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5433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docx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

“文革”时期辽河会战侧记

2014年04月01日18:

53  新浪历史  作者:

女神读书会  

我有话说(498人参与)

 

  整理|阿蒙 口述|阿蒙父母

  谨以此文向所有参加过辽河会战的人致敬!

  ——题记

  1944年6月2日,奶奶在生下父亲六天后,牺牲在日本人的监狱。

父亲一直到五岁哪年,才第一次见到在四平战役中负伤回家的爷爷。

在这段时间一直是太奶带着父亲。

初中时,因为家庭的原因辍学,上山打石头,在他的小学老师(姚姓)的帮助下,又回到学校。

然而,却在高三的春节那天离开老家,到黑龙江投奔一个远房亲戚。

  当时父亲的学习成绩好。

很多年后陪父亲见姚老师,姚老师还数落父亲:

“你这孩子不听话,就差半年高考了。

你不念了,可惜了你的脑子,街民(父亲的表弟)成绩不如你还上了南开!

”父亲讷讷的说:

“您家还有一大家子呢,麻烦您那么多年,我哪时候那好意思的!

”姚老师难免恨铁不成钢。

到了黑龙江放了一段时间牛,他在放牛的时候看书,被一个摘帽右派——郭老师看见。

郭老师原来是一个学校的校长,看到父亲这样,就和他攀谈。

知道父亲的经历后大为感慨,便让父亲到他们中学当代课老师。

父亲后来和我说,当年如果不是郭老师,他可能就走到邪路上去了。

那时候也有坏人,那些人经常找他玩都被郭老师骂走了。

后来干脆在他家边上找了间房子,安排父亲住。

郭老师在当地素有威望,在普通老百姓心里,不管你是什么派,尤其县城小地方的人还是非常尊重老师的!

那些人见这样便不来了。

  “文革”时期,父亲是红卫兵头头,1967年12月26日,受到周总理接见。

但父亲一直说“文革”对于他就两年。

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回到油田干的好好的,准备提干,却在内审的时候,一个从来没和他在一起呆过的老乡,说他文革时打死过人,虽然什么都没有调查出来,但还是被定为“三种人”。

结果停发一年工资接受调查,到医院开救护车。

开了几年救护车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经历被他“文革”时“保过”的邓爷爷知道了,在其证明下补发工资到市政府工作。

这里,主要写当年父亲参加辽河会战的事。

  先说说父亲是如何到石油系统的。

1964年春,7700余名参加过大庆会战的石油工人,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勘探开发渤海湾。

1964年12月20日,当钻头进入老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上部约2526米时,港5井发生井喷。

此后,又打了许多探井,均获高产油流,因此决定建立油田。

因港5井地处北大港构造带,大港油田因此得名。

因1964年1月开始此次石油会战,所以对外代号“641厂”。

  1965年12月,父亲接到姚老师的电报,说大港油田641厂技校招半公半读学生,父亲便告别郭老师到大港。

父亲说说:

“当年如果不是惦记你太奶,我可能就留在黑龙江了。

我和郭老师的关系比和你爷爷还要好,你爷爷也没有像郭老师那样教我、关心我。

”临走的时候郭老师对父亲说:

“人这一辈子千万别做缺理的事!

”这句话后来成为父亲的座右铭。

  辽河油田的勘探、普查从1955就开始了,1964年-1965年多口探井获工业油气流。

1967年,为了保证鞍钢的特种钢材生产(战备),国务院紧急决定在离鞍钢最近的辽河地区勘探开发油气资源,解决燃料问题。

石油工业部指示大庆油田组织1000人的勘探队伍,南下辽河开展调查。

1969年底,34口探井中有19口发现工业油气流。

石油工业部经过现场调研像国务院提交《关于加速辽河盆地石油勘探的报告》。

1970年2月24日,国务院下发文件,批准石油工业部的报告。

石油工业部随即组织大港、江汉、长庆等油田的3.6万名职工,于3月22日起开展辽河会战。

1970年3月22日,辽河会战的誓师大会(作者供图)

  1970年3月,父亲正在任丘打井,接到通知就拉着钻井工具开车回大港。

到了大港,领导说去参加辽河会战。

他们简单准备了一下就开赴辽河。

我曾经问过父亲:

“你们从大港到辽河,没搞一个仪式什么的?

