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浅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9484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摩诃止观》浅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摩诃止观》浅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摩诃止观》浅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摩诃止观》浅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摩诃止观》浅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摩诃止观》浅讲.docx

《《摩诃止观》浅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诃止观》浅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摩诃止观》浅讲.docx

《摩诃止观》浅讲

《摩诃止观》浅讲

禅与止观法门

净明山人讲

智理居士记

禅与天台止观法门是汉地流布极广的两大殊胜法门,禅以空灵活泼、直显智慧为胜,而天台则以博摄精绝、教观双运为妙。

如能悟禅之性地风光,又能通达止观的微妙法门,则相得益彰,性相圆通,于是自利之修证与利他之事业,都能无碍自在。

我们现在开始联系禅宗的要旨讲述“摩诃止观”

里面的重要的内容。

一三止三观

什么叫摩诃呢?

摩诃翻译到中文就是“大”。

但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这个大是至大无外的大,就是绝对的大。

他所指的是本性,就是法界的如来藏性,也就是诸佛所成就的大道,所以叫摩诃。

摩诃的含意,

第一是体大,我们的如来藏性,清净的本体,它是遍虚空,

尽法界,包容万法,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永恒常存。

这个

体大,是宇宙里面最究竟最根本的体性。

第二是相大。

本性具一切相,具有世间出世间的万法之相,

那么从根本来讲,他会出生功德之相,就是清净、智慧、慈悲,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从这个体大里面出生的。

大所成就的是报身,体大所成就的是法身。

报身是功德所具,具有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神变,无量的净土,有无量的加持的妙用。

这些都是报身的功德。

第三是用大。

用,就是作用。

本性是如如不动之体,本性中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诸佛因地当中,都是为度众生而发愿修行,证法身,成就报身的,所以他自然有大悲之用。

这个用广大无边,他具有无量的应化之身,有无量的应化之土,有无量的法门,有无量的神通变化,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妙用,用于众生的种种机缘机感。

这些就叫“用大”,用遍一切处。

叫它大是因为它遍一切处:

法身理体遍一切处,报身功德遍一切处,化身妙用遍一切处,所以叫大。

为什么在以这个摩诃的大,来形容止观,或者说来显示止观呢?

为什么要摆在前面?

因为体现摩诃的“大”的体、相、用,法身、报身、应身,都是通过止观来成就的。

没有止观不可能成就这三大的体性,三大的功德及三大的作用。

这部摩诃止观,总结了佛一代时教的精华,是佛出世的本怀,是智者大师成就的道的根本。

他在理上不离止观,修上不离止观,所悟所证也不离止观。

所以说都是止观!

止观能够概括一切法、成就一切法、圆满一切法。

下面讲具体的止观。

摩诃止观的止,有哪些方面呢?

