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5852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docx

高考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故事梗概及情节整理

名著《三国演义》总复习

序:

以下将《三国演义》分章节复习,共计六大模块。

每个模块有三小模块(1、章回故事梗概2、应重点掌握的情节3、与《三国演义》有关的作文)。

供大家分块掌握、复习。

《第一模块1―14回》

一、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

全书在纵向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在横向结构上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为中心,把并列的魏蜀吴三个系列交错起来叙述。

就作品本身的故事发展而言,全书一百二十回按纵向结构可分为七部分。

第一至第十四回是整个故事的序幕和大背景。

首先交代汉末朝纲松弛,人心思乱,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引出群雄登场。

董卓进入洛阳,专政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

王允巧使连环计除掉了董卓。

随后,各路军阀展开混战,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布、袁绍等主要人物纷纷登场。

二、第一至第十四回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请简述桃园三结义

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国家不安,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惜力量不足。

一天他正在看官府的招兵告示,遇上路过的张飞,听说了刘备的宏图大志,决定与刘一起做番大事。

于是,二人相约到酒店相商,巧遇关羽。

三人志向相同,惺惺相惜,在张飞家后的桃园义结金兰,共图大志。

(要交代出三个主人公,概述情节)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句经典语言。

试结合小说内容概述这句话产生的背景故事。

答:

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出京城,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

吕伯奢家人杀猪待客,曹操怀疑其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并且连外出买酒归来的吕伯奢也一并杀了,在此时对同伴陈宫说出了这句话。

3、请简述温酒斩华雄

答:

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战败盟军多名大将,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

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挺身而出。

曹操给关羽酾热酒一杯,与他饮了上马,关羽却叫曹操手下先斟下酒,便提刀而出,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

4、请简述三英战吕布

答:

吕布在虎牢关斩杀多名联军大将。

张飞抖擞精神,来战吕布。

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刘备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吕布力穷而退,诸侯大军一齐掩杀,吕布退还虎牢关。

5、请简述“连环计”

答:

董卓之乱中,司徒王允一直想为国除害,搞掉董卓,无计可施时,府中歌伎韶蝉应允帮助。

王允将貂蝉收为义女,王允先答应将美女貂蝉献给吕布,又将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董卓为了貂蝉而反目成仇,在王允的挑拨之下,吕布终于手刃了董卓。

三、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高考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江西卷):

三国之“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在合与分的轨道中回旋,拉开三国的帷幕。

战争风云,变化多端,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孔明之脸——睿智.哀伤

卧龙一出见寰宇,初出茅庐的你,三烧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你的脸上充满智慧与谋略。

羽扇纶巾是你的风度,抒写着聪慧的历史。

从草船借箭到三气公谨,从七擒孟夫到六出邪山,一张睿智的笑脸传遍中原。

你睿智,同时在你的脸上又充满哀伤。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受先帝临终之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你哀伤先帝不听你良言劝告,你哀伤后主昏庸无能,你哀伤自己未能完成先帝之遗愿。

孟德之脸——阴险.豪迈

后人评价你的阴险,割发代首,脸上却充满阴险之容,物修之死,脸上洋溢阴险之本性,失天人的令诸侯,暴露出你阴险之脸。

可我更看重的是你的豪迈,讨董卓,诛占布、灭袁术、征袁绍……你率领士兵南征北战,尽显你的豪迈之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横塑赋诗,豪迈的气概在你脸上荡漾,你款待云长,厚葬关羽,豪迈的气质又充溢你的笑脸。

云长之脸——诚信.孤傲

后人都说你的诚信,桃园三结义的情份永远在你脸上体现。

纵使曹操热情款待,你依然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即使你已立军令状,在华容道上你毅然放过曹操,留下一张诚信的笑脸。

可是孤傲又在你的脸上呈现。

你小看老将黄忠,轻视猛虎马超。

你一直以为,有你在吕蒙他休想夺去,擅自出城,终在魏、关夹击下走投无路,兵败麦城,留下无限的凄凉,孤傲再一次在你的脸下抒写情怀。

公谨之脸——智慧.狭隘

你与孔明齐名,谁都知道你的谋略与才干,谁都认识你那张智慧的脸。

赤壁之战,智慧的脸上飘逸着无尽的风采。

可为何你的心胸如此狭隘?

