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0219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docx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

特征?

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

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

防御性的构筑物;市:

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

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

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

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

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

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

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

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

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

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

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

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3)“S”型曲线:

  

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起步阶段:

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

加速阶段:

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

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镇化的特征:

速度慢,发展不平衡,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城市化差异大。

中国的城镇化已步入s型曲线的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中小城市发展的模式:

多元化

第二章

1.古代、中外城市规划理念思路(了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等级的深刻影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

2.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背景:

1.问题:

1)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

2)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

2.背景: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协和村:

1817年欧文提出“新协和村”。

居住人口300-2000人,耕地面积0.4英亩。

取消天井、胡同、小巷,村中央建设公共大院,设置食堂、幼儿园、小学等。

1825年,带领900人移居美国印地安那州,购买了12000英亩土地建设共产村,2年后失败。

2)城市卫生与工人住房:

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城市美化运动;

4)巴黎改建(1853年奥斯曼主持巴黎改建。

道路网为“大十字干道加环状路”。

爱丽舍田园大道作为东西轴线,将布伦、维星斯公园引入市区。

除市中心外还设置了若干区中心,形成功能分区,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影响巨大。

)(路网改建、功能分区);

3.田园城市:

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其主要思想:

1)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限制区域)

2)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限制人口)

3)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制度)

4)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保障)

4.近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

传统:

从考虑城市物质空间建筑学、美学及工程手段入手,着重形态

近现代:

解决城市问题,社会改造;政府干预;对私人活动实施控制

城市规划的实质是政府的一种公共干预手段

技术、立法、公共政策

5.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新形势(了解)

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环境创新;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

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开放,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的把握和导控,从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从指令性转向引导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1.城市规划

 基本任务:

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要素:

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

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

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

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2.法定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资源分配)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规模)

 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核心城市)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内部规划)

4.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乡/村庄规划,略)

 1)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3)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4)强制性内容: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

5.控制性详细规划:

法定规划:

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内容:

 确定地块界线、确定土地使用性质;

 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第四章

1.区域发展特征

 城市密集区与城镇群的发展;

 城市体系的结构转型;

 以土地、资源和环保为主的区域协调;

 农村问题与城乡统筹;

2.面临问题:

3.转变重点:

  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空间管治;

  突出建设标准的确定与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

  强调按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科学合理的划定城市规划区;

4.空间管制分区

 禁止建设区:

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河湖湿地

   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π

   地下水源核心区π

   山区泥石流易高发区π

   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π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π

 限制建设区:

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行为,城市建设用地尽量选择避让;

     二级水源保护区

   地下水源防护区π

   山区泥石流中易发区π

   基本农田保护区π

   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π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π

   山前生态保护区π

 适宜建设区:

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是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5.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增长率法;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法;基础设施承载力法

  第五章

战略发展(略)

 第六章

可能会出评析题

本章重点:

1.用地分类(了解)

2.城市用地比例结构:

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人均建设用地在100m2

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居住用地布局原则、典型居住区类型:

TOD、邻里关系

4.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特征、选址条件

5.工业用地的选址要求、风向与工业用地的分布

工业与仓储用地的布局特点、与城市的关系

工业布局与交通的关系

1.用地分类

  2. 用地比例

3.城市用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

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评析;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工业布置对江河下游的影响;

气候条件(风向);

地形条件

 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构成

 用地的经济性评价

用地评价注意点:

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

考虑建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