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7245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docx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

学前儿童艺术欣赏

第一章 遥远的图景——原始及先秦绘画

  教学建议:

  1.通过学习旧石器时代最早艺术品的造型,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绘画艺术的特点—以线条为主要造型。

它分涂绘和磨刻两种,并具有抽象艺术形式的特点--对称、均衡等。

  2.通过介绍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的形式,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绘画艺术形式—岩石、壁画、漆画和帛画。

  要追溯中国绘画的最早起源,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一是文献著录,二是考古发现。

唐人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说:

“无以传真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这句话表明文字和绘画的起源,即文字起源传达意义而绘画则起源于再现形象,它们两者的分离标志着绘画的诞生。

  一、石器、玉器刻纹和彩陶装饰纹样

  旧石器时代:

  考古发现最早艺术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离现在约5万年到1万年前。

  这时期出土的艺术品主要是人工制品石器。

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人们掌握了打制和研磨的两种方法,发现了对称、均衡、色彩等美感形式。

  新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即约1万年到4万年前,磨制、钻孔、凿刻、抛光等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们发现石器除了满足于人们的使用需要之外,还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如色彩、光泽、质感和各种形状的具有审美特性的石器艺术品。

  1.在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石铲为人类最早时期、最重要的绘画性资料,其表面刻有兽面纹。

参照书1页兽面纹玉錝

           

             图1兽面纹玉錝

  2.接着出土了玉器,玉器种类很多,其功能也从实用中分化出装饰和礼祭的作用。

它在形式上的特点:

左右对称刻线圆转流畅、构图均整、形象具有威慑力。

  制陶工艺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之一。

在众多出土的石器遗址中,最早、最具有代表性重要遗址是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中游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有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代表。

  半坡类型的彩陶:

  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宝鸡、临潼、华县、渭南等地区,装饰纹样主要有三角形、斜线纹、波折纹、人面纹、鹿纹、蛙纹、鱼纹等均为黑绘。

较出名的有西安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参照书2页)。

           

            图2人面鱼纹彩陶盆

  它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面绘画形象,其特征人面被画成圆形,双眼呈横线,鼻子则像是挂着的三角形,而嘴巴两侧的两个大三角形表示两尾鱼,它的含义有两个,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半坡人的图腾;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原始巫术图像,用以祈求捕鱼丰收。

  在半坡彩陶中,已经有出现了从单独纹样图案组织到二方连续纹样的绘画对比手法如,有一种黑纹样,即三条鱼口尾衔接绕盒一周,描绘简练、概括。

(参照书2页)

           

             图3鱼纹彩陶瓶

  在以后的发展中,鱼纹逐渐抽象化,成了装饰性的几何性符号。

如三角形、菱形纹、波折纹、网状纹、斜线纹。

其审美特点是既简朴又粗犷,在二方连续中形成线面阴阳、虚实、疏密的对比关系,节奏感很强。

这些可贵的对比手法在原始社会后期非常普遍,为以后独立绘画的出现奠定了审美基础。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形成于5000年前,前后延续近两千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可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形状多样,装饰丰富活泼,可以代表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最高成就。

  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彩陶纹样有几何形和动物纹两种。

几何形纹有同心纹、圆纹、波浪纹、动物纹、椭圆点纹、锯齿纹、弧形三角钩叶纹、莲叶纹、草叶纹等。

动物形纹有鱼纹、鸟形纹等,变化较多,有的形象具有写实的特点。

如写实的纹样——甘肃秦安寺嘴坪出土的人头形彩陶瓶,供汲水用。

瓶口是一人头形状,塑造手法简单,自颈部以下用黑色彩绘3层纹样,构思巧妙。

(参照书3页)

            

             图4人头形彩陶瓶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彩陶分布于黄河上游的广大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

其装饰一般以黑色描绘。

以几何形为主兼有动物、人像纹。

几何形纹主要有条形纹、垂弧纹、波浪纹、圆点纹、圆圈纹、旋涡纹、弧形三角纹、旋涡纹、S形纹、莲叶纹。

动物形纹有鸟纹和蛙纹,有图案化的倾向,比仰韶文化的彩陶装饰纹样,在抽象化、符号化的历史脉络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特点:

马家窑类型彩陶最丰富多变,最具艺术性,纹样一般绘于颈部或腹部,器体较小者则通过描绘图样的排列,或分层或散点,将整个器型装饰得华丽、优雅。

  如参照书3—4页。

  1.多层纹样——甘肃永靖出土的一种陶罐自瓶口到瓶的腹部以黑色分为3层描绘纹样。

特别是中间一层的以旋涡为主,圆圈为次,外加波浪纹,组成一个节奏强烈而极具韵律的二方连续装饰带,这种流动着的韵律是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原始先民对各种水纹进行符号化的艺术创造,也沉淀着先民的审美感情。

            