奈何被孔明三气就一命呜呼,还空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呢?

原来你的脸上还有狭隘的成分。

孔明识破你的苦肉计,你出言要杀诸葛亮,当时你的脸是何等的悲愤与狭隘!

………

亘古的风顺着历史的轨道袭袭拂来,在历史的墙面上留下永久的回忆。

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

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

点评:

阅读此文,你应该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很好的文学组织能力。

的确如此。

文章借《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表现了“脸”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的主题。

开头两段,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脸的不同,代表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性格品质的不同。

四个小节,四个小标题,清晰明确,点明四个主要人物的特征。

结尾两段,呼应前文,深化主题,“不同的脸展现不同的风采,不同的脸呈现不同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只是借古人来表达今人对“脸”的内涵及“脸”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并且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第二模块15―33回》

一、故事梗概

第十五回至三十三回突出曹操与袁绍的斗争,故事高潮是官渡之战,这也是全书极为重要的部分,很多著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部分中,如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许田打围等,曹操的奸雄形象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是整部作品最精彩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形象。

二、第十五回至三十三回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煮酒论英雄

答:

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

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

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

突然天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2、祢衡击鼓骂曹

答:

“名士”祢衡被孔融推荐给曹操,曹对其轻慢,用为鼓吏来羞辱他,他当着满朝文武大骂曹操,借击鼓来发泄。

后经文武官司员相劝,曹操忍住不与计较,命祢衡持书往荆州,劝刘表来降,以借刘表之手杀弥衡。

祢衡至荆州,刘表令至黄祖处,祢衡酒后触怒黄祖,被害于鹦鹉洲。

3、过五关斩六将

答:

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于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

路经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城、黄河渡口,因为未得到曹操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皆不放行,关羽迫不得已连闯五道关口。

斩了东岭关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和滑州秦琪六员大将。

4、官渡之战

答: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三、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高考作文

《诚信》——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

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

“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

“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

“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

“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

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

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

‘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

常言道: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

“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

赤兔马泣曰:

“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

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

”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后奏于孙权。

权闻之亦泣:

“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

一是故事新奇。

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

二是立意高远。

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

三是语言老到。

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第三模块34—50回》

一、故事梗概

第三十四回至五十回中心是赤壁之战,这是全书的关键。

刘备三顾茅庐,获得诸葛亮的辅佐。

曹操挥师南下到了长江,孙权、刘备结盟,与曹操展开了赤壁之战。

在这一部分中,最精彩的部分揭示了孙权政权内部主战和主和的矛盾,以及孙权、周瑜与刘备、诸葛亮之间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

在这场斗争中,诸葛亮一直是最主要的人物,是他舌战东吴群儒,批判了主和派的观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是他以高超的智慧,破除了周瑜因嫉贤妒能而制造的障碍;是他帮助周瑜制定了用火攻曹军的决策;是他妥善安排了对曹军的追击,并乘机扩大了刘备的势力。

在这一战争中,众多人物都充分表现出了特有的忠勇和才智,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成为全书情节的高潮。

二、第三十四回至五十回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马跃檀溪

刘备到荆州,刘表待他甚厚。

刘表想废长立幼,刘备劝止他。

刘表后妻蔡夫人忌恨刘备,命弟蔡瑁在襄阳设宴,欲借机杀刘备。

至期,伊籍暗中告诉刘备,刘备急飞身上“的卢”马奔出襄阳城。

至城西檀溪,人马俱陷入水中,刘备急呼“的卢”,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

蔡瑁引军追至溪边,备急勒马往西南而去,乃至南漳访问司马徽,得知闻伏龙、凤雏之名。

2、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不巧诸葛亮不在。

数日后,刘、关、张冒雪再次前往,可惜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

不久,刘备想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张都不愿意,经刘备一番开导才一同前往。

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睡觉,刘备三人冒着严寒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最终终于请到诸葛亮,成就蜀汉大业。

(《三国演义》37、38回)

3、简述“火烧博望坡”的故事

曹操统一了北方后,南下攻打刘备。

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扎在新野。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

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惇果然中计。

大败而归。

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4、简述“火烧新野”的故事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队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队截杀,大败而逃。

5、赵子龙单骑救主(“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曹操十万大军进攻荆州,刘备带领几千士兵和数万百姓南逃,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

