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4263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docx

普通或水平测试朗读训练

第四章朗读测试

朗读是指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正确的念出来。

是把视觉上的书面语言,转化成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这是一种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既是对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朗读人掌握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检验。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测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节朗读测试的要求

朗读有三大特点,其一是规范化,指朗读时的语音必须是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其二是口语化,指以口头语言为基础,明白通俗,流畅自然;其三是艺术化,指朗读人要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生动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

就朗读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

朗读要求应试人要在深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受,长生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然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着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听着的共鸣,达到朗读的最终目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的朗读项,要求没有这么高,按照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2003年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规定,朗读测试项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

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

这就是说,朗读测试重点考查的是朗读过程中应试人语音的规范程度,只要求应试人把所朗读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准确、清楚、流畅的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尽管如此,我们说,在朗读测试中,应试人仍然应该遵循朗读的一般规律,以求得最佳的测试结果。

第二节朗读测试的技巧及训练方法

在测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普通话朗读习惯,或者对朗读测试项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应试者在朗读时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方式。

比如:

1.把朗读变成夸张表演。

朗读时刻意突出所谓感情因素,使得朗读成为舞台上的戏剧表演,全无了朗读中质朴的效果;2.把朗读变成唱读。

朗读者将朗读中表情达意的效果变成了单纯声音的外壳,削弱了朗读的作用;3.把朗读变成了诵经。

朗读中缺少停连、重音、更无感情色彩而言;4.把朗读变成了念字。

许多应试人在朗读的过程中,单纯的去读字音,既无词句之分,也无轻重之别。

5.把朗读变成当堂识字。

应试人测试前毫无准备,自我感觉良好,待到朗读时,只得一边翻语音提示,一边自我猜测,一篇好好的文章在其口中成了谁也听不懂的内容。

对于朗读,每一个应试人都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要把朗读的目的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强调朗读的准确性、深刻性、严谨性和规范化。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

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下面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理解把握所要朗读文章的基调和内容

首先,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

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

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

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

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

无论读什么作品,这“面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其次,把握作品的内容。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以情入文。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

应试人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朗读者自己的语言。

与此同时,朗读者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

这样一来,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如在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号作品《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可通过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应试人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再如,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十三号作品《散步》时,要努力把握住文章的内涵。

这篇小文章是一家人在散步时对所遇到的“分歧”做出最后的“决断”,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文章处处体现出家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理解的亲情美、伦理美、人性美、生命美。

由此来看,加强指导应试人的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

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二、明确实现所要朗读文章的最终目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朗读一题是通过抽签进行的,应试人测试前并不能决定自己朗读哪一篇文章,但是在测试前的准备阶段,应试人对每一篇作品都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准备。

我们这里所说的朗读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朗读,正确使用普通话,使测试员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的规范程度作一个准确客观的评定;其二是在朗读过程中,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提升,真正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朗读者自己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七号《二十美金的价值》时,我们首先分析的是作品的内在感情。

这篇小文章通过写儿子花钱雇父亲吃晚餐的情节,体现出一种对亲情的渴望和呼唤。

但如果我们只是把问题显示在一个表面上,只去看一个小孩如何要求父亲多一点时间陪自己,就大错特错了。

作品是以一种以小现大的表现手法,从生活的一个侧面为我们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类生存的艰难和人类对情感的忽视。

读上几遍,我们自然会对文章内容产生多种思考,朗读的基调自然就会变得深沉,再者,由于文章中孩子心理上的变化,语调多次变化,产生了一种朗读中的特别效果,到文章结尾时,孩子的计划成功,故事戛然而止。

上面对文章的理解,加上应试人如果能够使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那么,测试朗读项的目的就可以说达到了。

三、把握较为稳定的朗读状态

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都知道,尽管朗读项是借助于书面文字,但往往因为测试场上的一点紧张就会影响到测试的整体成绩,把握好测试心态,可以说是测试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

朗读状态主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

在朗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对朗读内容要熟悉。

2.对朗读进程要能够驾驭。

3.对自己要有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朗读优势。

4.对朗读技巧要掌握。

有了上面四个方面的准备,就可以说有了毕生的条件,再加上朗读是平时的刻苦、测试时的注意力集中,就可以使测试轻松自如的进行了。

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要我们将书面上的文字形之于声。

掌握和运用朗读技巧是发挥有声语言,实现朗读目的的有效手段。

那么,朗读的基本技巧包括哪些呢?

