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37194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皖江名校届高三份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这一名称是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后才产生的。

中国古代对医学和医生有自己的称谓,如岐黄、杏林、青囊、郎中等。

19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中医”概念的最早使用者。

作为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绵延发展已逾两千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诊病治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浓缩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道家思想精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之一。

可见,中医既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也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并无任何争议。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开始为人所知并广为流传,而中医的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存在重大不同,由此引发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

而这就涉及科学的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社会学主张将科学放在历史背景下、置于文化情境中去解释和理解,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划界标准也一直随着历史变迁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范式”理论,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话语体系。

中医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套拥有自身概念范畴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并为“中医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

与库恩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四个部分。

从中医发展历程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构成其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内核”;经络穴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等学说形成“辅助假设保护带”。

在此意义上,中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够得上是“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实际上未能回答中医作为文化和科学的矛盾问题。

文化,人文教化,狭义上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

广义的文化,泛指一切人类创造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在此意义上,科学也属于文化范畴。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演进史看,“科学”是直到晚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孕育了近代自然科学。

科学产生于文化,尔后又逐步从文化中独立出来。

一般而言,狭义的文化具有地域属性;而“科学无国界”,指的是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性规律的科学知识须超越地域属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医学从起源上属于地方性知识。

从中医典籍可以看到,中医发展之初,就尽量自觉地与巫术划清界限。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划入“前科学”范畴。

西医在早期也是源自欧洲的地方性知识,由于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紧密渊源,很快发展扩张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

早期的中医当然只限于中国甚至只限于汉族范围,但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了藏医、苗医、波斯医等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以来中医已大踏步走出了国门。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在我国国内抗疫以及外派医疗队参与全球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均担当了重要角色,这表明中医药对于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意义。

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科学”条目的解释,“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应用”。

千百年来中医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族延续的有效性,表明其理论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摘编自石英《文化与科学:

中医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中医学在中华大地上已绵延发展两千多年,“中医”这个概念却是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首先使用。

B.中医的治病救人功能本无争议,但由于其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截然相反,因而有人怀疑它不是科学。

C.文化即人文教化,不仅主要指文学艺术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还泛指包括科学在内的物质生活层面的内容。

D.从人类历史看,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步诞生,而科学出现才几百年;科学源于文化,尔后又逐步独立于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中医”名称来源入手,引出“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医进行解读。

B.文章通过引述科学哲学家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理论与观点,以此来证明中医符合两人对于“科学”的界定。

C.文章不但阐释了文化的内涵,而且揭示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与科学的矛盾问题。

D.文章以中西医学在起源和发展上的对比和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有力证明了中医具有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精粹,中医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例如《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典籍,也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B.美国的库恩认为科学就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拥有的共同信念,而英国的拉卡托斯则认为科学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两人看法并不相同。

C.虽然中医在早期只限于中国甚至汉族范围,但后来不断汲取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以来已迅速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性知识体系。

D.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科学”条目的解释,联系千百年来中医有效地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障种族延续的实际,可以认定中医也是科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同时,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近年来,“智能汽车”一直是极其热门却又停留在试验阶段的话题。

而此次《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发布,让消费者感到,智能汽车真的要来了。

业内人士指出,区别于传统汽车产业,智能汽车具备明显的本地属性,其发展路径与本国的产业特色有关,并受到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智能汽车正加速驶来》,2020年3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业界普遍认为,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动辄以十亿美元起步、其实现周期长达10年甚至更久,加之术业有专攻,“注定”自动驾驶汽车不是单个玩家可以轻松玩转的。

传统车企在汽车市场、整车制造、品牌影响力方面显然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但也需要科技力量来参与这场创新变革。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在把汽车这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为一个以机械为载体的电气产品、电子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成由软件定义的机械电子产品。

重新定义的未来汽车正在重塑未来出行。

其中智能网联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互联网企业有极强的技术能力,车企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是赢得这场汽车革命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对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大规模量产,需要整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精细化制造及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必须借助车企的能力和平台来实现,最终也是通过实车走向用户。

在车企和科技企业大量投入的同时,想让自动驾驶技术真正从实验室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从201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16个国家级的智能网联测试区,为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提供便利,深圳、北京等城市也开放了部分道路用于自动驾驶路试。