             图5圆圈纹样陶壶

  2.人物集体活动纹样——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纹盆最具特色,在盆的内壁绘有3组舞者,每组5人,舞蹈姿态相同,以手拉手将5人连接起来。

在盆中盛水后,舞者因水的波动而舞动,看上去真如集体舞蹈一般。

这是最早表现有序的人物集体活动的装饰带。

            

             图6舞蹈纹样陶盆

  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彩绘有黑、红两种颜色,以黑、红相间的锯齿形纹为特点。

锯齿形纹经常出现,外加其他形式组成复杂多变的纹样。

  主要有旋涡纹、菱形纹、连续三角形、平行条纹、圆圈纹。

锯齿纹常被用来作各种各样纹样的边饰。

在这里,艺术手法除对称和二方连续纹样外,原始先民还创造了四方连续,并把纹样分为主要母题和次要母题,使装饰变得层次丰富,韵味无穷。

  以上所述是黄河流域的彩陶纹饰。

  而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的发祥地,也有许多独具特点的彩陶遗址,表现为素陶和彩陶兼而有之。

在黑陶上往往绘有红色的图样,并有多色晕染,还有漆绘陶器,这些都是南方所特有的。

         

            鹳鸟衔鱼石斧彩陶缸

              河南临汝出土

  上图是1997年河南临汝出土的仰韶文化的鹳鸟衔鱼石斧彩陶缸。

它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珍品。

画面是一只健壮的白鹳叼着一尾鱼,虔诚地奉献给它所崇奉的对象——一柄石斧。

耐人寻味的是石斧的形象标有作为崇奉对象的特别记号。

石斧受到讴歌,足以证明它这个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的地位。

它是有用的,同时也是美的,审美标准与实用功利标准是合二而一的。

  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两个重要遗址。

  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距今约5800年到4000年,重要分布在四川巫山,出土有红陶、黑陶和灰陶,并有白陶和胎橙黄陶,制作技术较北方为精巧。

纹样和北方比较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戳印纹、刻划纹、堆纹。

其中最具特点的是戳印纹,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工字形等。

制作方法是用这些形式的戳子在器表戳印而成。

           

            图7六肢蛙纹彩陶瓮

           

         图8日月山形纹新石器时代灰陶尊

  二、岩画

  岩画是指原始人类用颜料涂绘或用石器刻在固定的岩石表面上的动物、人物活动和各种自然现象。

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狩猎,主要居所是山洞。

所以岩石的题材和主要内容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动物、狩猎、放牧、战争、舞蹈、巫术仪式。

透过这些岩石可以了解和研究原始社会后期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

岩石是先民们社会生活状况的形象记录。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岩石画出现在大约30000年前,分布很广,遍及70多个国家。

但是,人们大量刻划岩画是在10000年前,有人统计,讫今为止所发现的岩石画图像约有2000万个。

  中国是世界上岩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地,尤其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最多。

目前,全国境内已在18个省(区)约100个以上的县(旗)发现了岩石画,约有上千个遗址,而且主要集中在北部,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内蒙古、宁夏、新疆、江苏、广西、云南等。

在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和内蒙古阴山岩石画为最早,距今约10000年。

最晚的年代可到明、清两代。

  岩石画的题材和主要内容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方面:

动物、狩猎、放牧、战争、舞蹈、巫术仪式等。

  岩石画记录着原始先民的巫术信仰目的。

常见的有单独的动物、动物群,北方岩石以动物图像居多,南方岩石图像以人物居多。

  常见的有:

  1.狩猎岩石——有单人、双人和多人集体狩猎,人的追杀和动物的反抗形成激烈紧张的场面。

还有连续性情节表现,展现集体狩猎丰收的愿望,具有记事和巫术祈愿作用。

  2.放牧题材岩石——表现动物群场面较为平和、轻松。

放牧题材是原始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不同生活事件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3.舞蹈岩石——在原始社会发展到部落时期产生而直接描绘残酷的战争场面或表现战争后凯旋而归的情景。

  4.祭祀活动——杀人祭天、拜日、祈求丰收等活动。

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也是岩石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围猎图(6页)

  综合以上题材,分析岩石画的特征,可以使人们在了解和认识原始先民创作岩石画的功利性意图的同时,也能把握其超功利的审美特点。

  审美性的特征反映了在岩石时期原始社会发展到部落时期时,人类的原始审美意识的提高。

其特点表现在:

  1.造型手段是线条,而且分涂绘和磨刻两种。

这是全世界文化遗址中壁画和岩石都是相同的,说明各地的原始艺术存在着共同性。

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在于岩石画的线条造型特点突出,表现为线的粗细变化不明显,曲线变化,具有连贯性及再现物象的准确性。

  2.表现具体对象造型的整体性,即原始人对物象的观察和思维具有混一性。

在描述刻画客观对象时忽视了个别细节或捉不住细微之处,只抓住基本的形状,突出主要的特征。

  3.以夸张手法表现对象为主要特征。

可见在原始社会人类就会为突出主体而加以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而且这种手法在今后的中国绘画艺术中经常被运用。

