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5347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docx

治理通病预防及治理方案

质量通病防治方案

1、编制依据

1、《中华人共和国建筑法》

2、《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条例》

3、《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

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9、《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12、《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事故调查报告及处理条例》

14、《中国中铁“四化”》

15、《中国中铁安全质量稽查手册》

16、《石家庄地铁1号线03标段项目经理部安全质量管理办法》

17、石家庄地铁1号线03标段设计图纸;

2、工程概况

石家庄城市轨道1号线03标段包含两站两区间(里程为K6+267.46~K8+575.08),即和平医院站、烈士陵园站、和平医院站~烈士陵园站区间、烈士陵园站~中山广场站区间。

1)和平医院站

和平医院站位于中山西路与友谊大街交叉口处,沿中山西路东西向布置。

是1号线与远期5号线的换乘站,本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共设置四个出入口和两组风亭。

车站起点里程为K6+267.46,终点里程为K6+499.96,站台中心里程K6+417.000。

车站主体结构总长232.5m,其中标准段基坑长79.0m和103.7m,宽度为22.95m和21.80m;盖挖段长22.80m,宽21.80米,平均深度16.90m。

两端盾构端头井段基坑长均为13.6m,西端宽24.55m,东端宽25.30m,平均深度18.52m。

2)和平医院站~烈士陵园站区间

本区间以烈士陵园站为起点,由东向西沿中山西路敷设直到和平医院站,和平医院站~烈士陵园站区间起止里程为K6+499.260~K7+490,左线长990.677m(含0.063短链),右线长990.74m,总长1981.417m。

区间最小半径R=1500m,区间纵向坡度呈“V”字型坡,区间覆盖土埋深为10~17m。

在K7+070处设联络通道兼排水泵站一处,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烈士陵园站

烈士陵园站位于中山西路与泰华街交叉口东侧,沿中山西路东西向设置,车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结构形式为两层两跨框架结构,车站起止里程K7+489.3~K7+714.7,中心里程为K7+573.000,车站主体长225.4m。

标准宽度19.6m,平均深度为16.34m;盾构端头井段宽度23.1m,平均深度为18.88m。

车站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局部为保证车辆正常进出烈士陵园采用贝雷梁铺盖法施工。

4)烈士陵园站~中山广场站区间

本区间以烈士陵园站为起点,由西向东沿中山西路敷设直到中山广场站,烈士陵园站~中山广场站盾构区间起止里程为K7+714~K8+575.08,单线长861.08m,总长1722.16m。

在K8+162.500里程处设联络通道兼排水泵站一处。

烈士陵园站~中山广场站区间左线半径R=2000m,左右线间距13.7~17.2m,纵向坡度呈“v”字型坡,区间覆土10.2~15m。

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质量的过程控制和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3.1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3.1.1缩孔

缩孔是指钻孔的直径小于设计桩直径的现象。

是在饱和性粘土、淤泥质黏土,特别是处于流塑性状态的土层中出现的特有现象,缩孔使钢筋笼的砼保护层过小,从而降低桩承载力。

1、缩孔原因

(1)地层含水高、塑性大,塑性土膨胀使钻头经过后钻孔壁回缩。

(2)钻具焊补不及时,严重磨损的钻锥往往钻出比设计桩径稍小的孔。

2、防治措施:

(1)经常检查钻具尺寸,及时补焊或更换钻齿。

有软塑土时,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

(2)采用钻具上、下反复扫孔的方法来扩大孔径。

(3)采取块、卵、片石土回填,而后用重量较大的冲击钻冲击,挤紧钻孔孔壁,成孔一定时间内,孔壁形成坚实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不会引起膨胀。

(4)采用在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叶片进行旋转清理的办法。

3.1.2扩孔

扩孔现象在钻孔桩施工中比较常见,一般表现在桩体局部孔径过大,经常说的“大肚子”。

原因以出现暗河、流沙、溶洞等地质原因造成最为突出,在地下水呈运动状态、土质松软的地质结构层易出现扩孔,如操作不当钻锤摆动过大也易出现扩孔,扩孔严重则为塌孔。

若孔内局部的扩孔,钻孔仍可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则不必进行处理,只是在灌注过程中加大砼的数量,控制砼灌注过程中的孔深检测则已。

