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7123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4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解析.docx

文言文阅读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解析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一、课标21篇文言文梳理及训练

1 《论语》12章

名句默写积累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这正如《论语》中所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孔子所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名句赏析积累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仍值得肯定。

重点实词积累

1.学而时习之   习:

温习(RJ);既指温习,也指实习(BS)

2.人不知而不愠愠:

生气,恼怒(RJ、SJ)

3.吾日三省吾身省:

自我检查、反省(RJ);反省,检查自己(SJ)

4.为人谋而不忠乎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RJ)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诚信(RJ、SJ)

6.三十而立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RJ)

7.四十而不惑惑:

迷惑,疑惑(RJ)

8.不逾矩逾:

越过(RJ);超越(SJ)

矩:

法度(RJ);规矩(SJ)

9.学而不思则罔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RJ);同“惘”,迷惑而无所得(SJ);迷惑而无所得(BS)

10.思而不学则殆殆:

疑惑(RJ、BS);“同怠”,疲倦而无所得(SJ)

11.人不堪其忧堪:

能忍受(RJ);忍受(SJ)

12.子在川上曰川:

河流(RJ)

13.逝者如斯夫逝:

往、离去(RJ)

14.三军可夺帅也夺:

改变(RJ);夺去,丧失(BS)

15.博学而笃志笃:

坚定(RJ、SJ);深厚,坚实(BS)

16.切问而近思切:

恳切(RJ)

17.仁在其中矣仁:

仁德(RJ);仁德,高尚的道德(SJ)

通假字积累

1.不亦说乎说:

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积累

1.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许可

2.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泛指多次,虚数 今义:

数词,三

词类活用积累

1.名词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吃)

2.名词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按时(RJ、SJ);按时,在一定的时候(BS)]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3.动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4.形容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指已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5.名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一词多义积累

1.为 可以为师矣(当,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其 仁在其中矣(这)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4.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重点虚词积累

1.以 可以为师矣(凭借)

2.于 于我如浮云(对,对于)

3.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的人)

4.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内容理解积累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亦说乎   说:

同“悦”,愉快

B.学而不思则罔罔: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

乐趣

D.博学而笃志笃:

坚定

【解析】C.“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论语〉12章》的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

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中“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解析】D.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

2 曹刿论战

《左传》

名句默写积累

1.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语句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谏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名句赏析积累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该段写战役之后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矣”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了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

进一步说明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重点实词积累

1.齐师伐我 师:

军队

2.又何间焉间:

参与

3.肉食者鄙鄙:

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RJ);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SJ);鄙陋,眼光短浅(BS)

4.衣食所安安:

指安身(RJ);有“养”的意思(SJ);养的意思(BS)

5.弗敢专也专:

独自享有(RJ);独占(SJ);专有,独享(BS)

6.必以信信:

实情(RJ);言语真实(SJ);诚信(BS)

7.弗敢加也加:

虚夸,夸大(RJ);虚夸。

这里是说以少报多(SJ);增加,此指虚报(BS)

8.小信未孚孚:

使信服(RJ);为人所信服(SJ);信用,信服(BS)

9.神弗福也福:

赐福,保佑

10.虽不能察察:

明察(RJ);弄清楚(SJ)

11.必以情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RJ);实情(SJ、BS)

12.忠之属也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RJ);尽力做好本分的事(SJ);指尽心办好本分的事(BS)

属:

13.战则请从从:

跟随

14.齐师败绩败绩:

大败(RJ);溃败(SJ);指军队溃败(BS)

15.公将驰之驰:

驱车追赶(RJ、BS)

16.遂逐齐师遂:

就,于是(SJ)

逐:

追赶。

这里是追击的意思(SJ)

17.既克,公问其故既:

已经(RJ、BS) 故:

原因,缘故(SJ)

18.一鼓作气作:

鼓起(RJ);振作(SJ、BS)

19.三而竭竭:

(士气)枯竭(RJ)

20.彼竭我盈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RJ、BS);充满,旺盛(BS)

21.夫大国,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RJ、BS)

22.惧有伏焉伏:

埋伏(RJ、BS)

23.望其旗靡靡:

倒下

古今异义积累

1.小大之狱

古义:

诉讼事件

今义:

监狱

2.牺牲玉帛

古义: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3.肉食者鄙

古义: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

今义:

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5.弗敢加也

古义:

虚夸,夸大

今义:

增加

词类活用积累

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赐福)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重点虚词积累

1.以 何以战(凭,靠)

2.虽 虽不能察(即使)

3.遂 遂逐齐师(于是,就)

4.既 既克(已经)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以战[宾语前置,以何战?