曹军四下涌来,赵云把刘备儿子阿斗(刘禅)裹在怀中,持枪上马,在长坂坡与曹军浴血奋战,终于杀出重围,回到刘备身边。

当赵云把阿斗递到刘备怀里时,刘备却把刘禅摔到地上,说: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

见此情景,赵云大为感动,一生尽忠蜀汉。

(《三国演义》第41、41回)

6、张翼德大闹长板桥

为拒曹兵,张飞在桥东布下疑兵,单人独骑立于当阳长板桥头大喊:

“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军尽皆股栗;再叫一声,曹操颇有退意;当张飞第三次大喝,喊声尚未绝,曹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死。

曹操与众将回马奔逃。

真可谓: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军”。

7、舌战群儒

在曹操拥兵南下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有力批驳了东吴儒生的“降曹”论,并最终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有战略意义的外交活动!

(《三国演义》第43回)

8、蒋干中计(反间计)

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充当曹操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

而当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醋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

急于立功的蒋干和生性多疑的曹操果然中计,蔡瑁和张允被杀,周瑜反间计大获成功。

9、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苦肉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

东吴老将黄盖为了周瑜火攻曹营成功,便和周瑜密谋诈降,为使曹操相信,周、黄设计了“愿打”与“愿挨”的绝妙苦肉计:

两人故意在大帐内,尤其是在曹操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为战、降问题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由于是真打,所以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倒。

最后,黄盖诈降得到曹操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10、草船借箭

孙、刘联合抗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以联军用箭为名,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除去诸葛亮。

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便可完成任务。

之后,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从而骗得曹军乱箭齐发,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天明后清点草船上的箭,总数已超十万支。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充分体现了诺言宾聪明才智。

(见《三国演义》第46回)

11、火烧赤壁

公元二0八年,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并顺江而下,虎视江东。

为了抗衡曹操,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委任都督周瑜统军五万,雄踞江南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峙。

联军众志成城,依据长江天险,并在周瑜、孔明、黄盖等一批文武良才的运筹帷幄下,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

赤壁之战,因其“以弱胜强,一波三折”而千古传颂。

(见《三国演义》第48、49回)

12、义释曹操

当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面对狼狈不堪的昔日恩人,陷于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

几番犹豫之后,关羽还是体现出自己“重义”的一面,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曹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华容道放走曹操,固然不利蜀汉,但关羽的重情义却使他得到刘备的原谅和后人的敬重。

(见《三国演义》第50回)

《第四模块51—74回》

一、故事梗概

第五十一回至七十四回主要叙述以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扩展地盘为主要故事。

首先是孙权争荆州。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占领了荆州,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周瑜设下美人计,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接着刘备又与刘璋争夺益州、与曹操争夺汉中,都取得了胜利。

在人才方面刘备得到黄忠、马超等名将。

最后,刘备“进位汉中王”。

二、第五十一回至七十四回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三气周瑜

一气:

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为夺取荆州等地与曹军大战,诸葛亮趁机用计抢先夺取了南郡、荆州、襄阳等地,周瑜气得金疮迸发。

二气:

周瑜想用孙权的妹妹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刘备归还荆州。

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再次气得金疮迸发,倒于船上。

三气:

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夺回荆州,又中了诸葛亮的计策。

周瑜怒气填胸,箭疮复发,坠于马下,昏绝醒来,仰天长叹:

“既生瑜,何生亮!

”连叫数声而亡。

2、赔了夫人又折兵 

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遭到拒绝,周瑜向孙￯￷ソ￟뿿北战。

诸葛亮渡泸水、七擒孟获,取得了“攻心”的胜利,解除了后顾之忧。

然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病死于五丈原。

这一段主要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一些以诸葛亮为主要角色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使诸葛亮的形象在此得到更完美、更充分的表现。

第一百零五至第一百二十回,是三国故事的大结局。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九伐中原,与邓艾斗智斗勇,但由于蜀帝刘禅昏庸,徒劳而无功。