若扩孔严重至孔内坍塌,影响钻进时,则按塌孔事故原则处理。

3.1.3护筒、钻孔漏浆

护筒外壁向外侧冒水或泥浆成为护筒漏浆,护筒刃脚或钻孔壁向孔外漏泥浆的现象称钻孔漏浆。

一旦漏浆,护筒内水头降低,孔内压力并得不到保障,易引发坍孔,也会造成护筒倾斜、位移及周围地面下沉。

1、形成原因

(1)护筒埋设太浅,周围填土不密实,或护筒的接缝不严密,或护筒水位差太大,在护筒刃脚或其接缝处产生漏浆。

(2)钻头起落时,碰撞护筒,造成漏浆。

(3)钻孔中遇有透水性强的流沙层、砂砾层或地下水流动的地层如暗河、溶洞等,钻进时会有稀泥浆向孔壁外漏失。

(4)护筒内水位过高,水柱压力过大,造成漏浆。

2、防治措施

(1)埋设护筒时,护筒四周土选择含水量适当的粘土,要分层夯实。

护筒采用钢制护筒,其主要作用是固定桩位,控制孔口有一定的水头,保护孔口防止塌陷,不穿孔。

在旱地上埋设护筒一般采用挖埋法,埋置深度以进入好土不小于1m,并在护筒周围对称地、均匀地回填最佳含水量的粘土要分层回填夯实,以达到最佳密实度。

在水中埋设护筒可采用振动加压下沉法。

护筒底一定要下沉至硬土1米以上,否则易坍塌、穿孔。

(2)起落钻头,要注意对中,避免碰撞护筒

(3)护筒刃脚漏浆,可用粘土在周围填实、加固;如护筒接缝漏浆,可用潜水工下水进行作业堵塞。

(4)适当降低护筒内的水头。

施工中,严格控制好护筒内水位,一般情况下,以保护高于筒外施工水位1.5m为宜。

水头过高易从护筒底脚处产生空孔现象,水头过低又会减弱孔内的水压,降低外渗护壁作用,甚至产生“反渗”现象。

(5)如护筒严重下沉、位移,则应返工重埋护筒。

(6)因地质原因引起漏浆的,如孔壁漏浆不严重(如地层裂隙),可倒入粘土或填入片石、碎卵石土或增加水泥、锯末等混合材料,以增强护壁。

如孔壁漏浆严重,如遇流沙层、砂砾层暗河、溶洞等,则需向业主、监理、设计等有关部门反应相关情况,由上级部门制定防治方案,进行“堵漏”。

3.1.4桩底沉渣量过多

清孔的目的是抽、换孔内泥浆,降低孔内水的泥浆相对密度。

桩底沉渣量过多(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桩及端承摩擦桩≤100mm、摩擦桩≤300mm),不仅使桩尖承载力降低,且易引起桩身砼产生夹层,甚至发生断桩。

1、造成原因

(1)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

(2)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难以将沉渣浮起。

(3)钢筋骨架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碰撞孔壁将护壁泥皮挂落孔底,钢筋骨架对接时间过长,使泥浆沉积或塌孔。

(4)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使泥浆沉积。

(5)机械等外界因素造成泥浆未形成循环,使泥浆沉积过厚甚至塌孔。

2、防治措施

(1)对机械设备等进行定期检修,防止因故障影造成沉渣过多。

(2)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cm-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直接置换,根据设计要求、钻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和土层情况选定适应方法,应达到降低泥浆相对密度、清除沉渣或尽量减少其厚度的目的。

(4)钢筋骨架吊放时,孔位中心与钢筋骨架中心对正,防止碰触孔壁,加快钢筋焊接速度,尽可能减少钢筋焊接的时间,从而减少沉渣。

(5)清孔后,应从孔口、孔中部和孔底部分提取泥浆。

测定要求的各项指标,要求这三部分指标的平均值,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取样盒吊到孔底,灌注水下砼前取出样盒检查沉淀在盒内的渣土,其厚应不大于设计规定。

(6)开始灌注砼时,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控制在30cm-40cm,应有足够的砼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砼内1m以上,以利用砼的巨大冲击力“吹渐”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3.1.5钢筋笼上浮、偏位

由于反作用力较大,将钢筋笼顶出设计标高,称为钢筋笼上浮;钢筋笼中心与桩基中心不重合称为钢筋笼偏位。

钢筋笼上浮、偏位会引起桩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造成桩基的质量问题。

防止浮笼和偏位是钻孔桩施工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1、上浮原因

(1)当钢筋笼的直径、自重偏小,与导管之间之间的间隙太小,或因钢筋笼自身弯曲,在导管移动时挂住钢筋笼箍筋,会带动其上浮。

(2)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时,由于浇注的砼自导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托动了钢筋笼上浮,或当砼表面接近钢筋笼,导管底口处于钢筋笼底口3M以下和1M以上处时,砼灌注的速度过快,使砼下落时冲出导管底口向上反冲,其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力所致。