比如向毛主席保证一定完成任务……”没等我的话说完,父亲就说:

“嗯!

再弄个保证书、按几个血手印、跳一段‘忠字舞’就齐了。

”“对呀、对呀……”一个大脖溜过来了,“你想什么呢,哪有那么多废话。

你小子想象力够丰富的!

到了大港领导就一句话‘准备去参加辽河会战!

明天出发,把工具准备好,随身物品带好。

’就这一句!

”老头眼睛瞪的老大盯着我,恨不得再给我来那么一下。

“不过先到辽河的,在3月22日弄了一个誓师大会,我们是24和25日到的辽河,没赶上!

盘锦当地老百姓欢迎参加辽河会战的队伍(作者供图)

  1970年3月24日,父亲他们到达盘锦,住在兴隆大队老百姓家里,第二天早上一起床满身的虱子。

住了三天,稍事修整就开始打井。

这以后就开始井打到什么地方,帐篷支到什么地方,干完活晚上就到帐篷里睡觉。

条件还是很艰苦的,父亲因为小时候吃的苦多,这些事对于他根本不算什么。

母亲是4月份到的,辽河会战的人是一批一批来。

母亲她们到辽河住的是先来的那批人搭好的房子——用芦苇编成的席子外面糊一层泥的粘土房。

母亲说:

“你爸他们还好,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任丘拉过来的,晚上可以睡床。

我们就不行了。

没有床,地下就铺一层草垫子,上面再铺上行李,早上起来被子潮的可以拧出水。

”说是比她们好,也只是相对的。

盘锦这地方风大,尤其是春天。

五六极风是长事,有时还有七、八极大风。

所以帐篷也不管用,但是比粘土房强,粘土房四处漏风。

母亲从大城市来的,66年她去大港油田的时候,大港建设的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条件比辽河好的太多。

睡醒觉一看住的地方就哭;吃高粱米饭也哭,母亲城里的孩子压根就没吃过高粱米,而且吃完后“烧心”;喝水也哭,水都是从水坑里打上来的,里面还有很多鱼虫子,烧开就就喝。

说到喝水,讲个笑话。

先到油田的那些人告诉母亲她们:

“辽河条件可好了,天天有鸭子汤喝!

”过了几天母亲她们说他们骗人。

那些人手一指水坑说:

“你们看鸭子不就在哪里游呢吗?

”原来“鸭子汤”就是鸭子游泳的地方。

用母亲的话说,只有享不到的福,没有遭不了的罪。

哭完了,继续“干革命”。

到达盘锦后,自己动手搭帐篷(作者供图)

  母亲待了三四个月,就到营口卫校学习去了,两年后才回到采油卫生队。

从营口卫校学习回来,分到采油队当卫生员。

虽然是行医,如果井上出来什么事,照样和工人们一起干。

固井的时候,男同志一次抗三袋水泥,女同志一次抗两袋。

我曾犯傻问二老:

“五十斤一袋的?

”“什么五十斤?

一袋一百斤!

”老俩口异口同声的说。

而且还需要趟过齐腰的水,女同志来了例假也一样。

为什么犯傻?

因为母亲的身高才1米58,当年体重才八十多斤!

  我曾问父亲:

“当年你保过曹爷爷和邓爷爷,您就没有找他们走走后门。

给您和我妈换个轻松点的工作?

”父亲劈头就骂:

“我当年保他们,根本没有想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好处,只是觉得他们人好,凭自己的良心就做了。

  接着,父亲又给我讲了一件事。

1969年,曹爷爷找到父亲,“你们队的老孙家里孩子多,老婆又是家属,生活困难。

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这个月多给他发十五块钱。

你把钱给他拿过去!

”当时,父亲一个月工资才十五块钱,听这话就急了:

“我不去,要去您自己给他!

”父亲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当时批斗曹最厉害的几个人中,就有这个老孙。

怎么劝,这个老孙也不听,干脆把曹反锁在屋里。

父亲没事的时候,就送饭,有事就麻烦母亲。

虽然母亲当时还没和父亲谈对象,但她心眼好。

听到父亲这么回答曹非常生气:

“你要是不去,以后别到我这来!

”于是不情愿的找到老孙,“这个是给你的困难补助。

”老孙说:

“谢谢张队长的关心……”父亲断他的话:

“这话别跟我说,你自己跟曹指挥说去!

