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1688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docx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案

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考纲展示:

(1)新民主主义革命;

(2)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热点提示:

(1)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2)侵华日军的罪行;(3)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1 抗日战争——众志成城

1.日本的侵华

(1)过程

①局部侵华: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②全面侵华: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2)罪行

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全民族的抗战

(1)抗战初期

①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②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③正面战场:

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④结果: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

①中国共产党: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国民政府:

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3.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4.历史意义

(1)国内: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世界: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点拨]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全国人民的支持等都是中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等。

[思考]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

“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

”朱自清在这里指出了抗日战争的什么影响?

提示:

促进了民族觉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问题1:

探究抗战时期的两个战场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

——毛泽东《关于华北红军的任务与

扩军方法的指示》(1937年11月3日)

材料二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1)结合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抗战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要通过人民战争来击败日本侵略者。

材料二中“持久消耗战略”说明国民政府准备通过持久抗战,实现战场形势的改变,这必将对敌后战场、日本的侵略计划以及国际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

[尝试解答] 

(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同时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问题2:

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王建郎等《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材料二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尝试解答] 

(1)政治上,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

(2)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陆军的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有效地配合了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东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中国抗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证。

【归纳总结】

1.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利益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2.抗日战争的主要特征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3)两个战场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

1.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示意图。

这次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徐州会战。

由“徐州”“临沂”“山东”等信息可知,这与徐州会战有关。

答案为A项。

2.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

下列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屠杀现场遗迹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解析:

选A 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历史文献记载和幸存者的控诉材料往往会带有主观意识,故B、C、D三项错误。

3.(2016·江西六校联考)《血肉长城》有如下记载:

“大战历时三个半月……一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同时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公里。

”关于该“大战”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确保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解析:

选B 据材料“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可以得出是百团大战,它振奋了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故选B项。

A项是淞沪会战,C项是平型关大捷,D项与滇缅公路有关。

4.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

“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

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

”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

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

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

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远征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热带森林内的战斗”来判断。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不属于“热带森林”。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当时为英国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组织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名字,中国远征军将士入缅对日作战,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

5.(2016·南昌调研)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如果中国屈服……那将形成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罗斯福认为(  )

A.中国的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中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可能胜利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材料表述的是罗斯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他的言论表明如果中国不坚持抗战,二战的走向将会对反法西斯国家极为不利,因此他的这段话强调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答案为A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日本《新历史教科书》(株式会社扶桑社)对中日战争起因的描述。

事件

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

清不想失掉最后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

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

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材料二 2014年12月1日,在日本众院选举公告发布前一天的党首辩论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战争责任问题做出了避开直面回答的模糊表态:

“过去那场战争的原因何在,必须交由历史学家去判断。

就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两次中日战争起因记述,谈谈你对中日战争责任问题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历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

回答时,可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目的,进而分析日本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

答案要求能够明确日本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做法和企图,并结合战争的原因、目的来分析战争责任,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

日本教科书中的记述都是掩盖真实历史的做法,其真实目的就是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战争责任,将战争责任推给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市场和资金;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早有预谋。

抗日战争主要原因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以及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而发动。

因此从两次侵华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来看,战争责任应该由日本来承担。

考点2 解放战争——国运之争

1.背景: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

(1)重庆谈判:

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思考] 党史专家章百家说:

“我觉得1945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

”这里的“机会”是什么?

提示: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会谈。

2.过程

(1)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

①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6月):

采取运动战方式,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④渡江战役(1949年4月):

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解放南京。

[思考]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

3.意义

(1)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点拨] 解放战争仍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解放战争的胜利只是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非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打下了基础。

 

问题:

探究解放战争的进程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

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这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的到来。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

材料三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

……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力抵抗了。

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1)从材料一看,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党的战略方针有何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是如何调整斗争策略的。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渡江战役的重大意义的?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表明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解放军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材料二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材料三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力抵抗了”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

[尝试解答] 

(1)展开战略反攻,从内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引向外线(国民党统治区)。

(2)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发动了三大战役。

(3)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

【归纳总结】

1.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使然。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

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2.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与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1.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这表明蒋介石(  )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

蒋介石要求“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体现出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A项符合题意;材料“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并没体现B、C、D三项。

2.(2016·武汉调研)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

“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

”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淮海战役。

由“黄维”“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可知,该战役符合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的特点,故选B项。

3.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都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排除A、B两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动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并没有消除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差别,排除C项。

故选D项。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3.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和平而积极努力;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

6.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7.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易误必明]

1.全民族抗战就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战。

(×)

辨析: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的作用。

2.蒋介石之所以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是为了避免内战、维护和平。

(×)

辨析:

蒋介石之所以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主要原因是其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因此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

辨析: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覆灭,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土地改革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国卷]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

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

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

选B 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方式掠夺财富。

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

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

选A 材料体现了中国代表要求各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目的提出的依据;材料中并没有批评列强的信息,C项错误;原有的世界格局早已被打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