(3)由于砼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新灌砼在导管翻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4)砼质量差,砼坍落度偏小或和易性差或导管埋深过大时钢筋笼易上浮。

2、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砼的质量:

控制砼配制,禁止使用不合格砼,并保证砼灌注的连续性。

(2)钢筋笼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制作:

注意提高钢筋笼加工、组装的精度,防止钢筋笼在运输工程中碰撞等因素引起的变形。

在沉放时要确认钢筋笼的轴向准确度,不得使钢筋笼自由坠落到桩孔中,不得碰触孔壁。

(3)固定钢筋笼:

钢筋骨定位准确后,骨架顶部可加以固定或是配重,如用大直径钢筋焊接固定于钢护筒上等。

(4)导管的配置要好:

导管的长度要使砼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不拆导管,即保证封底砼的一次性成功。

(5)法兰盘导管注意挂笼子:

法兰盘导管容易挂住钢筋笼,当导管提升有困难时,应旋转导管,不可硬提。

(6)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

缓慢放料减少对钢筋笼的冲力,直到埋住钢筋笼并且导管口也在钢筋笼内时才可加大放料速度。

(7)应考虑运输距离、气温影响:

在夏季或运输过程中时间较长时,应加砼缓凝剂,气温高、运距远,砼容易初凝,以至于在灌注时出现砼极易抱裹导管,提导管时带动笼子上浮,遇这种情况应经常活动导管,加快灌注。

(8)采用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上浮,效果很好。

钢筋笼同一截面焊3~4个"倒刺",每个笼子设两道即可。

(9)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砼标高,可拆除导管时必须拆除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可能消除;当钢筋笼已经上浮了,应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在导管提升的最大在限度内,快速提升,缓慢下放,反复几次,上升的钢筋笼可恢复原标高。

3、偏位原因

(1)钢筋笼顶标高位于孔内,被泥浆淹没后测量不易直接定位。

(2)施工及技术人员经验不足,使用方法不科学,如“护桩”松动、位移,造成偏位。

(3)设计图一般采用钢筋控制保护层厚度(一般所说的耳筋),效果不好,由于钢筋很容易挤入孔壁内,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耳筋可以帮助钢筋笼定位,从而造成偏位。

(4)钢筋笼长度较长,起吊时容易使其变形,钢筋笼连接对焊时不同轴,导致两节笼不同线,钢筋笼偏移甚至刮到孔壁,也是钢筋笼偏位的原因之一。

(5)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上下移动过程中挂住钢筋笼,使其位置偏移。

4、防治措施

(1)桩基定位要准确,做好“护桩”的保护工作。

(2)护筒的质量、规格要满足施工的要求,以便钢筋笼的定位。

(3)由于钢筋笼处于水下,看不到摸不着,中心的校核难以实施,经过实践总结出一套钢筋笼水下定位方法,叫“浮漂定位法”,水下钢筋笼中心定位具体原理如下:

将钢筋笼中心反倒水面上,已达到直接测量校核的目的,方法如下:

利用空塑料瓶(具有漂浮能力以锥形形状为佳的物质),将细绳(最好是具有弹性的绳)栓于瓶口中心,找到瓶底的中心点,注意瓶内不得进水,将钢筋笼中心固定一点,中心两点用细绳相连,确定水面与钢筋笼中心固定点的高度,当浮漂静止不动时,浮漂的中心也就是钢筋笼的中心,这样便可准确的定位水下钢筋笼的中心,达到测量校核钢筋笼是否面偏位的目的。

(4)使用“定位轮”控制钢筋笼保护层,预防钢筋笼偏位,定位轮一般为砂浆预制呈轮状,厚度根据主筋间距而定,一般为5cm左右,穿于箍筋或焊接于主筋之中,直径根据定位方式不同而不同,在钢筋安装时,可依靠钢筋轴转动,每个加劲筋四周均布置,按十字形状4个定位轮布置,整体钢筋笼定位论按梅花形布置。

最上面定位轮设置于顶部加劲筋上,钢筋笼对中调整时可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可起到保护层的作用。

