机标准;

(4)满足的排除标准(如果不满足会带来极大的挑战);

注:

日常背景下,让儿童保持75%以上的主动满足率,对稳定孩子的情绪和提高管理效率是必须的基础,少了会有麻烦,太少会有大麻烦。

3、主动满足的层次:

(1)在孩子既无要求也不表达的情况下满足;

(2)无要求但是清楚的表达喜欢,不舍前提下满足;

(3)既表达喜欢,要在表达要求的前提下满足。

4、问题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

(四)后果控制策略

1、

(1)消退——“把坏行为的好果子拿走”

(2)区分强化——“好行为有好果子吃,坏行为没有”

(3)塑造——“接近好行为了就有好果子吃”

(4)刺激控制——“给孩子搭个梯子”

(5)链接——“把孩子的好行为串起来”

(6)惩罚——“坏行为不光没有好果子,还会有坏果子”

2、强化的种类(应用):

(1)正强化:

行为之后的结果增加了某种成分,该成分使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个原理叫正强化。

(2)负强化(满足不合理的要求):

行为之后的结果在环境中撤出了某些原本就存在的成分,该成分使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个原理叫负强化。

3、负强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1)为了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满足他的不合时宜的,甚至不合理的要求。

(2)孩子做事太慢,做不好,会让家长着急,所以家长为了避免心急,就容易代替孩子做。

4、消退:

指某种被强化的行为,一旦其行为之后不再继续给予强化物,该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5、惩罚:

惩罚是与强化对立的行为矫正程序,是基于非预期性行为给予惩罚物的过程。

两种惩罚的形式(惩罚一般不多用且要慎用):

(1)给予惩罚物或撤掉强化物;

(2)隔离,离开舒适的环境或自己喜欢的环境(案例:

外婆家)。

6、分化训练:

如果某种行为在不同的前提背景下都出现,但只有当在某种情景出现时才得到强化,该行为在该前提背景下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这种现象叫分化,这个过程叫分化训练。

7、区分强化和分化训练的区别及案例:

(1)区分强化:

背景相同,行为不同;

(根据体貌特征去接人,考试选择题都选“A”。

(2)分化训练:

背景不同,行为相同。

(学习语言)

区分强化联合分化训练构成了对事物认知的核心。

8、泛化原理:

某行为在不同的前提背景里都受到强化,当一个全新的前提背景呈现时也出现该行为,这个现象叫做泛化,这个过程叫做泛化训练,所运用到的原理叫泛化原理

第三章人际关系介入的目标

(一)RDI(情感调节)

1、ASD(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处理。

2、自闭症谱系障碍(ASD,AutismSpectrumDisorder),是根据典型自闭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自闭症,既包括了典型自闭症,也包括了不典型自闭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边缘、自闭症疑似等症状。

3、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有三条主线:

(1)拉动心智;

(2)训练社交技巧(经验分享或互动技能);

(3)让孩子学会分享。

注:

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迷茫,不会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RDI教育技巧的流程图:

共同关注——分享(核心)——协调过程

训练社交技巧

总结:

拉动心智是教育的目标;

训练社交技巧是教育的途径;

分享是教育训练的核心!

社交是实现分享的途径,把教育当做一种认识的分享,分享拉动能力的认知!

注:

不做分享就没有自闭症教育。

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自闭症孩子的心智(各方面能力)。

拉动这三条主线成长的本质效果:

给自闭症破冰让人—物—人的链接由静态变为动态!

不论任何方法都需要人会(懂得、理解)去驾驭,不能让方法去束缚人。

任何方法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

3、互动不起来怎么办?

先自问,孩子为什么要和自己互动!

(1)他怕你,他只会和你紧张地“互动”;

(2)他觉得你有意思,他会主动和你互动,但他容易任意妄为;

(3)他不怕你,也不觉得你有意思,他会毫不把你放在眼里;

(4)他觉得你有意思,也知道你不会让他任意妄为,这样你便能随心所欲地和孩子互动了!

总结:

要hold得住孩子(有权威性),又能读懂孩子的心思(有亲密感)。

注:

被孩子驾驭就会变成两个人在自闭!

(案例:

过于溺爱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家长。

1、自闭症孩子不喜欢融入普通环境的是因为感官超负荷了;解决的方式是有计划地加入信息!

(自闭症孩子具有信息处理障碍)

2、训练自闭症孩子的社交技巧从改变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开始,其中要分清什么是自闭症思维交流(如刻板性重复语言交流),什么是主动性交流!

