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3833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docx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

复习专题——写作手法

一、什么是写作手法

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

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二、写作手法的分类。

1、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等。

3、结构手法:

过渡、照应、详略、衔接、悬念、铺垫、伏笔、线索等。

4、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类比、烘托、衬托、对比、扬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讽刺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三、写作手法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

交待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顺叙:

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是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

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

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读者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补叙:

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

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注: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和插叙的区别是补叙大多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2、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作用是详细、科学、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人物形象。

3、抒情:

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作者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注:

抒情按照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作用

感情表达较为强烈,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引发读者共鸣,便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中心。

间接抒情的作用

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耐人寻味。

4、描写:

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注:

描写按照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按照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按照特征分为白描和细描。

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

语言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外貌描写:

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动作描写:

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神态描写:

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

【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服务。

社会环境的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场面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正面描写的作用:

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的作用:

更能突出主体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性格、心理;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使主题深刻、耐人寻味。

白描的作用:

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准确传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烘托气氛,表现力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细描的作用

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感染力强,使人能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议论:

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叙议结合的三种方式及作用

先议后叙:

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点明主题,总领全文。

先叙后议:

揭示事件的意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

夹叙夹议:

对人、物或理的认识更加深入,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

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

感染力。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对比:

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

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反复:

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设问:

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引用:

使语言简洁生动,增加诗意和感染力,突出人物形象,

深化主题,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三)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

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和反衬):

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讽刺: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对比: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5、联想: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7、虚实结合:

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

8、托物言志:

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

10、借景抒情:

使抒情方式更为含蓄,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1、渲染:

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加气氛,加强艺术效果,深化主题。

12、动静结合:

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3、欲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4、以小见大:

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5、类比:

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16、烘托:

它起到强调渲染气氛的效果。

17、卒章显志: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题;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点明主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18、开篇点题:

使文章中心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四)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1、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使文章结构紧凑,气势贯通,总结全文,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2、过渡:

承上启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衔接:

使诗文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

主要作用是保持意义上的连贯、文句的流畅和行文的变化。

4、悬念:

使文章张弛有度,情节曲折,吸引读者。

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5、铺垫:

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6、线索: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体现文章主题思想。

7、伏笔:

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8、详略:

详写不为人熟知的,让读者了解,有利于更生动、更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

略写是令人熟知的,有利于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引起读者兴趣;内容充实,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笔法富于变化,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四、写作手法的中考题型

(一)、指出文中的某些内容属于何种写法并分析其作用(好处)。

1、修辞手法

例:

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

(11年扬州《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答:

比喻(1分)突出老头爱看报的程度(1分),对报纸充满了感情(1分)。

(如答“报纸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可得2分。

意思对即可。

例:

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

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11年武汉市《萧萧池塘暮》)

答:

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

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

之情。

题型:

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好处、表达效果)。

答题策略:

1、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

2、修辞手法+作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表达方式

例:

本文依次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4分)

(11广西《雨韵》)

答:

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

例:

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分)(11年河北《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

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

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一一珍妮芙太太。

她是一个婶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固而显得:

冲孤单。

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

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

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

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

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答: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

第(3)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3分)(11年湖州市《最好的圣诞礼物》)

 (3)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

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

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答:

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贫困、落魄之状,反衬老人内心的善良、慈爱,同时为下文“我”对老人产生讨厌之情以及“我”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老人做铺垫。

(答出“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例:

“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权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11年广州市《童年》)

答:

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动作之快,从跳到院子里到救人结束,时间很短。

也写出“我”始终在关注三兄弟,“心”里已经和他们一起玩耍了,更突出童年“孤独”的“我”多么渴盼有玩伴。

例:

台湾朋友环顾曾志家中陈旧的摆设及用品时,大为惊讶地说:

“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这样过日子’’这句话对于刻画曾妈妈来说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

这样写对表现曾妈妈的品格有什么好处?