  三、商周青铜纹样

  青铜器是一种综合艺术,其上有书法钟鼎铭文和雕塑、绘画形象。

它是奴隶制时代上层统治者对所使用礼品的要求。

具体功能表现为:

借文字以记事、纪念,借纹样以装饰、威慑,借雕塑而成像,因工艺而成器。

其绘画性题材便是各种各样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工艺特点:

将纹样事先雕在塑模的壁上后铸造出各种纹样出来,有的加上泥片再加以雕刻,产生浮雕感,形成地纹和主纹,即背景和主像;有的在主纹上再加以雕刻,便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富有韵律感。

  纹样有龙纹、凤纹、回纹、鸟纹、环纹和重环纹等。

             

             人面纹青铜鼎图(9页)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内容趋于生活化和世俗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可以铸造器身的装饰,如战争、采桑、宴乐、农耕等。

其他请参阅书9页。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壁画、漆画和帛画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著名的“百花争鸣”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在长期的思想争论中,逐步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许多重要思想流派。

在思想史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艺术题材创作的指导也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绘画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

  壁画:

  如周朝上层统治者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如将尧、舜之容,桀、纣之像画在墙上,而且各有善恶只之状,对统治者可以起到扬善惩恶的作用。

这是文献记载中较早的绘于建筑物壁面上的图画。

  漆画:

  漆画指绘于漆器表面的图画。

  战国时期,漆器工艺非常发达,也是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用具。

如湖北省随县1978年出土的战国曾候乙墓漆棺,内外均有漆画,画有执戈扬盾的“方相氏”,头生双角、人面鸟爪等神异怪物。

漆画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流动的韵律感。

这也是战国各大墓出土漆画的共同特点。

  帛画:

  就现存作品而言,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成就是出土于楚地的4件帛画。

其中一件出自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发现时已经破烂不堪,几乎无法辨认。

其他3件是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的《帛书画图像》,1949年出土长沙陈家大山1号楚墓的《人物龙凤图》和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的《人物御龙图》。

  《帛书与帛画像》:

            

        帛书、帛画(10页)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

  《帛书与帛画像》中间为文字,四周为图像。

文字共有900余个。

图像分为两类,一类是神怪,有12个,一类是植物,有4个。

所有图像按神怪所司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

其中文字内容主题是战国时期的楚地的风俗习惯的人敬鬼神、保佑墓主灵魂、祈祥辟邪的作用。

12个神怪与《尔雅》12个月相符合,各神怪旁边均有文字,说明某月的禁忌。

在构图上,采用对称的手法,每3个神怪为1组,排列匀称。

各神怪姿态动作相互呼应,轮廓勾线流畅洒脱,尤其是4种植物纯以线勾成,极为谨细工整。

所敷颜色有青、赤、黑、白、缺黄色,应是五色配五方的观念。

  《人物龙凤图》帛画:

  《人物龙凤图》帛画是用单色线画龙,凤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情景,设色是平涂法。

画中凤下的妇女着衣华丽,正做祈祷状。

而凤的形象占有画面的主导位置,正展翅高飞。

龙则伏在左侧与人物和凤形成呼应关系。

在人物脚下还有船状物,这应是招魂之舟。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幅画展现了自岩画和青铜器纹饰以来的贯用手法,即尽可能全面地将物象的主要特征突现于画面,人物、龙、凤三者各自独立描有粗细和深浅变化,比以前的表现手法有较大进步。

             

            《人物龙凤图》帛画(11页)

  《人物御龙图》:

  《人物御龙图》也是用单色线画一男子御龙、借龙的神力使墓的主人灵魂升天。

处于画面中心的是一中年男子,应是墓主人,他束发高冠,衣带飘举。

龙的形状呈舟形,昂首翘尾。

墓主人身后有一仙鹤,正在引颈长鸣。

龙身下有一鲤鱼,正向前游支。

鹤为长寿的象征,喻指墓主人灵魂永在。

所有形象都以流畅的线条画成,再施以颜色,或平涂或渲染。

尤其是线描的技巧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是战国绘画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人物御龙图》帛画(11页)

  《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的出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首先,以线条作为绘画造型的主要和基本手段,线的勾描已完全成熟,有粗细、深浅、轻重、流动、虚实的变化,通过线条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人物、动物和自然事物,它由此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其次,设色以平涂法为主,间或用渲染法。

这是早期中国画设色的规律,直至汉魏以后仍然以这两种方法为基础。

  再次在构图上,采用相互隔开、各自分立的形式,不表现物象的前后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但各种对象排列匀整,疏朗。

这种方法虽然较为原始,但符合构图的基本要求,即均衡。

这对后代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战国时已强调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而在这两件作品中已变为引人升天的功能。

这说明绘画在社会生活和宗教神话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