(一)朗读的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

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

反之则短。

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在朗读中,重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

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

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

若探其规律,大致是:

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

“天亮了。

”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

“我读语文。

”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

如: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但如果读起来不注意重音的位置,也会影响到朗读的效果。

如:

②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

(作品第48号)

2.逻辑重音:

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逻辑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朗读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

逻辑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意。

由于表达目的不同,逻辑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而是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逻辑重音又叫强调重音。

如:

①他吃了一块糖。

②他吃了一块糖。

③他吃了一块糖。

④他吃了一块糖。

一句话中以哪些词语为重音,要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

3.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

感情重音大部分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如:

①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哟,雏儿!

正是这小家伙!

(冯骥才《珍珠鸟》)

②那位学生更加激动了:

“肯定有!

白话文废话太多,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作品第15号)

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作品第25号)

(二)朗读的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

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

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

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

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

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

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

如:

①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

“你睡了吗//?

”“爸/,还没有/,我还醒着//。

”孩子回答//。

(作品第7号)

②近来观看世界杯/,忽然从中得到了答案/:

是由于一种无上崇高的精神情感//——国家荣誉感//!

(作品第11号)

③啊//!

小桥呢//?

它躲起来了//?

河中一道长虹/,浴者朝霞熠熠闪光//。

(作品第18号)

④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作品第22号)

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

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

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

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如:

①一根根长长的引线,一头系在天上,一头系在地上,孩子同风筝/都在天与地之间/悠荡,连心/也被悠荡得/恍恍惚惚了,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作品第9号)

②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

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作品第16号)

③据统计,十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超级暴风雪停过七次课。

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

犯得着/在大人都无需上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学校吗?

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作品第23号)

④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七十万年。

这两处古人类/都比距今约五十万年的/北京猿人/资格更老。

(作品第45号)

3.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

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如:

①老太太面带微笑地说:

“是的,一切/都这么美好,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作品第37号)

②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品第33号)

(三)朗读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的快慢速度。

语速可以影响到文章节奏的变化和感情表达的效果,因此,在朗读测试项中一定要把握好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语速要慢一些,记叙文的语速要稍快一些,这是从文章的整体基调来看。

在朗读时,要表达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时则需要不同的语速。

语速大致可以分成“快、中、慢”三种。

1.快速。

用来叙述或者是描写紧张、急剧变化的场景、事件,或者表达欢乐、紧张心情时,应该适当放快语速。

如:

①父亲发怒了:

“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睡觉去。

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

我每天辛苦工作,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作品第7号)

②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从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作品第25号)

③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棵石子似的落到狗的跟前。

(作品第27号)

④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高高的指头站在那里观览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

(作品第55号)

2.中速。

这类语句的内容和情感没有太大的变化和起伏,一般是讲述、说明事实,或者是描写“不动情”的事物。

如:

①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作品第12号)

②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作品第17号)

③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子,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捡来的椰子壳。

(作品第41号)

④比如,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塑料饭盒,一旦被牲畜吞食,就会危及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作品第60号)

3.慢速。

主要用于讲述比较悲痛、庄重的内容,或是表达悲凉沉重的心情。

如:

①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的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作品第14号)

②直到这时我才知道母亲多年一直对我隐瞒的疾痛——糖尿病。

(作品第42号)

③就在那年秋天,母亲离我们去了,小弟弟一生下来不哭也不动,也追随母亲去了。

(马如琴《小河》)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其一,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的60篇朗读作品,绝大部分是记叙性文章。

这样来看,一味的“快”或一味的“慢”,都会给测试结果带来不好的影响。

(四)朗读的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

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变化多端,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

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

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如:

①“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作品第7号)

②“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毫无缺点吗?