(5)钢筋笼顶部位于钢护筒范围内时,可在最上加劲筋位置按“米”字型垂直于钢筋笼主筋焊接“定位筋”,定位筋的长度根据钢筋笼中心点、钢筋笼外沿至护筒边距离而确定,定位筋将钢筋笼与护筒之间行成刚性定位,对钢筋笼偏位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也为后续施工带来便利。

 

3.1.6断桩

桩体砼未形成整体,出现分层、裂隙、夹层等现象通称为断桩。

在灌注过程中认定发生断桩事故后,应立即停止继续灌注,提拔导管和钢筋笼,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1、断桩原因

断桩是严重的质量事故,对于诱发断桩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应对事故的发生。

断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注砼过程中,测定已灌砼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甚至提出砼面,形成夹层断桩。

(2)导管进水引发断桩,在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过大,以及浇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砼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砼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在提升时导管拉断或破裂形成断桩。

(3)采用很落后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或是导管密封圈老化,未及时调换,使导管进水,导管内砼离析,丧失流动性和和易性,进而造成卡管、堵管,引发断桩。

(4)塌孔引发断桩,在灌注过程中塌孔严重,或出现软塑状物质等造成夹层断桩。

(5)卡管引发断桩,砼内有大块物体使砼无法继续灌注,导致卡管引发断桩。

(6)砼供应不连续或中断引发断桩,由于砼供应不及时或中断,使无法连续性灌注,砼浇筑时间过长初凝,形成卡管等事故引发断桩。

(7)砼质量缺陷导致断桩,砼有离析、坍落度波动大、和易性流动性差等现象均可造成堵管、卡管引发断桩。

(8)机械事故引发断桩,机械事故如拌合机械计量不准、混凝土运输车故障、现场机械故障、电力故障等导致卡管等事故引发断桩。

2、防治措施

对于断桩的预防,个人认为完全可以做得到,而且能够做得很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施工机械设备、电力等进行严格检修,并由专人负责。

(2)导管在使用前必须做密封试验和接头抗拉试验,对于老化、变形的导管一律不准使用,备足橡胶密封圈以便及时更换。

使用后要及时冲洗,以便下次灌注时砼流通顺畅。

(3)在砼灌注方面注意以下几点:

①灌注时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可依据桩径、隔水球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40cm。

浇注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注料,若突然灌注大量的砼使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或桩身出现蜂窝现象。

②后期灌注速度应加快,砼最好从运输车直接投到导管的漏斗中去。

不提倡吊车灌桩。

③砼的质量应严格控制。

配合比中水灰比一般控制在0.4-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中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

砼的坍落度应控制在18-22cm,要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

在夏季或运输过程中时间较长时,需加混凝土缓凝剂。

④浇注过程中,必须不断测定砼面上升高度,并根据砼的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及长度,导管插入砼中的深度应根据砼的质量、供应速度、灌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等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砼中的深度较大,供应砼间隔时间较长,且和易性稍差,易发“浮笼”、“堵管”事故。

(4)在砼灌注中,一旦出现堵管,确认砼不能继续灌注后,应缓慢将导管拔出砼面,并分节拆除,排查堵管原因,若砼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未初凝时,采取“二次吹球法”进行处理。

具体操作方法:

将导管底部设置防水塞(应使用砼特制),插入已灌注砼中0.5~0.8m,按照水下封底的操作方法实施二次封底,(顺序为a→b→c→d),然后继续灌注。

abcd

“二次吹球”法操作示意图

若如前述砼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但已初凝,不能进行二次封底时,则采用“接桩”方案,在原护筒内面加设直径稍小的钢护筒,压入原砼面以下适当深度,然后将护筒内的水(泥浆)抽除,并将已灌砼顶面的泥渣和软弱层清除干净,再在护筒内灌注普通砼至设计桩顶。

 

接桩示意图错误的“二次吹球”操作图

(5)桩基断桩事故的常用处理方法:

接桩、补桩、补强、原位复桩、扩大承台(粱)、改变施工方法、修改设计方案等。

3.2车站主体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3.2.1模板工程

1、模板支设偏位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移。

预防措施:

(1)模板轴线放线后,要有专人进行技术复核,无误后才能支模。

(2)墙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限位措施,如采用焊接钢件限位,以保证底部和顶部位置准确。

(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总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4)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5)混凝土浇捣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6)混凝土浇捣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灌高度要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1、变形

拆模后发现砼墙梁出现凸肚、缩颈或翘曲现象。

预防措施:

(1)模板及支架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浇捣时侧向压力和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承载力和刚度。

