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050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docx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阮成发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2049”

阮成发

2013年11月28日(长江日报)

2049,距今约40年之遥,我很难看到那一天。

但,正因如此,研究武汉2049才更显重要和宝贵。

我们今天遥望2049,是要让当代武汉人明确“城市目标”,避免走弯路,犯方向性错误;清楚“不做什么”,避免急功近利,造成对城市的致命伤害;清楚“要做什么”,避免错失机遇,成为历史罪人。

我们要让子孙知道,生活在21世纪10年代的这一群武汉建设者,对这座伟大城市的所思、所想、所盼。

未来40年,无疑将是沧海桑田,很多事说不清楚,也没法说清楚。

也许,我们今天的想法,会成为子孙的笑谈,但我们对这座伟大城市的热爱与真诚,将不容置疑!

2049,是一个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建国100年,也是武汉解放100年。

到那时,我们国家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届时的武汉将是怎样?

每一个热爱武汉、建设武汉的人都应该认真思索。

回望历史,40年虽然转瞬即逝,但足以决定和见证一座城市的兴衰。

近代武汉的勃兴,与汉口开埠(1861年)、张之洞督鄂(1889—1906年)紧密相关,一时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就“大武汉”美名只用了40年左右时间。

上世纪中后期,底特律迅速崛起为全球驰名的汽车城,但本世纪以来逐渐衰落,到现在宣布破产,沦为全美最悲惨的城市,由兴而衰也只有40年左右时间。

放眼全球,越是发达的国家、区域或城市,越是瞩目长远、谋划未来。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国大芝加哥区域、德国鲁尔等地区,北京、慕尼黑等城市,纷纷开展长远发展战略研究。

其中,“美国2050”、“大芝加哥区域框架2040”、“北京2049”等,都将目光投向了本世纪中叶。

追赶中的城市,更需要看清前进的方向。

今天的武汉,既面临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挑战,还肩负着追赶先进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

面对每年5000多亿的固定资产投入,面对全市近万个工地,面对一批决定城市功能的重大项目,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常感惶惑疑惧,担心我们现在满怀激情、投入巨资做的事情,是否做错了,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是否对得起我们的子孙。

我们研究武汉2049,就是怀着强烈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用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谋划城市未来,研究和遵循特大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找准目标不走弯路,找准路径不急不躁,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一张蓝图抓到底,把武汉建设得更好,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去年我们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武汉2049开展远景发展战略研究。

刚才,李晓江院长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构想。

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和1000万武汉人民,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个发展战略,统一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从今天开始,我们集中三天时间,对武汉2049进行研讨,希望同志们畅所欲言,共同谋划好武汉的未来。

中规院对武汉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描绘,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令人向往,催人奋进。

描述武汉的未来,需要不断深化对城市的认知,把握城市的本质特征。

这个本质特征是城市之魂,只有抓住了这个魂,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形成特色,持续发展,永葆繁荣,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我认为:

江汉汇流、三镇鼎立、湖泊密布,是武汉城市格局之魂。

大江穿城,龟蛇相望,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三城,大开大合的城市格局世界少有;166个湖泊和东西向山系镶嵌城中,云水相依,湖山相映,铺染城市底色。

独特的城市格局,是武汉个性魅力之所在。

面向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必须围绕这一格局,充分展现武汉大江大湖大城的大气灵秀之美。

天元之位、九省通衢,是武汉城市区位之魂。

武汉居中独厚,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辐射八方。

以武汉为中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覆盖全国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优越的城市区位,是武汉发展之基。

城市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和不断突出这一优势。

大学生数量世界之最,科教实力雄厚,是武汉城市活力之魂。

目前,武汉在校大学生130万,数量居世界城市之首,青春活力涌动,朝气蓬勃。

为数众多的青年学子,是武汉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武汉的未来。

我们要呵护他们、留住他们、守望他们,让他们的青春在武汉的发展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城市精神之魂。

敢为人先,是武汉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城市特质的集中体现;追求卓越,是号召、是引领,是倡导的一种作风,一种境界,一种追求。

我们要用这种精神引领未来,汇聚全市力量,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遥望2049,我们的心中充满美好憧憬:

届时的中国,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

届时的中国中部,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将实现全面崛起,成为全国经济社会的核心地带之一,成为连接国际、贯通全国的核心枢纽,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

届时的武汉,将成为中国中部中心,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中国中部中心,是2049武汉城市目标之魂。

展望40年后的武汉:

——综合实力雄厚。

届时,武汉将产生万亿元的产业、一批千亿元的企业,出现具有全球控制力和话语权的企业集团。

“武汉造”恢复“汉阳造”历史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制造业中心,在全球制造体系中都有一席之地。

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国际会议、知名展会常年在汉举办,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综合经济实力将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人均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市民。

——科学技术发达。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全市发展,武大、华科大将跻身世界名校行列,武汉将聚集一批科学大师。