”转身就走了。

  父亲说,“辽河会战时,曹爷爷和我们年轻人一样,井上有事照样和我们一起扛水泥——一次三袋,一点不比年轻人干得少!

你曹爷爷他们当年是石油师转业的,和当年老八路在部队一样。

工人下夜班睡觉时给工人盖被子、生病给你开小灶、送药,你犯错批评你批评的也狠、有困难时是发自内心的帮助你!

”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当年是红卫兵头,提前知道要批你邓爷爷了,就对他说‘邓指挥这几天伙食太差了……’然后他就明白了,带着我去北京、天津溜达两天,回来时风声就过去了。

当年我真的没想这么多,要不我也不会在打成‘三种人’后,过了很多年,才在你姜大爷的劝说下才去找你邓爷爷。

自己觉得真的没做什么!

”77年文革后暗中审查父亲半年,调查到曹爷爷和邓爷爷的时候,他们说“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没问题!

”如果不是他们说的公道话,父亲也不能考上大学后顺利的通过政审!

(注:

曹爷爷全名叫曹进奎,当时是大港石油勘探指挥部总指挥。

1970年3月—9月,任辽河勘探指挥部指挥长。

邓爷爷全名邓礼让,曾任大港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

1977年-1978年任局长、1978-1982年任局长兼书记、1982-1989年任书记)

石油工人在冬天生产工作

  父亲在井队干过钻工、柴油机工等等,钻井的工种几乎都干过。

钻井的危险系数是非常大的,像工伤是常有的,死人也曾经发生过。

尤其是遇到“井喷”的时候,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他就曾经赶上过一回。

1972年底,213井钻井兴隆台古潜山不整合面发生强烈井喷。

那次是半夜发生的井喷,井喷的地方,方圆几里地雾蒙蒙的,天然气带出的石油像下毛毛雨,沾到脸上、鼻子上,呼吸都困难。

这时候只要一颗火星马上就能变成火海。

高速喷涌的气流发出刺耳的尖鸣,响声几里地外都能听的到。

趴在耳朵边说话都听不清,气流把钻杆喷到几十米外的地方,当时估计差不多有三百个大气压。

把不相干的人疏散到一千米外。

怕汽车发动机引发火灾,压井阀门必须从从几里地外抬回来。

而且在阀门运来的时候,又下起了“冒烟雪”!

什么叫“冒烟雪”?

就是一边下着大雪,一边刮着狂风,像生起一堆柴火冒烟。

为了抢时间连夜把阀门送到井上,白天好安装。

父亲他们顶着大风,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趟着末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喊着号子把好几百斤的阀门抬回井场。

我知道趟这末膝的雪走路都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还要抬着几百斤重的阀门。

制服“井喷”压井的时候是最危险的。

压井前按规定所有人退出一千米外,指挥部要求最有经验的党员去。

这群人头顶上的就是“压井阀”(作者供图)

  父亲不是党员,但他的经验丰富、技术还是非常强的,也就一块上去了。

救护车和消防车在外围待命。

三百个大气压的条件下,把照片上的哪个几百斤的压井阀门准确的套在喷口管上三非常难的,而且还不能碰出一个火星,否则马上就会爆炸。

装上压井阀,必须在井口闸门与法兰阀上接触的瞬间把法兰螺栓迅速的对角拧死,这些必须要大家熟练的配合的才能完成。

这中间不能有一点的疏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父亲后来回忆,仔细观察井口喷出的气像个“葫芦”,中心处有耀眼的白光,其中还有个红心。

压井完成后他才发现耳朵在流血,虽然耳朵用东西堵的严严的。

天气虽然那么冷,但是出的汗把里面的衣服全都湿透了。

露出来的地方冻得够呛,里面热的够呛。

几天后耳朵还有耳鸣音。

曾经有人走着、走着,倒在地上就睡着了。

  那口井成为辽河油田第一口千吨气井。

日产凝析油110吨,天然气80立方米。

当时井上一有事也顾不上吃饭,干完活都不知道几点。

天气好的时候,困了就在草窝里,上面搭块苫布凑合一下躺着就睡。

父亲就是从那时候烙下的病根,1976年,父亲做了一回胃切除三分之一的手术。

参加过辽河会战的人很多到了老的时候都有腰、腿病,严重的走路都困难。

  1956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石油部汇报时说:

“看来搞石油还得靠革命和拼命才行。

”哪一代的石油人就是那么做的。

所以铁人不是单独现象,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

在他们的努力下,辽河会战截至到1975年底,先后发现于楼、黄金带、热河台、兴隆台等油田,累计建成原油生产能力316万吨,1975年生产原油270.3万吨、天然气10.3亿立方米。

工人家属种水稻,解决油田人吃饭问题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脉,这里蕴含当年石油人辛苦的工作,没有当年他们当年的艰苦奋斗这一切是不可想象的。

  一次,陪父亲、母亲去医院看姜大爷。

姜大爷是老大学生,到辽河之前在沈飞搞设计。

姜大娘在农村老家自己带三个孩子。

当时油田缺人,凡是到油田的,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姜大爷就从沈飞到了辽河。

还没进病房,就听到姜大爷大声的说着什么。

父亲一进门,“大夫呢?

赶快把这人撵出去,现在床位这么紧张,这人底气这么足肯定没病!

”姜大爷看我们来了也就不说话了。

母亲问姜大娘怎么回事,姜大娘说:

“还不是埋怨我们拖累他,说不是因为我们娘三,他现在还搞飞机呢。

”姜大爷在病床上坐了起来:

“就是因为你们,要不是合计解决你们户口,我才……”话没说完父亲就把他打断了“大哥你别这么说,当时嫂子到辽河不比咱们受的累少!

  母亲陪着姜大娘聊天,谈及家属待遇。

姜大娘的工资才有母亲的一半,药费也比职工报的少。

姜大娘队母亲说:

“你们是职工,我们是家属。

可当年我们家属不比他们工人干得少,种水稻,喂猪,还得照顾三个孩子,上面还有老人,整天省吃俭用就刻薄了自己。

他们十天、半个月回一次家,到家‘酱油瓶子倒了都不扶’!

我们忙活完外面还得忙活家里……”确实,盘锦是大米产区。

但是当年粮食国家“统购、统销”,油田职工很多从南方来的根本吃不惯玉米面、高粱米。

油田领导就和地方商量,要了一些荒地、水塘发动家属自己种水稻。

通过努力没过几年自己种的大米,基本上能满足供应油田人自己的需求了。

父亲他们曾经把家属站结余的大米,拉到天津换当时油田短缺的副食品——白面、猪肉什么的。

为了解决油田工人的后顾之忧还自己办“幼儿园”。

虽然当时“幼师”的水平可能不如现在师范毕业的老师,但是对待孩子还是发自内心的好。

辽河会战的成绩,不仅是当年石油工人创造的,还有他们背后普普通通的家属的支持。

  以上,仅仅是父母参与辽河会战的小部分经历。

当年,有无数像父母一样的石油工人进行忘我的工作,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

如果说,时代是历史的骨骼,那么个体的经历则让它充满了血肉,历史亦由此而丰满起来。

  附录:

  1、1971年8月14日,中共中央批复同意国务院《关于1971年物价调整方案》。

《调整方案》说,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决定适当提高部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降低部分支农产品、机械产品的出厂价和销售价。

调价的主要内容是,一、农副产品的收购价:

油料、油脂平均调高16.7%,甘蔗调高15.3%,东北菜牛调高5.8%,黄连、党参、黄芪、红花等中药材平均提高12.3%。

二、工业品的销售价和出厂价:

化肥分别降低9.7%和12.4%,农药分别降低15%和9.6%,煤油分别降低20.8%和21.6%,柴油分别降低9.7%和8.8%。

润滑油销售价降低10.5%,内燃机、齿轮箱、联合收割机、多级水泵、仪器仪表、工业锅炉、汽车配件的出厂价平均降低15.7%。

电子工业基础产品的出厂价平均降低17.1%,其中地方企业产品降低18.8%。

  2、辽河会战石油师简介: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总司令彭德怀派原西北野战军任职的康世恩接管玉门,任军事总代表。

彭总对康讲:

“你以前在清华大学学过地质,现在派你到这个油矿去工作,你要把他保护好,建设好。

”1952年2月,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

毛主席命令说:

“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于你们。

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

石油师转业后很快组建成一团钻(钻井)二团基建三团运输的各种教导团和干部学习参观团。

  (本文除当年的亲历者口述外,数据核实参考:

《中国石油编年史》《挺进下辽河》《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石油》《中国石油大事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