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2604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docx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点突破方法省一等奖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

“运用图表说明”——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能力的要求。

“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核心是“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3、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能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本节课按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和手段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科素养。

具体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布置

 

课前实验

课前活动:

学生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探究

实验一:

“模拟大气削弱作用”

实验二:

“模拟大气温室效应”

 

【课前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准备:

两只温度计及用于悬挂温度计的线和支架(或铁丝)、两个大小相等的10L花生油瓶(实验前把瓶子切割好),保鲜膜,一次性筷子,透明胶,包装绳,双面胶,观测记录表等。

实验一:

“模拟大气削弱作用”

实验准备:

两只温度计及用于悬挂温度计的线和支架(或铁丝)、两个大小相等的10L花生油瓶(实验前把瓶子切割好),观测记录表等。

试验观测:

在两个纸箱中各悬挂一支温度计,十点左右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然后将一个瓶子移到室外阳光下,另外一个瓶子放在大树底下,不能让阳光晒到,半小时后再次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观测结果记录结果。

实验二:

“模拟大气温室效应”

试验观测:

在两个瓶内各悬挂一支温度计,将其中一个瓶子用保鲜膜覆盖住瓶子。

先将两个瓶子放在室内,早晨九点左右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然后将两个瓶子移到室外阳光下,半小时左右再次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观测结果记录。

通过真实的实验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铺垫

一、课前知识铺垫:

课前做好知识铺垫过,让学生了解到:

1、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2、大气的主要成分。

3、太阳的能量是以太阳辐射的形式传到地面。

4、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三类电磁波。

5、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可见光光区等基础知识。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基础知识。

 

为下一步的问题探究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现在让我们有请第一实验小组的同学来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提问:

为什么大树下测得的气温要比阳光下的气温升高的慢

让学生思考并探究下列问题

1、大气中那些物质对大气有削弱作用

2、削弱作用又有哪些环节

总结归纳: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等环节的削弱后,剩下47%到达地面并被吸收。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

【实验记录表】

通过实验发现:

大树下测得的气温要比阳光下的气温升高的慢。

学生思考回到:

大气的削弱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列表对比削弱作用三个环节的特点

环节

参与的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特点

吸收

臭氧(平流层)

水汽、CO2(对流层)

紫外线

红外线

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所有波段

无选择性

散射

质点是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蓝紫色光

有选择性

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滴等

各种光

无选择性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讲授

 

让学生画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个环节。

教师做对学生绘图作简要点评

学生画图,并到白板展示画图结果

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实践应用

用所学知识解析以下现象

图1图2图3

图片1“晴朗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

图片2“城市空气质量较差时,天空呈灰白色”;

图片3“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天空红霞似火”。

学生观察图片,用所学知识思考探究,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讲授

 

【过渡】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地面吸收,转化为热能,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也在向外放射能量,这种地面释放能量的方式叫做地面辐射。

指图总结:

地面吸收的能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和宇宙空间传递。

【学生探究,作图】

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

问题探究:

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长波辐射)

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与太阳辐射方向相反)

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不是,有一部分被大气吸收。

学生展示画图成果,并思考回答教师问题

培养学生绘图技能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现在让我们有请第二实验小组的同学来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提问:

1、在阳光的照射下,两个温度计所测得气温都在升高,这说明大气受热升温的能量根本来源于哪儿

2、为什么两个温度计的升温幅度不同大气是如何受热升温的呢

 

让学生思考并探究下列问题:

1、由于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在红外线区域,很容易被大气的哪些成分吸收

2、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

3、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图情况。

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大气的受热过程,随后教师评价。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

【实验记录表】

通过实验发现:

在阳光的照射下,两个温度计所测得气温都在升高,但两个温度计的升温幅度不同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活动:

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

学生画图,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1、由于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在红外线区域,很容易被大气水汽,二氧化碳。

2、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向外辐射,形成大气辐射。

3、大气辐射的能量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使地面升温。

(学生归纳总结)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能量,很少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朝向地面,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了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因此,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锻炼学生图文转换、归纳总结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根据上面的学习,看图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的多

全班分两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到白板上投影成果,让学生自己讲述答案。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运用评价

能力提升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问题探究:

1、低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大气辐射还是地面辐射

2、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强弱与何种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并回答:

1、低层大气热量主要来地面辐射

2、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强弱与水汽、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水汽越多,云层越厚,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地面损失的热量越少,保温作用越强

设计意图:

掌握影响大气保温作用的因素,为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运用

情景设计:

1、在晚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2、深秋夜间,农民常在田间放烟防蔬菜被冻,这是为什么

3、我国北方不少地区的农民,冬季常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花卉、蔬菜,利用了什么原理

(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的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用地理原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①②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

B.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

D.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2.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3、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各序号所表示的作用过程是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2)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热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_。

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设计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再结合实验成果展示及进行探究,这个思路贯穿整节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新颖有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符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学到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知识、获得了实验探究学习地理知识方法、小组主动探究分析问题能力、形成了科学探究的地理态度、培养了学生保护大气的地理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