即便如此,与自动驾驶完成商业化落地需要的110亿英里(约177亿公里)的测试里程相比,我国目前的测试能力依然远远不足。

而且自动驾驶汽车是跨界融合的产物,结合了传统汽车、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交通、能源等的前沿技术,对涉及其他领域的核心技术、测试标准、测试方法等方面的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智能汽车进入国家顶层发展规划自动驾驶落地需多方合力》,2020年3月12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智能驾驶领域也的确面临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痛点。

芯片如同智能汽车的数字发动机,负责将数据转化成知识,其效率直接决定了决策的好坏。

“按照我们的统计,自动驾驶每往上走一级,芯片算力就要翻一个数量级。

而且,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行业内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

”地平线公司创始人余凯认为,技术是一切的根本,只有实现更低单位成本下更高的算力,让算法和芯片架构尽可能契合,才能让车辆更“聪明”。

除了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高精地图等软硬件协同发力,才能实现最大效益。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正在运用强化学习、模仿、生物学等手段,将人的社会阅历知识化,赋予车辆一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基础的探索阶段。

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光有技术还不够。

专家认为,想达到这个目标,起码要同时满足5个条件——技术成熟、社会基础完善、法律法规同步、成本下降、社会接受度良好。

显然,每个条件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智能驾驶“开”到哪儿了》,2020年6月7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智能汽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汽车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它采用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

B.与传统汽车产业不同,智能汽车本地属性明显,其发展路径与本国的产业特色有关,受多种因素影响。

C.智能汽车是跨界融合的产物,其中融合了多种前沿技术,因此,对诸多方面的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

D.智能汽车有两个发动机,其中数字发动机是芯片,芯片的算力直接决定了车辆的质量和“聪明”程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2025年我国将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B.汽车本是典型的机械产品,但“新四化”正在将其转换为一个以机械为载体的电气产品、电子产品、移动智能终端,一个用软件操作的机械电子产品。

C.自2017年始,我国已建立了16个国家级的智能网联测试区,一些城市也开放了部分道路用于自动驾驶路试,但测试能力依然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D.虽然近年来“智能汽车”一直是极其热门的话题,但它目前仍然处在试验阶段;要想真正实现智能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6.如何推进智能汽车尽快实现市场化应用?

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发现

芦芙荭

第一次遇见那对老夫妇,是在去年冬天。

那天,我去一个山区采访。

陪我一起去采访的是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小苗。

小苗是我们报社的通讯员。

我们两个在一条山沟里走了好长时间。

没见到一户人家。

已是午后了,太阳的光都由此往回收了。

我们都有些疲惫。

小苗走在我身后。

不知啥时候,她竟然弄了一根树棍拄在手上。

这时候,我们看见有一缕烟从前面的树林里冒出来,淡淡地。

转过弯,果真就看见了一户人家。

走近时,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门前的场院里晒太阳。

她的面前还有一个火盆,火盆里的一只铜水壶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着热气。

烟大概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

老太太远远地看见我们,就伸长了脖子往我们这边看。

眼神里满是好奇。

等我们走近,老太太就站起来,说,来了?

好像我们是她的熟人似的。

我说,老人家,您好!

老太太说,烤一会儿。

说着,老太太就弯腰往火盆里添了些柴。

火盆里顿时又蹿起股浓浓的白烟。

我们就走过去。

刚走到场院口,旁边里突然就冲出一条黑狗,那条狗不叫,却吓了我一跳。

小苗尖叫了一声,竟然扔了手里的棍子,一把抱住了我的膀子。

老太太就在那里嘿嘿地笑,说,它不咬人呢,是稀奇你们。

果然那只狗摇着尾巴一蹦一跳地在我们身前身后地撒着欢。

这真是个不错的农家小院。

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

院子边有一块竹园,一群鸡正叽叽喳喳地在里面觅食。

还有些鸟儿的叫声在竹叶间飘来飘去,很热闹。

竹林旁边有一棵柿树,柿树的叶子都掉光了,一颗颗柿子却红红地挂在枝头。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异香。

回过头,就看见一块场地里,挂着两排刚刚熏好的腊肉,那些腊肉在午后的阳光里冒着猩红的光。

一个老人正忙着把那些油汪汪的肉往一间屋子里运送。

老人看见我们,也说了一句,来了。

算是打过招呼。

就提着肉进屋了。

我向老人走过去,香味越来越浓,我还闻到了一股松木间杂着柏木的香味。

当我顺着那股香味走近门的那一刻,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那间屋子的房梁上挂的全是腊肉,一块挨着一块整齐地排列着,足足有几百块。