第一、体真止。

通过对真理的领悟,圆融的观待,然后打破意识的分别,打破六尘烦恼的执着,根和尘脱开了。

根而离根,尘而离尘;根无所系,尘无所染;内无分别,外无形象。

这个时候,就体悟真空之性了。

这个性,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

内不见身心相貌,外不见六尘影子。

这个时候,我们的本性独脱于万有之外,安住于当体之中,真空湛然,寂寂无生。

这个地方是第一步的止,这个和禅宗的初见佛性,打破初关是一致的,叫体真止。

第二、方便随缘止。

体悟真心之后,显现根尘,显现万有,显现差别,活泼泼地作用在人事当中。

六根门头阐发出种种方便,或者诵经修行,或者说法度生,或者成就道场,种种流现,种种智慧,应用于一切事业当中。

从这里流现出来的,处处都是方便之门,没有执着自己,也没有执着缘起,没有固定的看法,也没有所指的对象。

这个世界一切显现都是妙假的,都是虚妄的。

这里面没有动心处,没有对待处。

但是又能够恰到好处地应缘度生,应缘生活,这就叫方便随缘。

方便随缘是人文境界能达到的最高意境,因为他能恰到好处的做人,符合客观的因缘条件,符合现实的存在。

在现实的一切存在当中,无论善恶是非,自心不动,方便随缘。

能转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这也是禅宗破重关的功夫。

第三、不二止。

真性不二,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道。

没有能修所修,没有差别不差别,没有净土垢土,没有清净污染。

一切万法都是当体不二,当体圆成。

整个宇宙法界,一毛一蒂,任何一个事物,全部都是本性,全部都是无量的光明,全部都是不二的显现。

这里面完全净除了所有修行上的痕迹,完全圆满了自性中所有的功德,安止于法界本来大定当中,不生不灭,永远长存。

这个就是常寂光净土,常寂而光明。

再也没有生死涅磐,再也没有修证痕迹,常住在不动体当中,不动如来,如如显现。

这是天台智者大师概括修行人所成就的三种止,最后一个就是禅宗的末后关。

虽然一切不二,但虽不二也能圆现万法,

不二而能有无量的应化示现。

所以说这三个过程就是圆满佛

道的过程。

三观和三止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止是消归,歇下来。

他是消

融、消停、回归、契入,不是积极的。

观是显现,是作用,

体现出来,叫观,是努力向上的。

彻底放下叫止,努力向上

叫观。

观就是观现、观待。

分为空、假、中三观。

第一、空观

通过对空的体悟,空一切法,空身心,空世界,空妄想,空执着,一切我空,一切法空,甚至连空也空。

这个“连空也空”,就是妙假。

在妙假当中,假非假,空非空,都是中道、中观。

所以说一观里面就是三观,三观里面又能够消融于无观。

真观无观。

先是立一个“观”来空,空了以后就出妙假。

妙假无住,就是中观,三观就成为一观,就是圆融的一观。

一观以后呢,一也不存,连观也不在。

观也不存在,那就是妙境现前,妙智现前,智境冥合的境界。

第二、假观

假观就是一念心中具有三千诸法,一切万法都在一念心中显

现。

显现得很清楚很明朗,一一差别,一一作用,一一体相,无不了知,无不现前,这叫假观。

正当假观现前的时候,当体全空,一念不生一念不灭,一法

不立亦一法不灭。

显和不显,缘生和缘灭,都是当体显露,

所以说“假”观。

第三、中观

在假观的当体空中,空又能现假,空又不住空,假也无所假,就是中观。

空有空的痕迹,假有假的落处,泯二边之痕迹乃为中观。

所谓“中”观,空而不见空,假而不住假,空假都消融于“中”中;而“中”的时候不可思议,“中”的时候不可想象,无法理解,他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没有道理,没有境界。

但是当体当中真空绝待,当体当中诸法宛现,了了分明,这就是中观。

中观的悟境就是彻悟。

中观的显现就是正道。

因为中观正道的关系,边、邪都是道。

娑婆世界就是极乐,凡夫身就是佛身。

一切处都是道场,这叫中道现前。

天台就是依这样的理、行,来建立止观的。

这个止观是究竟之谈,是禅宗最高的地方,也是密宗大手印、大圆满最高的地方,也就是诸佛所成就的地方。

诸佛出世本怀,就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个摩诃止观,

就是佛的知见,是佛的事业,佛的大用,大道所在的地方。

二纯一实相

我们下面讲一点文字摩诃止观又称为圆顿止观,是天台止观里面最高的止观,其它的还有《童蒙止观》、《六妙门》、《渐次止观》等,还有慧思大师的《大乘止观》。

这些止观都是一致的,只是它更圆妙,因为它是根据法华经建立的,更加圆妙一点。

圆顿者。

什么叫圆顿?

初缘实相

一开始他所缘的就是实相,但是你要缘实相,就要悟实相,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即非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是实相,实相不可思,实相无所见,有所思有所见不是实相。

实相只可悟入,不可执着,一执着就不是实相,实相只有冥冥体会,体会到实相时,就超越诸相了。

造境即中

他所造的境就是中道。

造:

就是趣向,趣向的境,这个境不是凡夫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中道理境。

无不真实。

这句话很重要。

造境即中,你就会有一种理和智相应的境界,所造的境是中道,那么如果不是中道,如果是边的、邪的、偏的、也都能了达。

藏、通、别三个都是偏的、不圆,你要圆中,你要悟到无不真实,这个非常重要。

一切法门、一切境界、一切存在都是真实之性。

没有讨厌,没有反感,没有畏惧,没有怕堕地狱什么。

地狱也是真实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实的。

所以说一举一动,从此之后,都是以实相,以中道来体现的。

你努力念佛、念咒,或者做什么事情,走路说话等等,都是本性的真实的体现。

没有什么不真实的,因为你没有凡夫之心,没有外道之心,没有二乘之心。

也不执着菩萨之心,菩萨执着慈悲而发心,你是佛心,佛是无心之妙心你是用佛心来行事,还有什么不真实呢?