(4分)(11年吉林长春《淡定的秋色》)

答:

侧面描写.从旁人角度突出了曾妈妈俭朴的生活作风,显得真实可信,并令人印象深刻。

例:

选文第③、④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4分)(11年盘锦市《选择》)

答:

插叙。

交代了“他”不喜欢拉琴的原因;写出了“他”虽然有好的技术,但并没有把感情融入拉琴;为下文“他”选择放弃拉琴作铺垫;突出文章中心。

题型:

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注:

多数情况下题目需要指出某表达方式的小类,如描写中的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动作描等。

例:

文章恰当地安排材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在写到曾妈妈家居时,详细地写了那块破旧的塑料台布,以此突出了曾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

(11年吉林长春《淡定的秋色》)

答:

检朴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合理利用资源等。

(一点给一分。

3分。

例:

文章略写了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的来临,详写了海啸消退以后等情节。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

简述文章这样安排详

略的目的是?

(5分)(11年山东省青岛市《选择》)

答:

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在鲁米斯义举的感召下死囚们义无反顾地返回监狱,做出了正确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

章的主题。

例:

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分)(11年广东《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答:

①“这有什么,凯瑟琳?

就一条裤子嘛。

”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

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

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

”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

④“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找对一处1分,分析1分)

例:

在描绘文中两个重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

(3分)(11四川眉山《母亲的病友名单》)

答:

示例1:

“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

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例:

认真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并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4分)(11年山东青岛《龙潭》)

答:

“这咋办,咋给乡里交代?

”“不只是咋给乡里交代,是咋给咱龙潭沟的子孙们交代啊?

我们算是办了件造孽的事!

”前文交代乡里给龙泉投资巨大,受惠者多,后文用毁坏龙泉,无法给乡里、子孙们交代与之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表现了龙潭沟人的悔恨、愧疚与自责。

题型

1、从文中找出属于该结构手法的内容并分析作用。

2、指出某内容属何种结构手法并分析作用。

4、表现手法

例:

本文在刻画老狱警鲁米斯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同时,写了监狱长和众狱警。

你认为文章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试作简要分析。

(3分)

(11山东青岛《选择》)

答:

通过对比,衬托出老狱警鲁米斯面对灾难镇定、忠于职守、尊重并善待生命的高尚品质。

例:

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

(2分)(11年山东潍坊《惜春小札》)

答:

意在突出北方春天的短促。

(二)分析文章某句或某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1、首先,辨析该内容运用何种写法。

2、其次,缩小范围,明确答题的具体方向和要点。

3、然后,分析提炼和整合语言。

注:

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将内容和形式的作用严格的区分开,内容是形式的前提,形式使内容更有表现力。

例: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11年河南《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

“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

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

“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妙!

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

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

“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

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

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

“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

你想去哪儿看景?

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

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

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

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

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

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

”我问。

“不是。

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

”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

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

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

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

“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引起下文。

③营造朦胧的诗情。

④用漓江的阴柔

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

例:

选文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2分)

(11年营口市《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答:

内容:

点明主旨,深化中心;(1分)

结构:

总结全文,照应文题。

(1分)

例:

第8段中的画线句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新乡2010-2011九年级期末测试《剽悍的18岁》)

答:

不好,运用补叙的手法,(1分)交代他的年龄,突出18岁是他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1分),这一年他由一个孩子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突出了他的坚强。

(1分)

例:

说说本文属于哪一种叙议结合的形式?

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3分)(11年山东青岛《选择》)

答:

本文属于先叙后议的形式叙述了鲁米斯在海啸来临过程中的义举及海啸后死囚的真诚回报,揭示了相互信任的可贵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例:

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10宁夏《煤油灯》)

答:

(1)将制作过程写的丝毫不差,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

(2)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例:

如果把本文的结尾改换成下面一句话,好不好?

为什么?

(5分)(10安徽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答:

不好(1分)。

因为原句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1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获得一把利刃的愿望,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怒之情(2分)。

而改换后的句子则大大削弱了这种表达效果(1分)。

例:

“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

(2分)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

垫、欲扬先抑),(1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

(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注:

前后两问紧密相连

例:

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11山西《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

答:

不好,因为原文设置了悬念(或埋下了伏笔),行文有波澜,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意思接近即可)

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2分)

2010达州市《那树》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