可翻译为:

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

2.省略句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翻译为: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

内容理解积累

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3.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略做分析。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③说理能力强,善于说服他人,有针对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

独自享有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保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

监狱

D.望其旗靡,故逐之靡:

倒下

【解析】C.“狱”是指诉讼事件。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文章第一段主要记述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文,开启下文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解析】A.应是详写战前、战后,略写战中。

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应该怎样全面地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作为国君处处表现出了“鄙”:

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利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3 《孟子》三则

(一)鱼我所欲也

名句默写积累

1.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中的“是心”指: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名句赏析积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重点实词积累

1.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讨厌,憎恨(RJ)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祸患,灾难(RJ);祸患(BS)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RJ);如果,假使(SJ);假使(BS)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

不仅,不只是(RJ);不单,不仅(SJ);不只,不仅仅(BS)

是心:

这种心(RJ)

5.贤者能勿丧耳丧:

丧失(RJ)

6.蹴尔而与之 蹴:

踩踏(RJ);践踏(SJ);用脚踩踏(BS)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RJ);认为不值得。

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SJ);不顾惜,看不上(BS)

8.妻妾之奉

奉:

优厚的俸禄(RJ、SJ);__这里形容高官厚禄(BS);有什么益处(RJ);(有)什么益处(SJ);增加什么,有什么益处(BS)

9.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停止,放弃(RJ);止,罢休(SJ)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RJ);本来的思想,即“义”(SJ)

通假字积累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同“向”,先前、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同“避”,躲避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同“德”,感恩、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

同“欤”,语气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同“辨”,辨别

一词多义积累

1.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2.而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3.是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办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这样)

重点虚词积累

1.如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2.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

3.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比”)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可翻译为: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

内容理解积累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永远保持本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死亦我所恶 恶:

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

踩踏

C.妻妾之奉奉:

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停止,放弃

【解析】A.“恶”是指厌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

【解析】B.“辟”通“避”,躲避;C.“得”通“德”,恩惠,感恩、感激;D.“乡”通“向”,从前。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解析】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圣贤”没有丧失罢了。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

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示例:

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公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

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甚至生命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二)富贵不能淫

名句默写积累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句赏析积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而要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重点实词积累

1.岂不诚大丈夫哉  岂:

难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

怎么,哪里

3.丈夫之冠也冠:

行冠礼(RJ);加冠(SJ)

4.父命之命:

教导,训诲(RJ);训导(SJ)

5.以顺为正者顺:

顺从正:

准则,标准(RJ);正理(SJ)

6.与民由之由:

遵循(RJ);遵从

通假字积累

往之女家   女:

同“汝”,你

词类活用积累

动词的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使……惑乱)  贫贱不能移(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一词多义积累

1.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 得志(实现)

2.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3.居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之谓大丈夫(“此之谓”是固定句式,表判断,可译为“这才叫作”。

内容理解积累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这,这样的人

B.居天下之广居居:

居住

C.妾妇之道道:

道路

D.无违夫子违:

违背

【解析】C.“道”的意思是“道理”。

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路——义。

C.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

志向实现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志向不能实现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解析】A.应译为“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名句默写积累

1.说明艰苦磨炼对人才的作用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孟子认为“国恒亡”的依据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重点实词积累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选拔,任用(RJ);被举用,被选拔(SJ)

2.管夷吾举于士士:

狱官

3.百里奚举于市市:

集市(RJ);市场(SJ)

4.空乏其身空乏:

财资缺乏

5.行拂乱其所为拂乱:

违背扰乱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了解、明白

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指在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指在国外

敌:

匹敌、相当

通假字积累

1.曾益其所不能曾:

同“增”,增加

2.衡于虑衡:

同“横”,阻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同“弼”,辅佐

词类活用积累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挨饿)

空乏其身(使……财资缺乏)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

3.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积累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2.士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重点虚词积累

1.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在)

2.于 死于安乐(由于)

3.则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可译为: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

内容理解积累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短论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穷、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证明了逆境造就人才(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短文开头连用六则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炼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介词,从

B.必先苦其心志其:

代词,他的

C.曾益其所不能益:

益处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

犯错误

【解析】C.“益”的意思是“增加”。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选文“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故天降……曾益其所不能”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解析】D.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孟子》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

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

只有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4 《庄子》一则

名句默写积累

1.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的句子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句赏析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句话表明鹏的背与翼再大若没有风力的帮助,也是飞不上高空的,它还达不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重点实词积累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悬挂(RJ);同“陲”,边际(SJ)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

迁移(SJ)

3.志怪者也志:

记载(RJ、SJ)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

盘旋飞翔(RJ);盘旋(SJ)

扶摇:

旋风(RJ);自下而上的暴风(SJ)

5.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极:

尽头(RJ、SJ)

6.亦若是则已矣是:

这样(RJ、SJ)

7.去以六月息者也息:

气息,这里指风(RJ、SJ)

通假字积累

北冥有鱼冥:

同“溟”,海

重点虚词积累

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也”表示判断,可译为: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2.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以六月息去,可译为: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其翼若垂天之云       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

迁移

C.去以六月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