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74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docx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背景介绍:

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

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

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

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

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

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

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

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

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

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

课后,多给他补习。

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

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

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群众中发挥作用。

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用心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

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

,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构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之后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

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

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

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主角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

"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构成了这样的推理:

“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证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状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证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李某,初一女生。

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向很好。

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

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盼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

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

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

原因是:

数学极差。

虽然状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

本学期状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

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比较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

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透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

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资料。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

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应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用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忙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

①运动,游戏;

②向朋友倾诉;

③写日记;

④与师生谈心;

⑤大笑一场;

⑥大睡一觉;

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应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

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潜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

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

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齐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

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透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选取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

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案例一:

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

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

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

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

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

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

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

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

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

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

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

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

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

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

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

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

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充分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