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的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086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老子的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读老子的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读老子的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读老子的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读老子的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老子的笔记.docx

《读老子的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老子的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老子的笔记.docx

读老子的笔记

 

摘自《老子解读》兰喜并中华书局出版

序言

史书对老子记载不详,作者存疑!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又曰: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用道表示无所不备的“混成”,德指具体事务得以然者。

道是大全,是无限,而任何具体存在的事务都是有限的,相对道来说都是一偏。

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永远不可能实现生存状态的“无限”,只能通过“无为”而“无不为”来达到无“限”。

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事,迫而不动,感而不应,而是迫而后动,感而后应,“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无不为不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是谨慎敬畏,为所宜为。

历史上比较通行的版本是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三国时王弼的《老子注》河上公本以清静无为、修身养神的观点解释《老子》,在平民中流传甚广,尤为道教所重视;王弼本注重于辨析名理,阐发“有”“无”,主要流传于文人学者和士大夫阶层。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两种帛书本《老子》,《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其中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

乙本避刘邦讳,不避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讳。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老子》是现在所见最早的版本,虽然只有两千多字但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作用弥足珍贵。

历代注老者,或“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各取所需,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释:

1.道犹路也,可道,可践行也。

道是由路引申的形而上的东西。

恒,读geng4,周遍、全遍之意。

2.夫名者,所以相别尔。

有名无名是有分别无分别的意思。

始:

女之初也。

母:

像怀子形,一曰像乳子也。

3.眇:

微之极也;又有广大辽远莫知边际之意。

徼:

通邀,求取之意。

《中庸》:

小人行险以徼幸。

观:

显示的意思。

《国语》:

先王耀德不观兵。

4.出:

发生,显现。

谓:

意义,意思。

5.玄:

黑有赤色者为玄。

视之则模糊不清,幽远难以分辨。

根据玄的字形又有缠绕不清之意。

解读:

1.道,金文从行,从首。

象是人在十字路口之状。

当一个人处在“四通八达之衢”时他可以应对所有的方向。

《庄子》:

道则无遗也/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环中只是一个点,却可以以应无穷。

在对应的意义上点是无遗的全。

2.《淮南子说林训》:

扬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尔雅》:

九达之谓逵。

逵路指四通八达的路。

可以南可以北意味着价值上的多元性,选择了任何一个方向就会背离其他的方向,故扬子面临选择,显出焦虑。

3.王弼:

“名号则失其大旨,称谓则未尽其极。

/《老子》之文,欲变而诘者,则失其旨矣;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老子》一书中虽反复说道,却未“名”道,只是在不同的侧面描述。

《庄子》:

道昭而不道。

4.欲:

是有欠缺而有所取。

求取则有所选择。

无欲便得其环中之一点。

但“点”只是静态地应无穷。

有欲但不执于一欲,以观其徼。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

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释:

1.盈:

假为呈或逞,呈现。

2.古字音从言,似乎侧重于声音的发出;声从耳,似乎侧重于声音的接受。

和:

相应,应和。

3.随:

顺应。

作:

兴起。

始:

谋划。

为:

成长。

居:

守持。

解读:

1.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对立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方的消失都会导致统一体的解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

2.善恶、美丑,不是现象的属性,而是人从自己的一偏对对象所作的设定,但人们往往把其看做是本然的,企图执于一偏而求得所谓的尽善尽美。

3.《说文》:

圣,通也。

《史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释:

1.虚:

在此为去除!

心:

谋虑。

《尔雅》:

“谋,心也。

2.弱:

削弱。

志:

欲念。

《鬼谷子》:

“志者,欲之使也。

3.敢:

干犯、侵犯等。

《广雅》:

“敢,犯也。

注解:

1.《文子自然》讲:

“天下之物,无贵无贱。

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

故不尚贤者,言不放鱼于木,不沈鸟于渊。

”《荀子》: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

”在老子看来正是对某种价值的推崇和标榜才导致社会中的争盗乱。

贵货往往导致人们只注重事物的占有价值,而忽略了事物的使用价值。

强化了人的占有欲。

2.老子并不反对人内在的需求,而是反对人的占有欲念。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注释:

1.冲:

《玉篇水部》:

“冲,冲虚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凡用冲虚者,皆盅之假借。

盅:

器虚也。

2.渊:

回旋之水,也有深邃之意。

宗:

归往,向往。

3.挫(zuo4):

挫,搦也,搦,按也,按,抑也。

锐:

进无止。

4.解:

消除。

纷:

似丝带。

古人常以丝带标志不同的身份和等级。

《礼记》:

“天子配白玉而玄组绶,公侯配山玄玉而朱组绶,……”故纷又指事物间的区别。

5.和:

融合。

同:

混同。

尘:

本指行路时扬起的土,引申为踪迹的意思。

陈鼓应认为此四句为56章错简复出,但马王堆帛书已是如此。

6.湛(chen2):

《说文》:

“湛,没也。

”隐没,消失之意。

注解:

1.老子把“帝”也置于道的漩涡中,只有道才有物的优先性,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即道法自然。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1.刍狗:

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应时之作,用过即扔。

2.屈:

(jue2)竭尽,穷尽。

愈:

不断地。

注解:

1.不“仁”即不刻意于仁,也不刻意于不仁。

是应,超越了仁。

2.圣人是忘情,“忘”,从亡,从心。

无心于情,随机而应和。

2.虚则活,过实则死,则滞,活则应化无穷。

4.多闻往往使人无所适从,逵路而哭。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守于未发则应无穷。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1.谷:

虚空。

化尽数穷谓之死,不死指变化无穷。

2.用:

运行。

《方言》:

“用,行也。

”勤:

劳倦。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注解:

作为领导者或主宰者要以万物为一体,以万物的生命为生命,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1.地:

恰当的地位。

2.信:

随意、没有任何目的。

正:

纯正清平,也兼指“政”。

治:

平顺,和顺。

3.事:

作,为。

能:

广博,随机应变。

《释言》:

“能,该也,无物不兼该也。

”范应元:

“事善能者,无所不通”

注解:

1.居善地,水总按自己的本性存在,并不因为众人恶下而改变自己的本性。

上善之人亦然。

《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

2.心善渊,常人易受环境的影响,心境总是躁动不安,而上善之人心境虚静深沉,不为所动。

3.上善之人其性如水,无为清静,不杂私欲,公正无偏,所以其治理政通人和,平顺安宁。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也。

注释:

1.已:

止。

湍:

积聚。

群:

众多。

自遗(wei4):

自取。

咎:

灾祸。

注解:

1.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事物不可能静止在极点上。

与其追求盈满而走向反面,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对盈满的执求。

“不欲盈”并不是总不盈,而是不执著于盈。

“不若其已”就是放弃追求盈满。

2.《周易干卦》从“初九”之“潜龙勿用”,到“九五”之“飞龙在天”渐至佳境,再继续到“上九”成为“亢龙”。

若进而不止则会导致“凶”,所以说“亢龙有悔”。

要防止过失,就要避免至“极”,要消“极”而不是积“极”。

亢龙是“极”,有悔是消“极”。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修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

是为玄德。

注释:

1.载:

初始。

《广雅》:

“载,始也。

”营魄:

魂魄,魂为阳为气,魄为阴为形。

2.抟:

结聚。

3.天门:

自然之门。

启阖:

开启闭合,指“道”的变化。

雌:

指守静以应。

注解:

1.人总是不满足于被限定,因而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形而上的冲动。

这种冲动体现了人实存之德的有限与向往无限之间的矛盾。

2.具有玄德的人,其行为虽然还是具体的行为,但是已不受固定目标的局限。

虽然不能同时走向所有的方向,但是可以走向任何的方向,方向和目标对他失去了意义。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1.毂:

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

当(dang4):

合适。

埏埴(shan1zhi2):

和泥制作陶器。

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缨,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缨?

宠为下也,得之若缨,失之若缨,是谓宠辱若缨。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注释:

1.贵大患若身:

.贵身若大患也。

2.缨,冠系也,引申为套在牛马颈上的革带。

宠辱就像套在人脖子上的束缚人的绳索。

3.寄:

依托之意。

去:

藏身的意思。

注解:

1.人之祸福实则从利己与否的角度出发对事物的评价,祸患的形成在于过分强调自身。

如能把狭小的自身融于融于大化之中,把发生的一切都视为自然的,那也就不会有祸患之虞了。

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1.捪(min2):

抚摸。

夷:

不可捉摸。

2.故:

本然之词也。

3.攸:

与下文忽相对,似当为“倏”。

攸、倏、忽都有疾速、迅疾之意。

《庄子应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