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767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docx

强烈推荐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二个班,他们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的过程;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对身体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了解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及特点;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使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人光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知道光是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合成;做调色游戏;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及光的污染与防治;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与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4.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5.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的使用;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认识自己》、《光与声》、《物质的变化》、《机械与运动》、《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机械与物体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机能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认识自己》单元从我们的身体切入到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体生理的奥秘,让学生了解肌肉和骨骼、人体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神经和信息传递,懂得人体器官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和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逐步意识到要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光与声》单元通过认识光源及光的传播、阳光的分解与合成、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与颜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阳光、声音有一个完整、清晰、系统的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机械与运动》单元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最常见的简单机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认识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延伸到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与实践》单元选择“霉变”和“考察家乡的水域”两个研究专题。

“霉变”专题借助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考察家乡的水域”专题以“水是生命之源”单元为依托,主要进行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调查研究活动,从考察的角度切入研究进程。

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经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第一手证据。

使学生从考察研究活动中认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

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

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物

l.病毒1课时

2.细菌1课时

3.真菌1课时

第二单元:

认识自已

4.我们的身体1课时

5.我们的呼吸1课时

6.心脏和血管

7.食物到哪里去了1课时

8.食物与营养1课时

9.脑与神经1课时

第三单元:

光和声

10.奇妙的镜子1课时

11.认识光1课时

12.彩虹的秘密1课时

13声音的产生1课时

14.谁能传播声音1课时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15.水变咸了1课时

16.蜡烛的变化1课时

17.食盐和水泥1课时

18.铁生锈1课时

第五单元:

机械与运动

19.斜面1课时

20.杠杆1课时

21滑轮1课时

22.齿轮1课时

23.静止与运动1课时

24.距离和时间1课时

研究与实践

1.霉变1课时

2.考察家乡的水域1课时

总课时:

26课时

九.教学进度:

第一课 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

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 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

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

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

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

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