前沿科学在这里传播,创新资源在这里聚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在这里追逐科学梦想,一批引领世界的科技成果在这里产生,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和企业家从这里走向世界。

——都市大气恢宏。

大江大湖大武汉,三镇展大城雄姿,新城显现代风范。

“铁水公空”通达九州、连接世界,成为祖国的立交桥。

城市疏密有致、功能完善,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建筑各得其所,城市特色鲜明、风格独具。

——生态环境优美。

长江东去、汉水西来,母亲河承载着城市的生命,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城水相融、水天一色,百里滨江如画,清明上河图处处可见。

龟蛇对峙,挺起城市的脊梁;群山环抱,绵延城市的文脉。

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田野风光与都市景观相映成趣,人与自然乐得其所。

届时的武汉,水美、地绿、天蓝,城市安静、祥和、闲适。

——文化魅力彰显。

汉派文化与各国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既有楚风汉韵、京腔汉调、“汉秀”演艺,又有美国百老汇音乐、俄罗斯芭蕾舞、意大利时装等异国文化精粹;既能品尝到热干面的香、鸭脖子的辣、莲藕汤的鲜,又能享受法国大餐、英国威士忌、日本料理等异国美食。

书店、剧场、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遍布全城,处处流淌着人文气息,润泽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置身现实生活,畅想美好未来,我们应有怎样的智慧情怀、时空视角?

我们怎样斟酌沉吟、深思熟虑,才能看清这缤纷的现实和迷离的未来?

我们既要从起点看终点,从现在展望40年后的武汉;也要从终点看起点,把自己置身2049,回望今天的武汉。

既要从全国乃至全球看武汉,参与、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中三角城市群建设,寻求区域发展优势,更要向内使力,着眼自身问题的解决和自我的发展。

从大尺度的时空转换中,把握城市长远发展规律。

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理念,分析哪些因素会变、哪些不会变,在变与不变中弄清“不做什么”、“要做什么”。

“不做什么”,包括“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留下什么”,体现的既是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更是长远意识、责任意识、历史意识,“不能断了子孙的粮”。

面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面向2049,可以肯定,工业化、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将日益重要,我们应有底线思维。

社会对大拆大建的诟病、城市建设的不可逆性、社会的快速变化等等,都不容我们在重大问题上犯错,也不容我们犹豫迟疑,我们应有长远意识。

对历史缺乏应有的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不断消失,就会迷失城市文化,中断城市记忆,我们决不能让城市无处安放平静的心灵,我们一定要留住城市根脉。

“要做什么”,包括“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体现的既是主动作为、机遇意识,更是担当意识、使命意识。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已在担纲新一轮国家民族复兴重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未来40年将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武汉在国家发展格局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武汉的人口规模与结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产业总量与结构、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资源与生态环境、社会结构与文化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把握得好都是机遇,把握不好都是挑战。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点,每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做到审时度势,把握规律,顺势而为,避免错失良机。

下面,围绕“不做什么”、“要做什么”,我重点谈八个问题。

(一)关于人口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人是城市活力之源。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的问题都将是事关城市未来的核心战略问题。

城市人口多少为宜?

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答案。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毕竟人及人口数量等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有太多太多的关联。

我们要规划建设好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战略放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总体把握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规模结构条件下人的需求,以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天,我们仅从城市地位、城市使命、城市目标这个角度来分析。

人口的不断集中和集聚,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趋势。

纵观中外城市,都是在人口集聚中走向繁荣,在人口凋敝中走向衰败。

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人口增加了,而经济社会走向凋敝的;也没有一座城市人口减少了,而经济社会走向繁荣的。

人们公认的世界城市,大东京集聚了3600多万人,占日本人口的30%,大巴黎、大伦敦、大纽约地区分别聚集了1100万人、1500万人、1900万人,分别占本国人口的17%、25%、6%。

而曾经的“汽车之都”底特律,60年前为185万人,目前锐减到71万人,与之相伴随的是城市衰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发展,一批特大城市脱颖而出,其中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就是全国人口快速向这些城市集中。

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广州常住人口分别高达2069万人、2380万人、1300万人。

深圳30年间人口激增50倍,由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人口过千万的国际大都市。

广州人口快速增长,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过武汉,与之伴随的是经济总量超过武汉。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特别强调人的城市化,要求着力解决城市化慢于工业化的问题。

可以预见,国家新一轮城市化将主要在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人口规模相对偏小的中西部地区展开。

国家多部重要发展规划,特别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人口集聚和产业集中的载体。

因此,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也不管我们主观态度如何,也不管城市病有多严重,人口向包括武汉在内的特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将难以改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

未来武汉人口总量一定会增长,而且是较大幅度增长。

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其中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2亿,按照西方国家大都市区平均吸纳60%全国人口的规律,将有9亿人集聚在国内主要大都市区,这意味着每个大都市区人口都将过亿,而包括武汉在内的中三角地区,人口规模也将数以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