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27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一、敦煌莫高窟第1课时第1周

二、艺术与科学第2课时第2周

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第3课时第3周四、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第4课时第4周五、中国画的形式美第5课时第5周六、中国画的形式美第6课时第6周七、用电脑画山水画第7课时第7周八、陶艺创作第8课时第8周九、陶艺创作第9课时第9周十、明暗与立体表现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明暗与立体表现第11课时第11周

十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第12课时第12周

十三、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第13课时第13周

十四、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第14课时第14周

十五、人文奥运第15课时第15周

十六、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第16课时第16周

十七、体育场馆设计第17课时第17周

十八、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第18课时第18周

十九、艺术品的收藏和拍卖第19课时第19周

 

美术教案

课题敦煌莫高窟课时1总课时数1

授课时间第一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

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敦煌莫高窟

一、简介

二、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导入 同学们,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

生:

《千手观音》。

师: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

(放《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

《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

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

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师:

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观看录像。

2、新课

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师:

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生:

一位同学讲述《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师:

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

(放课件[昔日繁华])生:

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播放课件[佛的世界]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

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

例如:

彩塑年代图片艺术特征(学生总结)北凉第275窟交脚弥勒隋第419窟菩萨阿难像唐第158窟涅盘像壁画佛传故事第329窟乘象入胎本生故事第257窟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因缘故事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经变故事第148窟弥勒下生第217窟观无量寿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

总结: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

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

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

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

播放课件第130窟供养人像与张萱的《捣练图》、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比较。

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师总结:

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

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

4)、播放课件[百年蒙羞藏经洞])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

(课件展示:

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

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练习发挥(播放课件[神游敦煌])师:

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

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

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

4、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

同学们,(放张大千作品)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

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

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

5、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

课题艺术与科学课时1总课时数1

授课时间第2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

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艺术与科学一、艺术与科学二、分析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1、播放汽车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2、回顾汽车的发展史。

(提问:

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引出本课的课题《艺术与科学》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

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

(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

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

(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

(神态、动作、色彩、造型)

2、安济桥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莉莎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

(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

了解艺术对与科学的概念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说出长信宫灯的科学性。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如:

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

科学合理的设计如:

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

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

(例如:

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

教师加以点评。

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

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5、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

课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课时2总课时数2

授课时间第3、4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

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

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方法

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平沙落雁》二、《江山如此多娇》三、《万山红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导入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

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

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

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

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

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

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由故事引入。

2、新课

一、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

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

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依画之意境作诗:

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

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

【解释】①愁近秋:

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

②休:

休息,这里指花谢了。

③落幸:

失落[失去],宠幸。

④《离骚》:

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

骚:

即发牢骚。

⑤《九辩》:

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

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

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

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二、《江山如此多娇》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

世纪更替逐浪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