我激动地叫了一声。

老人听见叫声回过头来,就在那瞬间,我按下手里的快门。

之后的许多日子,我的脑子都被这个画面充盈着。

那一排排腊肉中,一张古铜色的脸。

没有欲望,没有贪婪,平静而安详。

我和小苗帮老人把那些腊肉挂在了屋子里的房梁上,之后,就和老人一起靠在墙上晒太阳。

太阳并不暖和。

我说,老人家,你这腊肉卖不卖。

老人说,不卖。

我说,这么多的腊肉,怎么就不卖呢。

老人说,为什么要卖呢?

是呀,为什么要卖呢?

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

回来后,我把照片做了些技术处理,取名《守望》并参加了省摄影大赛。

很快,《守望》就以参赛作品的形式在省报发表。

之后,《守望》以她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在初赛,复赛中脱颖而出冲进决赛,成了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品。

据小道消息,我的这幅作品很有可能冲击金奖。

朋友们已在私底下开始向我祝贺了。

5万的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

更重要的,这是省两年一度的最高摄影奖呢。

我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小苗时,小苗在电话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

我说,小苗,怎么不说话呢?

又是一阵沉默。

我说,小苗,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小苗说,老师,那个老头出事了。

什么?

老头怎么了?

小苗顿了顿,说,老师,你不该拍他。

没等我回答,小苗又接着说,你拍的照片在省报发表后,不知怎的,老头老太太的家就被贼盯上了。

一夜之间,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

那个老头一急就脑溢血了。

你为什么不早些给我说?

我有些急,对着电话喊了一句。

小苗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

再说,我们领导不让我告诉你。

小苗,我在电话里说,等着我,我立马动身,我们一起再去那里看看吧。

小苗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

我还是去了。

那天,我和小苗再次踏进那个农家小院时,我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

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些花来。

而那个老头坐在椅子上,歪着脑袋,嘴里流着哈喇子口眼歪斜地冲着我们傻笑。

那个院子再也闻不到那股奇异的香味了。

我想,即使有香味,那个老头怕也是再也闻不见了。

那个老太太,见了我们,还是那句话,来了。

我说,来了。

那时候,我看见一只鸟从天空飞过,鸟叫了一声,又叫了一声。

(选自《山西文学》2019年第8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叙写去山区采访途中在山沟里行走时的寂寞、疲惫,为下文看见一户人家、遇见那对老夫妇做了铺垫,从而产生一种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的艺术效果。

B.看到一排排腊肉,“我”问老人卖不卖,并对老人说“不卖”感到不理解,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使小说具有耐人寻味的深层意蕴。

C.腊肉这一事物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散发异香,吸引“我”拍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守望》,也引来了窃贼,致使老头患上了脑溢血。

D.宁静秀美的风光,恬淡自足的生活,平静安详的老人……这幅世外桃源般美好图景却因我们的“发现”而不复存在,小说以“发现”为题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8.小苗让“我”“千万别来”而“我还是去了”,分别包含了两人怎样的心理?

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6分)

