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
《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
主讲老师:
邱代来
授课班级:
03旅游
(1)
(2)
教材: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二00三年九月
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
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
难点: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
(一)什么是旅游学?
1、学科性质
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
多学科:
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研究现状
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
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
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
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二)什么是《旅游学概论》?
1、课程性质
《旅游学概论》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
2、课程内容
中心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1)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2)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大基本要素):
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旅游业。
(4)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正面、负面影响)
(5)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
3、特点
(1)从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看,旅游学概论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二、旅游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学概论》?
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其它课程则是形成部分或某方面的认识);二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如何进行《旅游学概论》学习?
1、积累专业素养
(1)掌握常用专业术语:
如旅游定义(罗马定义、“艾斯特”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综合定义);旅游分类(按地理范围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及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按旅游目的分消遣旅游及其中的观光、度假旅游;事务旅游及其中的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特种旅游等)以及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组织、旅游市场等。
以上基本概念通过本期《旅游学概论》学习,将基本掌握,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熟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如经济学领域的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领域的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地理学领域的旅游资源学、生态旅游学;四是管理学领域的公共关系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信息学等)。
以上理论将通过各门课程学习逐步了解和熟悉。
2、建立自己的学习途径:
课堂听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图书馆:
旅游类图书在F5类,旅游专门出版社5家:
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等);期刊报纸在期刊阅览室(教师、学生):
我国现有旅游专刊12种(旅游学刊等),旅游专报7种(中国旅游报等)。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教材采用田里编著《旅游学概论》,课程一般在学生入学第一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约51学时。
第一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学习目的:
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熟悉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方法、旅游活动的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特点。
重点:
旅游的定义、构成、按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难点:
旅游的本质与属性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测试:
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
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三峡大移民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
判断的标准:
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辨别词义:
旅游:
“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
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
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
迁徙:
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
travel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旅游:
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一、旅游的定义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众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职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不同。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
理论性定义(或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
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
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例1:
在中外的一般性语言词典中,对旅游一词的解释是指人们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离家外出旅行的活动。
强调其目的的消遣性。
(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6页)
例2:
“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亨泽克尔和伯尔尼大学教授克雷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2页)
例3:
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教育出版社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第2页、中国旅游出版社(美)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13页)
例4:
旅游是人们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2版)
按照这样的定义,今天数量众多商务、公务、会议及事务性外出访问旅游都没有包括在内。
而现代旅游实践和旅游统计中却是包含了上述活动的。
(分析见教材46页)
综合定义: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长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暂时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7页)
◎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袁国宏、张月芳《旅游管理知识题解》,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第1版。
F5/283)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从横向比较角度)
异地性:
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即旅行。
暂时性:
或流动性。
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国际上一般规定不超过1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
所以,移民不是旅游。
综合性:
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在对旅游的定义中,以上三个方面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
审美性:
或娱乐性。
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
人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者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者是去散心。
总之,旅游的目的可以是休闲、商务、公务、会议、探亲等,一定不是移民就业。
其他:
◎李天元主编南开版P56:
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田里主编南开高职版16页:
异地性、审美性、流动性(暂时性)、综合性
◎高教版:
娱乐性、异地流动性、大众普及性、季节变动性、地理变动性
三、旅游的本质和属性
(一)旅游的属性
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包括休闲、追求新奇、追求体验感受等,所以主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但与经济、政治联系紧密。
与经济联系紧密:
经济是前提(旅游活动产生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业的兴起缘于经济。
旅游与政治关系密切。
表现为:
(1)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出境旅游实现的前提;
(2)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又一前提。
(3)旅游作为交往活动,可以改善国家的政治关系,经济上还可以平衡进出口贸易。
(二)本质属性(学术界有争议)
◎旅游属于社会文化活动。
如田里主编南开高职版:
旅游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如李天元主编南开版(P55):
旅游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又如高教版:
旅游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
讨论:
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
为什么?
分析: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
(旅游者角度)
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
(旅游经营者角度)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按旅游目的划分
三分法:
1.消遣旅游:
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包括观光、度假、探险等。
(1)观光旅游:
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
它是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旅游活动类型。
(《易经》上曾有“观国之光”一语,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
)
特点:
第一,旅游范围广,按一定旅游路线沿途观光。
第二,适应性强。
不分年龄、职业、身份都适宜。
第三,接待方便。
(2)度假旅游:
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
或利用假期进行休养和消遣的旅游活动方式。
特点:
第一,度假地点相对固定,活动范围不大。
第二,强调休息。
第三,重复性较高。
第四,对娱乐设施要求较高。
(3)生态旅游:
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种以生态景观欣赏和体验为内容的自然旅游活动。
作为一种专项旅游,生态旅游所选择的生态景观一般是原始的未开发的原生态环境。
参加者必须是有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
在规划方面,为了体现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