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879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docx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经常性预防措施

1.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

消毒、通风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擤鼻涕的纸巾,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

3.提高幼儿的免疫水平:

预防接种、体格锻炼、生活习惯。

二、幼儿园出现疫情时的预防措施

1.五“早”原则: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2.消毒:

物表消毒、空气消毒。

三、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性感冒

病原体

流感病毒

潜伏期

1-7天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班级隔离期

无新病例出现起隔离一周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流行特点

1.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常沿交通线传播。

通常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率。

2.通常为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

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

3.流行季节:

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

临床表现

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防疫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频繁有效的对流通风至关重要),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及时隔离流感样病例及与流感样病例密切接触者。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4.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5.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6.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7.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8.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

返园条件

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二)流行性腮腺炎

病原体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潜伏期

8~30天,平均14~21天

传染源

病人及病原携带者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21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

流行特点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发病呈流行或散发,在集体儿童机构或易感成人聚集的地方可呈暴发流行。

对易感者进行免疫预防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临床表现:

发热1~2天后有单侧或双侧的腮腺肿大,胀痛,在张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耳垂的前后下放有边缘不清的腮腺肿块伴有触痛,口腔内的腮腺管开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粘膜上)红肿。

防疫措施

给予儿童麻风腮疫苗接种,发现病人及早隔离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但在幼托机构留检三星期。

返园条件

腮腺肿退后一周

(三)水痘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潜伏期

10~21天,平均14天

传染源

病人及病原携带者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21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密切接触

流行特点

无周期性流行,全年均有发病,但有冬春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

皮疹多见于头部及腹背,四肢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

初起为红色斑疹变为丘疹,进而成充满透液的疱疹。

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同时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混杂存在数日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防疫措施

1~6岁儿童给予水痘疫苗接种,发现水痘病人及早回家隔离治疗。

室内加强通风,换气,玩具,用具采用爆晒或用消毒药揩擦,不让易感儿与病人接触。

返园条件

痂皮硬结干燥,无新疹出现。

(四)手足口病

病原体

柯萨奇病毒

潜伏期

3~6天一般4天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7天

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流行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4月开始上升,高峰在夏秋季。

2.发病以儿童为主,其中主要侵袭幼儿。

3.托幼机构是本病好发场所。

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

2.口腔粘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防疫措施

1.平时措施:

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晨检,注意儿童身体、手、足、皮肤变化,做好幼儿日常卫生管理与玩具、用品、便器等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疫情处理措施:

及时离园,隔离治疗病人,做好玩具、用品、粪便等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控制集体活动,减少传播机会。

返园条件

脱痂无新皮疹、疱疹出现,或自确诊日起10天。

(五)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约10天(6~18天)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18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

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前驱期:

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

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

2..出疹期:

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

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

嗜睡或烦躁不安。

查体:

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

3.恢复期:

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

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

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疫区。

3.增强人群免疫力

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

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返园条件

出疹后5天

(六)肺结核

病原体

结核杆菌

潜伏期

4-8周或更久

传染源

痰涂片或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流行特点

1.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而且开放性患者大多与正常人生活在一起,极易传染,造成结核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并且难以控制。

2.结核病受感染的时间很难估计,使得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长短不一,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结核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增加了在人群中隐秘传播的机会,也使发现病人的工作变得较难实行。

4.结核病中以肺结核居多,约占80%,且危害较大。

5.化学疗法和防治技术的实施与发展,治疗传染源已成为结核病的主要防治对策,通过治疗传染源可得到控制以至消灭。

6.结核病的流行可以归纳为发展阶段、过渡阶段和下降阶段。

A在发展阶段,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急剧增高,死亡多为妇女。

B在过渡阶段,人群大部分己受感染,感染率及患病率维持高水平,但死亡率则缓慢下降,男性患者较多。

C在下降阶段,人群中末感染者又增多,感染率及患病率下降,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且老年男性病人增多。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一般为午后37.4℃~38℃的低热,持续数周,夜间盗汗。

乏力、纳差、消瘦等。

2.咳嗽、咳痰:

肺结核患者以干咳为主,咳嗽三周或以上,伴痰血,要高度怀疑肺结核可能。

一般多为白色黏痰,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常咳黄脓痰;干酪样液化坏死时也有黄色脓痰,甚至可见坏死物排出。

3.咯血、胸痛:

当结核坏死灶累及肺毛细血管壁时,可出现痰中带血。

靠近胸膜的病灶与胸膜粘连常可引起钝痛或刺痛。

4.呼吸困难:

伴有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时有呼吸困难。

5.结核性变态反应:

全身性过敏反应,类似于风湿热。

防疫措施

1.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 

2.创建良好的卫生环境

3.高度重视落实健康体检、晨检及因病缺勤随访制度。

4.隔离传染源。

5.预防接种

返园条件

经规范治疗空洞闭合,痰涂片、痰培养(—),传染病医院确定无传染性。

(七)乙型肝炎

病原体

乙肝病毒

潜伏期

6周至6个月,乙肝病毒携带者潜伏期长者可达数十年。

传染源

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

流行特征

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亚洲和非洲HBsAg携带率为8-15%。

在中国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演变为肝癌。

携带HBV的母亲可以垂直传播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为HBsAg携带者。

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

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

急性无黄疸型:

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防疫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发现乙肝病人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报告,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从事餐饮工作的要调离工作岗位。

2.切断HBV传播途径:

餐具、小毛巾、水杯要严格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严格查验预防接种证,查漏补种。

返园条件

出具传染病医院或县级以上人民医院无传染性证明。

(8)风疹

病原体

风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为14~21天

传染源

风疹病人、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播源。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21天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

流行特点

多在冬春季发病,多见于1~5岁儿童,男女发病率均等。

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前婴儿不发病。

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4~21天,前驱期有低热等症状。

出疹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

风疹

续1周左右。

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

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

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

出疹时伴低热,持续1~3天,轻度脾肿大。

防疫措施

1.接种疫苗:

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

2.控制传染源:

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

3.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

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

4.风疹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

返园条件

出疹后1周

(九)细菌性痢疾

病原体

痢疾杆菌

潜伏期

数小时至7日,平均1~2日。

传染源

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通过苍蝇污染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流行特征

1.季节: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最为常见。

一般5月份开始上升,8~9月份达高峰,10月逐渐下降。

流行季节高峰与苍蝇密度高、温湿度适合痢疾杆菌生存繁殖,食用不洁冷食、凉饮、瓜果,以及胃肠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2.地区:

本病集中在温带或亚热带。

与生活条件和卫生设施水平以及文化卫生知识程度等有关。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