9.画线的两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真,代人也。

父洛侯,秦州长史。

真少善骑射。

世祖初,以真膂力过人,拜内三郎。

数从征伐,所在摧锋陷阵,前后以功屡受赏赐。

真君中,从讨蠕蠕,以功赐爵关内侯。

后攻悬瓠,登楼临射城中,弦不虚发。

刘义隆将王玄谟众数万人寇滑台,真从世祖讨之。

夜与数人乘小船突玄谟军,入城抚慰,登城巡行贼营中,乃还渡河。

至明,玄谟败走。

从驾至江,真再破贼军。

还攻盱眙,真功居多。

迁给事中,典太仓事。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从驾巡东海,以真为宁西将军。

寻迁安西将军,长安镇将,假建平公。

胡贼帅贺略孙聚众千余人叛于石楼。

真击破之,杀五百余人。

是时,初置长蛇镇,真率众筑城,未讫,而氐豪仇傉檀等反叛,氐民咸应,其众甚盛。

真击平之,杀四千余人,卒城长蛇而还。

东平王道符反于长安,杀雍州刺史鱼玄明,关中草草。

以真为长安镇将,赐爵河南公。

咸阳民赵昌受刘彧署龙骧将军,扇动鄠、盩厔二县,聚党数百人据赤谷以叛。

真与雍州刺史刘邈讨平之,昌单骑走免。

后鄠县民王稚兄弟,聚二千余人,招引赵昌。

始平、石安、池阳、灵武四县人皆应之,众至五千,据治谷堡。

时诏南郡王李惠等领步骑六千讨昌。

真以大军未至,虑昌滋蔓,与雍州刺史刘邈讨昌。

昌出营拒战,真击破之,斩昌及贼首三千余级,传首京师,并诛其党与七百余人,获男女一千余口。

雍州民夷,莫不震伏。

在镇数年,甚著威称。

延兴二年卒。

归葬京师,谥曰烈。

子延,字契胡提,颇有气干,袭爵河南公。

正始初,除武川镇将。

入除太仆卿。

正光初,复除太仆卿。

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选自《魏书·陆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B.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C.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D.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蠕蠕:

即柔然,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B.刺史:

古代官名,自汉设立,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公:

古爵位名,周朝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侯”。

后泛称朝中位高权重者。

D.字:

即表字,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另一名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真擅长骑射,膂力过人。

攻打悬瓠时,他登楼向城中射箭,箭不虚发;世祖初年,因膂力过人而授任内三郎,多次跟从征伐,冲锋陷阵,立功受赏。

B.陆真不惧危险,夜突敌军。

王玄谟率军数万侵犯滑台,陆真夜间与几个人乘小船突破玄谟军防御,入城安抚军民,并登城巡行贼营,然后渡河返回。

C.陆真平定氐叛,筑城而还。

长蛇镇刚刚设立,陆真率军筑城还未完工,氐人首领仇傉檀等反叛,声势颇大,陆真平定叛乱,并最终筑成长蛇城而还。

D.陆真当机立断,主动出击。

讨伐赵昌、王稚兄弟时,大军未到,他担心赵昌抢夺粮草,于是主动出击斩杀赵昌,将其首级传送京师,并诛杀其同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从驾至江,真再破贼军。

还攻盱眙,真功居多。

迁给事中,典太仓事。

(5分)

(2)正光初,复除太仆卿。

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暮行河堤上韩愈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托物起兴,直陈其事:

诗人暮行河堤之.上,四顾无人,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B.第三句描绘出一幅萧瑟凄迷的画面:

枯黄的衰草蔓延到天边,与天上黄云连成一片。

C.第四句由物及人,触景生情:

面对眼前的黄昏景色,诗人不禁感叹系之,黯然生愁。

D.这首诗语言朴实,风格简淡,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愁绪满怀、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

15.诗歌是怎样表现“我”之“愁”的?

请结合下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先是“,”,然后才决定追逐齐军。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生动地刻画出琵琶女结束演奏、准备自述身世时的动作与神情。

(3)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曹操这个文治武功、一代枭雄形象的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不久前在英国受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摘出许多字词的译法,认为不忠实金庸原作。

但与之相对的,是英语读者一边倒的好评:

“大师般的叙事”“高品质的梦幻故事”这样的评价,就连公认难译的武功,也被评为“以十分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

译者郝玉青认为,译文的生动和流畅感最为重要:

“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这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

这个译本的好坏姑且不论。

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名著更是“重灾区”,新译本却又令人。

网上有人专门开列了名著清单,向翻译界喊话“求放过”。

这对于当下的文学翻译,不可不谓是一种讽刺。

正是这样的情况,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不忍卒读基于B.比比皆是层出不穷难以卒读基于

C.俯拾皆是层出不穷不忍卒读鉴于D.俯拾皆是屡见不鲜难以卒读鉴于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B.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那种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C.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常见。

D.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B.“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

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

“隐以复意为工。

D.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同为“低头族”,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与看书的,社会观感却大不相同。

①,后者则常常被看作是热爱学习。

②,除了我们这个社会重视读书之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考虑在内。

手机等电子终端里包罗万象,鱼龙混杂,如果定力不够,很可能接收了一大堆无效甚至有害信息,从负面影响了人的专注力。

看书则不然,除了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