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028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docx

徽安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大学毕设论文

前言

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

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

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与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

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

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与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近5年为主,并展望到今后10年左右。

1.淮河流域概况

1.1流域自然概况

1.1.1全流域自然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流域内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尤其是源头至洪河口段(上游)落差较大。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分布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平方公里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平方公里,其它支流都在3000~16000平方公里之间。

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流域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大都属苏、鲁两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多发源于沂蒙山区。

沂沭泗水系流域内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该水系有直接入海的河流15条,流域面积1.61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

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米,无霜期200~240天。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7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910毫米,沂沭泗河水系83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0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238毫米,沂沭泗河水系143毫米。

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

1.1.2淮河流域安徽段自然概况

安徽省位居淮河流域中游,干流河道比降平缓,两岸湖泊洼地众多,省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近1/2。

淮河干流自河南省出境在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入境,流经淮南、蚌埠两市由明光市小柳巷出境进入江苏省,境内全长430公里,坡降仅为万分之零点四。

淮河干流安徽段两岸支流众多,淮河以北为大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支流坡缓流长;淮河以南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支流坡陡流短。

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0~14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一年中6~9月雨量占全年60%以上,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3~5倍。

由于6~9月降雨量大,加之我省地处中游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河水流速较慢,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建国以来,发生较大的旱涝灾害41次(旱灾14次,水灾27次),其中特大灾害16次,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

2007年,我省淮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约23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淮河干流安徽段主要支流有21条:

流域北岸主要支流有颍河、涡河、沱河、洪河、浍河、西淝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新汴河、奎河、新濉河、茨淮新河等13条;南岸主要支流有史河、谷河、淠河、沣河、东淝河、池河、白塔河等8条。

一级支流21条:

主要有颍河、涡河、史河、沱河、浍河、淠河、池河等;二级支流16条:

主要有谷河、泉河、惠济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

入境支流9条,出境支流3条:

其中颍河、涡河、沱河、浍河、洪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等8条经由河南省入境,由江苏省进入我省境内的是奎河,我省出境入江苏的主要支流有2条,分别是新汴河、新濉河;入河南省的支流有1条,是史河。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全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7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2007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左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

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流域内现有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

近几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

1.2.2淮河流域安徽段社会经济概况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

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淮河以北3.74万平方公里,淮河以南2.95万平方公里)。

2007年全省流域内人口41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9%;GDP3214.3亿元,占全省的43.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1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1%,淮北地区人均不足400立方米,极度缺水;耕地面积300.5万公顷,占全省约72%,是安徽省主要的农副产品产区;流域内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

另外,区内交通发达,京沪、陇海、京九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水运网络通达,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要冲。

安徽省淮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流域内农业生产条件不够理想,工业发展较粗放,集聚度不高;沿淮贫困县数量多,行蓄洪区和沿淮湖洼地区尤其贫困。

 

2.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

2.1水环境污染现状

2.1.12007年水质状况

2007年,淮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但涡河、颍河、奎河、惠济河、黑茨河、泉河等入境支流长期重度污染,入境断面年均水质劣Ⅴ类的占66.7%。

国家考核安徽省省界4个出境断面(淮干小柳巷、史河红石嘴、新汴河泗县公路桥、新濉河泗县八里桥)在扣除上游来水污染情况下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流域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达88.24%,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要求的60%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

200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共监测78个断面,按主要污染指标COD单因子评价,达标率为80.8%,较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

干流11个断面全部达三类水质标准。

支流67个,达标率为79.3%,较上年上升8.6个百分点。

2.1.22000~2007年水质变化趋势

(1)干流

2000年以来,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均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图2-1),2002年到2004年干流水质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004年以后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呈好转趋势。

2007年与“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综合污染指数均有所下降。

干流高锰酸盐指数2000年以来均达到Ⅲ类标准。

2007年与“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十一五”以来(2006、2007两年)

毫克/升

其年均浓度值较“十五”期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图2-12000~2007淮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支流

2000年以来,淮河支流总体水质均为重度污染。

由图2-2可以看出,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基本在50%以上。

2001~2003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断面比例高达60%左右,之后劣Ⅴ类断面比例呈下降趋势。

2007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0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略有下降。

图2-22000~2007淮河支流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水质的比例

(3)入境支流

我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水质状况受上游入境水质影响较大。

2000年以来,基本上每年有三分之二或以上的入境支流水质为劣Ⅴ类。

详见表2-1。

表2-12000~2007年主要入境支流水质状况

河流名称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奎河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颍河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涡河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泉河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惠济河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黑茨河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洪河分洪道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东沙河

沱河

奎河、颍河、涡河、泉河、惠济河、黑茨河6条入境支流2000年以来水质基本为劣Ⅴ类,详见图2-3、2-4。

其中,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除奎河外,其余各条支流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氨氮2000~2004年奎河等4条支流呈上升趋势,2004年以后,除奎河、泉河外,几条支流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