(2)梁底支模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天然地基,应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浇捣混凝土墙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6)当梁、板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模板中间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度的1/1000~3/1000。

3、标高偏差

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

预防措施:

(1)每层楼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3)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4、接缝不严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空隙,造成混凝土浇捣时漏浆,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2)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自然膨胀使缝隙挤密。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严禁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5、脱模剂使用不符合要求

拆模后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

预防措施:

(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混凝土残浆,尔后再刷脱模剂。

(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的水性脱模剂。

(3)脱模剂涂刷要均匀,一般以2度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

3.3.2钢筋工程

1、钢筋表面锈蚀

钢筋露天堆放时,采用钢筋垫枕木架空堆放,避免钢筋受雨雪侵蚀。

2、钢筋同截面接头过多,钢筋同截面接头百分率超过规范规定。

预防措施:

由熟悉规范的专业工程师负责钢筋配料工作,钢筋配料时考虑原材料的长度和规范规定的接头位置,必要时购买定尺的钢材。

3、钢筋保护层不足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小,不满足规范要求。

预防措施:

保证钢筋骨架或网片绑扎位置、尺寸准确,同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设置垫块数量,加设定位梯子筋、定位箍筋。

4、钢筋挤压连接

两种通病:

钢套筒表面有裂缝、折叠等缺陷;挤压接头的强度不合格。

预防措施:

(1)要认真检查钢套筒的质量,材质不符合要求,无出厂质量证明书,以及外观质量不合格的钢套筒,不得使用。

(2)钢筋应按标记要求插入钢套筒内,确保接头长度,以防压空。

被连接钢筋的轴心与钢套筒轴心应保持同一轴线,防止偏心和弯折。

(3)在压接接头处挂好平衡器与压钳,接好进、回油油管,起动超高压泵,调节好压接力所需的油压力,然后将下压模卡板打开,取出下模,把挤压机机架的开口插入被挤压的带肋钢筋的连接套中,插回下模,锁死卡板,压钳在平衡器的平衡力作用中,对准钢套筒所需压接的标记处,控制挤压机换向阀进行挤压。

压接结束后将紧锁的卡板打开,取出下模,退出挤压机,则完成挤压施工。

(4)挤压时,压钳的压接应对准套简压痕标志,并垂直于被压钢筋的横肋。

挤压应从套筒中央逐道向端部压接,最后检查压痕。

最小直径及压痕总宽度需符合规定。

(5)要注意钢筋插入钢套筒的长度,认真检查钢筋的标记线,以防压空。

(6)挤压时严格控制其压力,认真检查压痕深度,深度不够的要补压;超深的要切除接头重新连接

3.3.3砼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配合比不良

现象:

表现为混凝土拌合物松散、保水性较差、易泌水离析,难以振捣密实,浇筑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预防措施

(1)砼的配合比应经认真严格的试配,使其符合设计强度和性能要求、达到施工时的和易性要求,不可随意套用经验配合比。

(2)混凝土的拌制应根据砂、石实际含水量情况调整加水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符合要求。

当混凝土的和易性及保水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试验调整,不得随意在拌合物中掺加任意材料。

(3)混凝土运输应采用不易使混凝土离析、漏浆或水分散失的运输工具。

2、和易性差

现象:

表现为拌合物松散不易粘结、或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或拌合物中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孔隙,在砼运输中产生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预防措施

(1)原材料的计量方法要求简便易行、可靠。

(2)在砼的拌合物浇筑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砼材料组成的质量和用量,并应在拌制点检查砼的坍落度和工作度,若受外界影响有所改变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治理方法

(1)因和易性不好而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拌合物只能用于浇筑沟盖板,或是通过试验调整配合比,适当掺加水泥量、砂率二次搅拌后使用;因外加剂使用不当致使混凝土不硬化,可增加养护时间达到强度。

(2)配合比确定前,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材质量及供应数量情况综合确定供应源(整个工程最好能用统一来源,有利于保证砼颜色一致和浇筑质量的稳定),并对原材料进行必要的试验和化验。

经验告诉我们,各个工程所在地的地材和施工条件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最好在现场进行试配,并实地浇筑实验,在拆模后观察其实际效果,经调整,最终确定施工配合比,这是实际有效的办法。

3、麻面

1)现象:

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2)产生原因:

一般是由于模板表面不平整、未清理表面污垢,模板接缝不严密,捣固时发生漏浆,或振捣不足,气泡未排出,以及捣固后没有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