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语文《逍遥游》名师教案(3课时)[精].docx
《[新版]高中语文《逍遥游》名师教案(3课时)[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高中语文《逍遥游》名师教案(3课时)[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
《逍遥游》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应用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庄子采用比喻和例证等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分析文章说理的层次。
2.分析和评价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无所待”的自由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名师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虽然是自读篇目,但文字并不简单,理解庄子的思想也颇费脑筋,所以建议教学课时为3节。
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疏通字词大意。
文中有“怒、抟、覆、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而”
等重点实词,有“则、乃、之”等虚词,有“其……邪?
”“其……邪”“奚以……为?
”
“奚以……也?
”“恶……哉”等文言句式,需要学生归纳其用法。
这个环节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讨论的方式解决。
2.理解庄子“逍遥”思想。
围绕“逍遥”展开讨论,其实学生应该很快能从文章结尾寻到“无待”,也就是“无名”“无功”“无名”的思想。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无待”的逍遥思想,还可用庄子其他类似思想的文段,以及深受庄子影响的后世学者文人的诗文想参照,助推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讨论,评价庄子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3.分析论证层次。
文章结尾点出主旨,那么之前的篇幅究竟在说些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描写鲲鹏形象?
为什么要作“小大之辩”?
学生能围绕中心深入思考行文脉
络,可以发现其中端倪。
大鹏与蜩与学鸠形成对比,否定蜩与学鸠的眼光渺小,凸显鲲鹏的自在。
同时也紧扣下文“小大之辩”的思路,和后边的朝菌、蟪蛄、众人等小年与冥灵、大椿、彭祖等大年对比形成类比关系,都是取形象化的事物突出“小不及大”的意思,既而进一步否认宋荣子和列子的“犹有待”,最终水到渠成得出“无我”“无功”“无名”的真正
“无待”——真正的逍遥。
4.领略庄子散文之美。
庄子奇崛的想象、恣肆的文风,历来为人称道。
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品味之。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古文学习学到此处已经具备了阅读一般简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庄子的《逍遥游》的文字梳理并不简单,难度较大;选文的论证层次、寓言和例证所表现的庄子的思想也让人颇费脑筋,特别是寓言和例证的形象性更是容易让学生不知所云。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动手归纳难懂的字词,包括实词、虚词和句式以及通假字等;找出文中所运用的寓言和例证仔细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必要时采用小组探讨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寓言和例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作者运用寓言和例证的意图。
关于文本论证层次,最好全文学完后再让学生探讨归纳。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注意让学生作辩证的思考。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庄子采用比喻和例证等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重点)
3.分析文章说理的层次,辩证评价庄子“无所待”的自由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4.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习文本第一段
(1)串译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和重要文言虚词
(2)梳理第一段论证层次,弄清寓言和例证用意,体会庄子散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教读法和朗读法相结合。
《逍遥游》语句较为拗口,生字词、难认字较多,许多地方断句较难,采用教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快速地让学生读断文句,熟悉课文内容。
2、点拨法和探讨法相结合。
第一段的寓言和例证较为形象化,论证指向不明显,在梳理论证层次时,先让学生合作探讨,然后教师点拨,让学生更为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3、练习法。
学习之后,还需要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才能形成能力。
以上方法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宜拘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个成语叫“鹏程万里”,我们经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前程远大)这个成语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是——鲲鹏,那么这个鲲鹏高飞九万里的典故出自哪儿呢?
(《逍遥游》)《逍遥游》中的鲲鹏有何特点呢?
