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8245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docx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

大禹治水和黄河、长江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

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

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

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

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

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

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

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

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

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

冯夷喜出望外。

满口答应。

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

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

咋办呢?

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

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

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

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

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

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

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

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

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

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

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

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

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

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

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

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

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

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

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

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

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

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

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

“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

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

“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

“我是河伯。

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

“我就是大禹。

”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

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

心里骂道:

“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

”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

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

“河伯!

不要撕图。

”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

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

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

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

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

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

大禹对河伯说:

“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

“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

大禹高兴极啦。

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

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

一日,她终于带着待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遨游东海。

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

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千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

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

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

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

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

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

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瑶姬说:

”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

”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

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

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黄河决口与改道:

“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记载:

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入于海。

”“九河”之中,就有今山东境内的马颊河和徒骇河。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河徙后的河道,大致从河南滑县附近向东,至濮阳西,转而北上,在山东冠县转为东流,到茌平以北折向北,流经德州,渐向北,经河北沧州,在今河北黄骅以北入渤海。

北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先境内非出一道支河,名“二股河”(宋时又称“东流”),经近山东冠县、高唐、平原、乐陵,在无棣先东入海。

至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修筑二股河工程,北流断绝,黄河全河东注。

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口,,黄河再次杂河南境内决口,皇帝下诏,河北分为两派,一合南清水河(泗水)入淮,一合北清河(大清河)入海。

到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黄河再次在河南境内决口,皇帝诏治理,河复北流。

明代前期,黄河大部分时间由河南多支分流夺淮入海,少部分时间由河南东北流至山东寿张(今阳谷县境),穿过大运河入海。

到窿庆、万历年间南北堤防全部完成,黄河河道基本归于一流,由河南东流,在山东曹州府(今菏泽市)南下,经过曹县、成武、单县,再经徐州、清河等地,汇淮入海。

到清代黄河再度改道之后,这一段河道便被称为“明清故道”。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夏天,黄河在河南兰阳县(今兰考县境内)铜瓦厢决口,改道东北流,至山东张秋镇穿过运河,在利津附近注入渤海,结束了黄河夺淮700年的历史。

摘抄自《山东黄河民俗》(山曼乔方辉李树艺周广良/编著)济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定价20.00元

《容成氏》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中的一篇,2002年12月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公布了李零先生整理注释的《容成氏》及竹简放大照片。

《容成氏》中有关“禹画九州”的内容见于第24至27简,基本是可连读的完简。

文曰:

“禹亲执枌(畚)[1][8]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之阻,于是乎夹州、涂州始可处。

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竞州、莒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蒌与易,东注之海,于是乎蓏(藕)[2][9]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于(乎)豫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虘州始可处也。

《容成氏》中述及黄淮平原和山东半岛的夹、莒、蓏(藕)数州与《禹贡》区别较大,或许意味着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变动较大。

黄河下游的改道,在春秋战国以后有过许多次,此前当然也如此[3][12]。

韩嘉谷先生较早利用有关海岸和河口堆积资料证明《禹贡》河走河北平原入海的时间远远早于春秋[4][13]。

王青先生也多次撰文讨论黄河下游改道和大禹治水关系等问题[5][14]。

黄河多次改道,交替注入渤海和黄海,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的成陆过程与黄河改道关系密切,而且其沿海贝壳堤的发育也取决于黄河的南北改道。

当黄河经河北平原入海时,不利于渤海湾西岸贝壳堤的生长;当黄河改走苏北平原入海后,渤海湾西岸形成贝壳堤。

黄河往返改道,交替注入黄海、渤海,就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沿岸留下了多道贝壳堤遗迹。

现已探明,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沿岸发现的多道贝壳堤有着较清楚的时间序列,14C测定两地贝壳堤的形成年代基本上相互交叉,指明了黄河改道的大体时间。

研究表明,黄河在距今约4600~4000年间是经淮北苏北平原入海的,到距今4000年前后改道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

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下游的南北大改道,时间上大致和大禹治水时间相吻合。

龙山时代的河北平原有许多龙山文化遗址,说明龙山时代黄河并不走河北平原入海。

淮北平原的龙山文化遗址则都属于龙山文化晚期。

苏北平原的龙山文化面貌则至今还不清楚。

因此,可以认为龙山文化早期,黄河下游走淮北平原入海,由于黄河漫流,这一带尚无人居住;到了龙山文化晚期,河道渐趋固定,始有人居住。

黄河南流故道,周述椿先生以为在荥泽、圃田泽、萑符泽、逢陂

再比如赵孟兆页的《鹊华秋色图》,中国地理上济南旁边是有黄河的,而在他的图中却没有。

查了《中国水利史纲要》中有关古黄河的河道图,了解到:

黄河历史上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最大规模的改道有5次。

第四次发生在南宋建炎2年(1128年),金人南侵时,留守东京开封的杜充在河南滑县以西掘开黄河,使得黄河改道南泄掩护宋室南逃,阻止金兵。

直至727年后的1855年,黄河水涨,在铜瓦乡决口后,第5次大改道,重新由山东入海。

这就是说,在赵孟兆页生前100多年,黄河已经改道南行。

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

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

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

远古时期,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