(案例:

上厕所喜欢玩小便的孩子半夜上完厕所后,因为这次没玩小便了,主动来问老师要奖励!

若处理不好就会只会把一种刻板性行为转换为另一种刻板性行为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

解决方法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决不能批评孩子!

阶段一:

情绪协调(培养眼神和主动性)

目标一:

建立好感(室外游戏)

(一)方式:

A、温暖的看、变换体位看;

B、夸奖;

C、主动满足。

(二)过关标志:

可以抱他了(大孩子可以带走了)

(三)戏谑式干预

1、新奇的玩具;

如:

如发光飞盘,不能选择能让孩子一个人玩的玩具,可选发条类玩具,打气球(注意玩法。

2、感官社会性活动;

要去发现孩子的感官性偏好。

3、情感交流式活动;如:

肢体类活动、规律性活动等等。

4、食品类活动;

目标二:

构建兴奋(最重要的目标)

方法:

1、随顺整合(随着、顺着感官偏好但不能一味地随顺);

2、感官社会性活动(必须备课);

3、情感交流活动;

4、模仿孩子;

5、规律性感官刺激中断、例行性活动中断。

1、随顺整合

(1)随性而转(就是把孩子调节到一个可以让他听话的情景)社会性活动

(2)随顺扩展,

注:

最小辅助(干预)原则:

以最小的代价让孩子听话。

对自闭症儿童说话的四种方式(吩咐做事):

(1)说他爱听的话;

(2)说他举手之劳可行的话;

(3)说他不可逃避的话;

(5)说他不可违背的话。

(3)方法分析图:

分享技巧知识技能

2、感官社会性活动

看孩子要从整体到局部看,感官社会性活动最好的状态是做到1+1>1.

找出孩子喜欢的感官活动有哪些(自我刺激),比如:

转圈、速度、上下、视觉、挤压等。

把“社会性”加到孩子独自沉湎的感官活动中,让他和你一起刺激这个感官,并让他觉得比他自我刺激有意思。

活动有:

活动1:

拥抱转圈——滑落(你们共同命个名)(前提是孩子喜欢转圈);

活动2:

螃蟹来了(用手模范螃蟹,向孩子走近),对孩子挠痒痒(前提是孩子喜欢咬手指、咬指甲这种触觉刺激)。

社交沟通方式:

(1)(眼神)提示;

(2)要求;

(3)伸手去物,伸手给物(记得要有情景解读);

(4)伸手指示

近距离指(明确指示);

远距离指(指出特别之物);

(5)表情、动作。

方法分析图:

(1)共同关注

(2)分享(3)协调(4)社交持续

社交

注: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最小干预原则、控制性数据(信息)输入!

如果玩的量与时机都合适,这个自我刺激会减少;

自我刺激不具有社会性,活动是互动,十分享式互动,是孩子最缺乏的。

3、情感交流活动

活动3: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

活动4:

对与孩子而言,活动开始、结束的结构化“歌伴舞”也属于情感关系活动,都是在培养“关系”。

和自闭症孩子相处的过程分析图:

建立好感小心相处真心喜欢

(感官层)(升华)(情感交流)

4、模仿孩子

对食物、玩具不感兴趣的孩子(感官偏好不明显),也就是对于清心寡欲型的孩子,可以模仿他们动作,抓他们的注意力。

模仿孩子成功的标志:

(1)如果他看到你后,变化玩法以确认你是否在模仿他,说明他注意到你了,模仿10分钟左右,就要转化他注意成“感官社会性活动”或“情感交流活动”。

注:

在孩子注意到你时就要开始玩感官社会性活动了。

对于清心寡欲的孩子,你可以通过模仿孩子来社会定向、引发互动、模仿他当下的声音、行为。

如果模仿可以引发互动,游戏物品准备双套的(如:

两个鼓或两个铃铛),玩具要简单。

不能方很近。

否则,你模仿他,他也不会注意到你。

5、规律性感官刺激中断、例行性活动中断

(1)先形成规律(数1、2、3在做刺激),几次后数1、2、3后等待孩子主动说3再刺激,即使不说,他看着你也算可以。

(2)家长可以在很多例行性活动中来个突然中断,孩子会看着你,你再给他一个温暖、诡异的微笑。

当然,如果你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其实你就是在试探孩子喜欢的感官社会性活动,那个活动一定是孩子自己玩不了的(如:

打气、放飞气球)或自己玩不好玩的(抓痒、藏猫猫)。

(3)规律性感官刺激中断、例行性活动中断活动举例:

例1:

如果你是在吸引孩子说话(注意)为目标,则活动中断后孩子不说话(不注意你)你便一直不继续(一直中断)。

例2:

要东西或要求帮忙时,要等到孩子的眼神放在你身上时才做互动。

(4)目的:

是能让孩子笑、兴奋的手段,增加孩子看你的动机。

注:

自闭症老师的心思必须要慎密。

(5)每个自闭症孩子都具备让别人管的潜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管得住。

区别于每个人的手法。

(6)感官社会游戏:

A.为主的社会游戏,

吹泡泡;

吹气球

会发出光线的旋转风车

B.为主的社会游戏,

赛跑游戏。

像是追逐或骑马游戏;

上上下下游戏;

荡秋千;

跳跃游戏;

摇晃游戏。

C.以本体觉为主的社会游戏,

挤压游戏,如:

拥抱;

触摸游戏,如:

呵痒痒;

抓握游戏,如:

手部挤压、举手击掌、拥抱、拍手。

骑马游戏

目标三:

引入“戏剧效果”

1、适用对象:

你已经有能力社会定向,引发互动了,但孩子的注意力很短暂,你需要维系这个注意力,引入“戏剧效果”——夸张的表情、突然的摔倒、突然结巴、突然哭了等等,偶尔用一用,效果很好。

2、方法:

意想不到的声音与行为

3、过关标志:

家长、老师能熟练随机运用。

4、拉动的时机:

如果孩子可以和你连续玩10分钟相同的活动或不相同的活动了,接下来挑战他或者扩展互动步骤便算是在拉动他。

目标四:

引入“限制”

1、适用条件:

他想玩,你就可以引入“限制”,一个指令不完成,不下另一个指令。

2、过关指标:

(限制指令)拍拍桌子,就能主动上桌子(或拍拍座位就能主动坐过来)。

3、举例:

活动1:

让孩子爬到小桌子上(引入限制),再拥抱转圈——滑落。

活动2:

坐到这边来你(引入限制),再玩“螃蟹来了(用手模仿螃蟹,向孩子走近,挠痒”。

4、要点:

(1)良好的互动经验,可以让孩子愿意听从我们的指令、要求、限制。

(2)“限制”的要求不能过多,不能冲淡分享的兴趣。

目标五:

引入“敏感度”

目标六:

引入“非语言沟通”

目标七:

引入“扩展”

第四章社会故事

(一)编写内容的句式

(二)社交故事实例

1、描述句:

描述情景;

2、透视句:

他人对情景的看法;

3、肯定句:

他人对“我”的评价(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别人是有影响的)。

注:

(1)要让孩子把情景和周围的环境、事物连接起来。

(2)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开始做教育。

(3)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趋利避害。

(4)没有道理就没有方法(道不明,无以为径)。

(5)不能允许自己有一个漏洞。

(6)把自己当一回事,自重、谨言、慎行,这样就可以提升自己在孩子中的地位)

4、三个级别的老师:

(1)60分老师——和孩子玩的嗨;

(2)80分老师——在

(1)的基础上还能拉动孩子成长;

(3)100分老师——在

(1)、

(2)的基础上还能让孩子理解自己(教育者自己)。

5、教育的模式

(1)根据孩子的需求,顺势而做;

(2)逗引模式(有原则,无需求,如戏谑式干预)

(3)推动模式(前提:

孩子完全无动机;方法:

“温柔的坚持”、不断地讲道理——灌输“趋利避害”的思想。

(三)社交故事实例:

(四)社会参照(模仿)的定义与成分(自闭症儿童要培养这一能力至少需要5-6年时间;多则长达10年以上。

1、有参照(模仿)就有学习,

要模仿,就必须得观察,即使是极其细微的。

(五)分享式注意力(有分享既无自闭)

(六)地板时光的定义

(七)地板时光的六阶段(不是技巧,只是一种理念)

 

第五章结构化教学

(一)定义

(二)

1、

 

 

1、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就是重塑自闭症儿童的思维结构(或说是思维方式),让孩子具有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3、RDI的缺陷:

没有说明如何发展孩子的能力,只停留在孩子的感官层面。

对策:

挑战孩子的能力(比玩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