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580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docx

研究生考研自然地理必备大题

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认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二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三地球的形状的地理意义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4km,这样,就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

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

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向两极减小。

太阳辐射是地表增暖的程度也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四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五地球自转的重要意义

1、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如果没有两个极点,就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

2、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潮汐摩擦阻力长期发展将对地球的一昼夜长短产生影响。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7、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度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六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即为黄赤交角,为23°27′。

赤道和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赤交角为0时:

1)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2)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3)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经向环流加强4)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5)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6)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经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

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的回归运动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4)四季更替:

由于地轴的倾斜方向固定不变,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地球上南纬23°27′和北纬23°27′之间的地方。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使太阳光线直射范围在23°27′N和23°27′S之间作周期性变动,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5)五带分布:

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首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直射阳光,其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极昼和极夜。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四条纬线作为天文地带的界线,全球就分成五个纬度带:

热带(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和南、北寒带(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

八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这些表成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嫡增长表现。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即自然区域。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九海底扩张学说

要点为:

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2.对流运动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千米,强度很小的软流圈内。

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

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外汇聚流入地下。

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区,海沟为下降区。

4.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

5.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新一次。

十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等温线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半球也有冬夏气温差别,但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面,等温线发生弯曲。

南半球因海洋面积较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在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表现最清楚。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均高于24℃,称为热赤道,平均位于5°—10°N,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20°N左右。

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

最高温度北半球夏季出现在低纬大陆。

十一水汽的凝结现象

(一)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1霜与露:

日没后,地面及近地面层空气冷却,温度降低。

当气温降到露点一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如温度在0°C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称为露;温度在0°C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为霜。

霜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以夏季为最多。

2雾淞和雨淞:

雾淞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

多出现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条件下。

雨淞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的迎风面上的,透明的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棱”。

由过冷却雨、毛毛雨接触物体表面形成;或是经过长期严寒后,雨滴降落在物体表面冻结而成。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1雾:

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

根据不同成因,雾可分为辐射雾(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平流雾(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蒸汽雾(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闯进冷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上坡雾(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和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

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

2云:

高空水气凝结现象。

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

云有各式各样的外貌特征。

十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降水量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降水的分布存在纬度带状分布的特点。

全球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带:

1)赤道多雨带:

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

2)南北纬15°—30°少雨带: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是全球降水稀少带。

在该带中,由于地理位置、季风环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有些地方降水也很丰富,全球降水量最高记录就出现在本带内。

3)中纬多雨带:

多雨的原因是受天气系统影响,即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多气旋,大陆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带来较多的降水。

本带也有局部地区降水特别丰富,但是中纬度大陆内部因距海洋较远,空气干燥,降水量很少,分布着大面积的温度荒漠。

4)高纬少雨带:

纬度高,全年气温低,蒸发微弱,大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少。

十三气候和天气

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

气候和天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时间尺度上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天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

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里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以将天气过程称为快过程,气候过程称为慢过程。

天气在更大程度上由初始条件决定,而气候则更多地由边界条件决定。

气候的范畴远比天气的概念广泛。

天气通常指对流层的大气物理状况,并不包括高层大气。

而气候学的研究往往涉及整个大气圈。

气候视其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全球气候、区域气候、小气候等。

无论研究范围如何,都是研究大气过程的某种平均状态。

地球气候系指包括大气、海洋(水圈)、冰冻圈(低温层)、岩石圈和生物圈在内的整个气候系统物理状态的统计特征。

包括其平均值、极值、各阶矩和个气候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反映了气候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的双重性。

十四气候系统

特性概括分为热力学特性、运动学特性、含水性、静力学特性。

气候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除物理过程外还有复杂的化学、生物过程等,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有着复杂的反馈机制,并构成了一个耦合的气候统。

一般说来,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1)大气圈:

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气候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

2)海洋: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等形式传输给大气。

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热力和动力学惯性使它具有“低通滤波”的作用,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滑过程”,有利于气候系统中缓慢运动的维持和发展。

3)冰雪圈:

冰原体积和范围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气候长期变化产生反馈,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陆面(岩石圈):

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中是最长的。

土壤作为大气颗粒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圈:

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

它们不仅对气候变化敏感,也影响气候。

十五气候的形成

(一)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及其变化引起的。

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纬度制约,故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

1、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大气的优越条件是由一系列控制气候系统的外参数恰当组合决定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日地距离这两个参数决定了太阳常数的大小,加上地球表面反射率,就决定了地球上具有较为适宜的有效温度。

它是大气上界吸收太阳辐射与行星地球长波辐射处于平衡时具有的温度,故又称辐射平衡温度。

它对形成现阶段的气候具有基本的重要性。

2、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