”(作品第15号)

③“是的,一切都这么美好,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作品第37号)

④“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作品第53号)

2.降抑调。

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

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

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如:

①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作品第16号)

②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啊。

(作品第25号)

③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

“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

”(作品第50号)

④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

这就是中国的牛。

(作品第57号)

3.平直调。

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陈述句子里。

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

如:

①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作品第3号)

②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决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作品第13号)

③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作品第31号)

④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作品第43号)

4.曲折调。

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

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如:

①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就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作品第1号)

②爸听了便叫嚷道:

“你以为这是什么车?

旅游车?

”(作品第10号)

③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儿”的卡廷吗?

(作品第28号)

④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

(作品第47号)

第三节朗读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朗读测试项占了三十分,要想在测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除去第二节中谈到的技巧方法之外,应试人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

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

如:

参看第二章、第三章中所述新疆人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尤其要注意区别好必读轻声词和非轻声词;儿化词和非儿化词。

如:

关于轻声词。

①当他对商人讲述了自己的“破产史”后,商人给了他两个重要的建议:

一是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二是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会的和你拥有的东西上。

(作品第4号)

②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作品第20号)

③台湾岛上的山脉纵贯南北,中间的中央山脉犹如全岛的脊梁。

(作品第56号)

④球员们不论国籍,只效力于自己的俱乐部,他们比赛时的激情中完全没有爱国主义的因子。

(作品第11号)

⑤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

(作品第2号)

⑥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

(作品第38号)

以上例句中,①——③句中带下划线的字都要读轻声,而④——⑥句中的黑体字则不能读成轻声,因为它们是词根而不是词缀。

关于儿化词。

①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儿又一圈儿的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作品第14号)

②他发现这个男孩儿踢得很像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要送给他一个足球。

(作品第41号)

③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到一只鸟的影子。

(作品第48号)

④在历史时代,国家间经常发生对抗,好男儿戎装卫国。

(作品第11号)

⑤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

(作品第27号)

⑥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这是我很感兴趣。

(作品第43号)

以上例句中,带下划线的部分是儿化词,黑体“儿”字则是词根,必须读本调。

3.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

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

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

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一类就行。

如:

①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读bai上声)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作品第5号)

②画卷继续展开,绿阴森森的柏(读作bai上声)洞露面不太久,便来到对松山。

(作品第38号)

③我曾见过北京什刹(读作shi阳平cha去声)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作品第25号)

④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读作cheng阳平)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作品第37号)

⑤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读作qiao去声)、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作品第34号)

⑥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子,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捡来的椰子壳(读作ke阳平)。

(作品第41号)

4.要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而把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用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把短文后面的语音提示内容读准读熟。

如:

①它没有婆娑(读作po阳平suo阴平,qiu阳平)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作品第1号)

②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

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读作ququ阴平)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作品第16号)

③你是一把闪亮的镰刀,割刈(读作yi去声)着欢笑的花果;你是一根晃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彩色的明天!

(作品第18号)

④如果它再被贬谪(读作bian上声zhe阳平)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作品第30号)

⑤有一天,当他在一处干涸(读作he阳平)的水塘里猛踢一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

(作品第41号)

⑥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读作pou阴平)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的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

(作品第49号)

5.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

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

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

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

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6.朗读短文为400音节。

每篇作品在达到400个音节时,都用双斜线“//”作了标志,在双斜线后面的部分,读对了不加分,错了不减分。

如:

①“因为原来不够,但现在凑够了。

”孩子回答:

“爸,我现在有//二十美金了,我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