作者庄子想用它来表达什么意思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
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介绍庄子及其作品。
学生1介绍庄子
学生2介绍《庄子》
学生2介绍写作《逍遥游》的时代背景
(二)巩固练习
①庄子,名 ,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时期宋国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著名的思想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与 并称为“老庄”。
②《庄子》一书现存 篇。
分为 、 、 三个部分。
是庄子自撰, 、 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名篇
有 、 、 等。
与 、《文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③庄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发出沉痛的抗议。
一方面腐败社会使他羞与
为伍,但另一方面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 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答案】①周战国老子道家 老子
②三十三 内篇、外篇、杂篇内篇、外篇、杂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庄子》《老子》
③绝对的自由心灵苦闷
三、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教读课文两遍:
教读第一遍,语速稍慢,要求学生边跟读边根据读音给难认读字、异读字注上拼音,给长句子划分句读,读断语句;教读第二遍,语速正常。
教师注意读出文本的情感,读出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学生注意品味老师教读时的语气,特别注意读文本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学生读课文。
自由朗读,有情感地朗读,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教师巡视聆听,随机纠正,把控课堂节奏。
(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齐读,要求也一样。
)
(二)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
斥鴳.(yàn)
晦朔.(shuò)
蟪.(huì)
决.(xuè)起而飞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泠.(línɡ)然
舂.(chōnɡ)米
蜩.(tiáo)
数.数.(shuò)然 抢.(qiāng)榆枋.(fānɡ)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沮.丧(jǔ)斥(àn) 舂.(chōng)米 知.(zhì)效一官
B.鲲.鹏(kūn)齐谐.(xié)迁徙.(xǐ)决.起而飞(xuè)
C.翱.翔(áo) 夭阏.(yú) 坳.堂(ào) 抟.扶摇而上(tuán)
D.蓬蒿.(ɡāo)榆枋.(fānɡ)晦朔.(shuò)穷发.之北(fà)
【答案】B
【解析】A项yànC项阏èD 项蒿hāo
三、研读第一段
(一)自读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串译,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二)完成下列练习
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异体字的本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 “反”同“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第一组
①怒.而飞(怒:
动词,奋发,文中指鼓起翅膀)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③抟.扶摇(抟:
动词,环旋着往上飞)
④而后乃今陪.风(陪:
动词,凭)
⑤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
动词,计划,打算)
⑥适.莽苍者(动词,前往)第二组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用作动词 向南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用作动词 南行)
③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形容词作名词 郊野景象,指近郊)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 怪异的事物)
⑤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 在水面上)第三组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名词,气息,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
名词,气息)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负:
动词,负载)背负.青天 (负:
动词,背负)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
动词,到……去)之.二虫又何知 (之:
代词,这)
第四组
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
名词,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
名词,旋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
名词,海动)
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
名词,山中的雾气)而.后.乃.今.陪风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腹犹果.然. (果然:
很饱的样子)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其……邪,其……邪:
固定句式,表选择)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奚以……为”:
固定句式,也是介词宾语前置句,表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③而莫之夭阏者。
译文:
而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它。
(代词“之”做动词“夭阏”的宾语前置)
④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疑问代词“何”做动词“知”的宾语前置)
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样罢了。
(其,指代大鹏。
是,代词,这样)
(三)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探究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问题探究2找出第一段中描写鲲鹏之大的句子,思考:
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这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
描写鲲鹏之大的句子: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飞上九万里高空:
《谐》之言曰“……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
有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问题探究3第一段中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条件才能活动?
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
野马、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大舟无力:
积水不厚
杯水胶地:
水浅舟大
问题探究4蜩与学鸠嘲笑鲲鹏说明了什么?
明确:
“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它们嘲笑鲲鹏不逍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明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距和自身所待,反而以为自己得到了逍遥,嘲笑鲲鹏高飞远行的壮举,实在可笑。
问题探究5段末“之二虫又何知?
”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
该句前面作者运用行路备粮的比喻反驳来,说明远行备粮越远备粮就越多。
接着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
”强调蜩与学鸠的无知,讽刺它们不了解鲲鹏的远大目标,讽刺它们不知道飞得远,其凭借也须大;飞得近,其凭借就小的道理。
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是持否定态度的,它们是有所待的,都没有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逍遥”。
问题探究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这几句如何理解?
明确:
这几句用鲲鹏在九万里的高空看下面和地上的人往上看,看到的都是深青色,可能是因为极远的缘故,说明不管是鲲鹏还是人都受到视力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