最后司马炎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

随后,蜀吴均告灭亡,三国归晋。

至此,汉末三国纷争的历史终告结束。

二、第七十五回至一百二十回应重点掌握的情节

1、七擒孟获

南蛮王孟获起兵反蜀,孔明率兵南征,巧用反间计并设下埋伏,一;孟获被放回,坚守不战,孔明派马岱偷渡泸水,董荼做内应,二擒孟获;孟获被放回,让人弟弟孟优诈降,被孔明识破,三擒孟获;孟获被放回,又领兵来战,孔明诱敌深入,突发奇兵,四擒孟获;孟获获释后投奔朵思,把蜀军骗入绝境,蜀军得到隐者指示,顺利进军,五擒孟获;孔明挥师南进三江城,孟获与祝夫人前来诈降,又被孔明识破,六擒孟获;孟获再次被放回,请来乌戈国藤甲兵,孔明诱烧藤甲兵,七擒孟获。

孟获终于心悦诚服。

《三国演义》第87-90回)

2、失街亭

为了阻挡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拟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并立下军令状。

最终,他拿到了守街亭的将令,与副将王平一同赶往街亭。

然而,由于其骄傲自大,听不进王平建议,赶走了王平(令其到山外十里驻扎),而自己违背了孔明布置的防守策略,把当路驻扎改成了在山顶驻扎。

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致使军心大乱,大败而回,被孔明依军令状斩首。

“失街亭”是蜀魏战争中很有标志性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蜀国最终失败的导火线。

(见《三国演义》第95、96回)

3、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有名的智谋故事。

诸葛亮失街亭后,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武将,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故意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个城门令二十个士兵假装成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则鹤氅纶巾,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弹琴。

司马懿见了这种气势,疑惑不已,惧有伏兵,便退兵而去。

“空城计”巧用心理战术,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见《三国演义》第95回)

4、“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节也很能体现诸葛亮的智谋过人。

自知阳寿将尽的诸葛亮,交代杨仪在其死后秘不发丧,并后寨先行,缓缓撤退。

若司马懿来追,则回旗返鼓。

将自己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以吓退敌军。

后来,事情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见木像以后,狂逃五十里,并惊问“我有头否?

”(《三国演义》114回)

5、三国归晋

魏军兵临蜀国城下,刘禅向邓艾开门归降,蜀国灭亡;司马昭死后,司马炎逼曹奂禅位,当了皇帝,国号为晋,魏国宣告灭亡;孙皓即位为吴王,不听忠臣之言,司马炎起兵伐吴,吴军溃败,孙皓效法刘禅,开门归降,吴亡。

至此三国归晋。

 

福建06高考满分作文:

抓住根本看轻其余

草船借箭是千古流传的佳话,这篇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

特别是将三国中几位重要人画得逼真传神,主角诸葛亮的智慧与肚量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老实巴交,曹操的疑神疑鬼,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不过这样经久不衰的典故往往引来更多的关注,有人提出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故事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十万支箭三天交清,否则治罪,但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大雾飘散,曹军箭少,也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白忙一场,最后让周瑜抓住把柄。

其实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我们常批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

那么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也有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了。

故事要体现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这一做法就是文章的重点,仅凭这一项就足以让众人心服口服。

假设诸葛亮只借箭八万支,或者五万支,想必众人也会为他的机敏大胆所征服,还有人会给他治罪吗?

周瑜必定是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毕竟想不出如此计策的周瑜是没有脸面为箭的数量说三道四的。

因此,作为比周瑜还不如的我们,是不应该为足不足十万支争得面红耳赤。

我们看到的是草船借箭,而不是十万支。

哲学的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我们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这已经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古人和今人一样有理由抓住事物的本质,唐朝时有一位白袍将军薛仁贵,用兵如神,为唐王朝攻取辽东,大唐天子笑逐颜开:

“我不喜欢得辽东,喜欢得将军。

”拥有一位用兵如神的将才,何愁天下不定。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敏捷的身手,抓住问题的重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

“数学题,什么X啦Y啦,都只是一只逃窜的狐狸,你只要抓住它,就完成了一次打猎。

”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狐狸。

要做一名合格的猎人就不应该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也不要被拦路的荆棘吓住,更不能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放弃了大原则。

当我们学会抓住根本,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成功也不远了,到那时,十万支箭,八万支箭,有什么区别呢?

因为我们懂得了草船借箭的智慧。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标题的书写与文章表达浑然一体,在论证的思路上条分缕析,从文本的分析逐渐过渡到理论的阐述,并融到现实性的思考中。

分析—阐述—思考,形成一种特有的文脉,全文思维灵动缜密,是一篇难得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