一切都真实!

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

所系的缘是法界,法界无所不在,哪里不是法界?

那么就无所缘。

你的缘就是法界,而法界,一切都是法界。

十法界的究竟处,就是一真法界,系缘于十法界,就是我们的法性,一真法界。

无所不在,所以讲,无在无所不在。

一念法界,一念,法界是机,启用。

启用就是差别法界,差别:

说话、做事、显现的一切境界都是差别法界,而这无量无边的差别法界都在一念之中,一念具备。

而这一念非真非妄,非内非外,非大非小,非空非有,它圆同太虚,包含万有,就是这—念法界。

如果你的心能够这么圆,能够缘于法界,凡是你心里显现的种种事物,都了知是从一念本性当中显现而具备

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是真正体悟到了一念法界的境界。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如果你真能够体悟到这一层,那么一色一香,都是中道。

无论是什么色,无论是什么香,这个是代表,用色和香来代表。

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中道。

而色和香,乃至味触法的六尘当

中,它们有无量差别,一般人会认为有善有恶,有好有坏,

这是凡夫之心。

但是你悟了这个实相,这个道,那么你知道,无论是色、是香,是什么事物,它们都是中道。

你不会有厌恶,你不会有欣求,你不会有执着。

所以说:

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

自己的界,自己身心为界。

这里面有很多界。

有这个业,有这个相。

有名、有报、有因、有果,有种种作用,都是你的世界,亦即佛界。

佛是三德具备,佛界是圆满的果位界,还有众生的无量差别的界,也是这样。

也当体中道,都是实相,都在你的一念圆融当地中。

前面是前提,明白了这段话,就是大开圆解了,就是禅宗的悟透的境界了。

这句话看来很简单,这么一段,他用起来非常的广大圆满。

一切智慧,一切理念,一切行持,一切善巧

方便都在里面。

下面介绍得具体了。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以四谛的角度来讲,四谛是苦集灭道。

一个悟道的人,他知道五阴:

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十二入:

六根的内入,六尘的外入,内入外入,那么五阴十二入都是“如”。

什么叫“如”?

“如”体不动,“如”体空寂,“如”体像虚空遍法界。

我们的五阴十二入,如果他是“如”的话,有什么苦可以舍呢?

“如”中无苦,“如”中无对待呀!

“如”中无内外,还有什么可以舍掉苦呢?

所以说,当苦现前的时候,这个苦也是实相,也不怕苦,也不落在苦上起苦受,不执着于苦,无苦可舍。

菩萨悟力虽够,而道力不够,苦的受还有,但是他的智慧使他对苦不会执着,对苦不会忧心,不会讨厌,不会想尽快舍掉,尽快把苦去掉,早一点恢复起来,他不会这样想。

这是悟力到了,但是道力还没有到呢,苦还是存在,还有一些受,只是不住在上面。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

进一步讲集谛。

集是什么?

和合为集。

无明、尘劳就是菩提啊!

为什么要破无明啊?

为什么要离开尘劳?

不需要啊!

无明和尘劳就是菩提啊!

菩提是什么?

就是觉智,觉悟的智慧。

在无明尘劳当中你有觉悟的智慧,不被无明所缚,不被尘劳所扰动、所影响、所覆盖,那就是菩提!

所以说菩提中无无明,菩提中没有烦恼。

如果你能够在无明尘劳中见菩提,那么所具的菩提,此中没有无明、没有尘劳,正像前面一样,

如果你在阴入当中见到“如”,“如”无苦啊!

“如”中还有什么苦吗?

没有苦了。

所以说苦不用舍,也无集可断,不用去断集、断烦恼,集即自解了。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边邪,边,修行人没有修正路,修偏了,修到边道上去了。

边,是偏,偏在空的一面、偏在有的一面、偏在出世的一面、偏在入世的一面、偏在智慧、偏在慈悲,这都是边。

修行修边上去了,没有圆。

智慧和慈悲不二,世间和出世间

不二、空和有不二、那才是中。

邪,就是说破因果、毁谤三宝,所修的皆是邪知邪见邪道。

就是邪师、邪魔外道。

如果你能在这个实相的智慧当中,不被边边所动,不被邪边所染。

别人说空,你不会执着他,指责他:

“你怎么会执着空啊?

”别人说有,你也不会说:

“你怎么这么执着有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