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0594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docx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

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

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

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

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主色:

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

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

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五色主病:

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

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

主热证。

黄色:

主虚证、湿证。

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

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

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

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

舌色及主病)P189淡红舌:

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

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

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

主血行瘀滞望舌形(名词解释)老舌:

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

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

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

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P190)

(二)望舌苔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

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

)P191白苔:

主寒证、表证黄苔:

主热证、里证灰黑苔:

主寒极、热极

2、望苔质薄厚苔:

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金实不鸣:

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

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

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请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髙有力的为请语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呼吸(喘与哮的异同)P200咳嗽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一、嗅病气尿臊气(氨气味):

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

消渴病病人第三节问诊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每种热型的主病f填空、选择)

1、但热不寒恶寒:

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畏寒:

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

2、但热不寒P205(名词解释)壮热:

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C,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

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

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湿温潮热:

指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灼手阴虚潮热:

以午后或入夜低热,或五心烦热为特征

3、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

4、寒热往来问出汗(病机一选择题)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

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三、问疼痛根据头痛部位辨病在何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疼痛性质胀痛:

痛有胀感,多有气滞引起,常有时发时止、气滞得缓的特点刺痛:

疼痛如针刺状,特点是痛处固定而拒按,为淤血作痛的表现冷痛:

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缓为冷痛,常见于阴气偏盛的寒证灼痛:

由火邪窜络,或阴虚热盛所引起的热证疼痛,多为灼痛,其特点是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

四、问饮食口味(选择、填空)P209渴不多饮时,若喜冷饮者,属湿热内蕴;若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

五、问大小便(选择、填空)P210-211里急后重:

腹痛窘

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部位寸口分部侯脏腑(选择、填空题)右手:

寸部侯肺,关部侯脾胃,尺部侯命门(肾);左手:

寸部侯心,关部侯肝,尺部侯肾;

(二)切脉方法举:

以轻指力触及皮肤为举,又叫浮取;

按:

重指力按在肌肉与筋骨之间的为按,又叫沉取;寻:

介于轻重之间的指力,或举或按,或前后左右挪动切脉,以寻找脉象的最佳部位和状态叫寻。

(三)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脉位:

不沉不浮,中取即得;脉数:

不快不慢,一息四至(60-90次/分钟);脉势:

从容和缓,应指有力;脉形:

不大不小,不滑不涩;脉律:

均匀无歇止

2、平脉的特点:

(1)脉有胃气,指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2)脉有神,即脉象柔和有力,形体指下分明;(3)脉有根,即指沉取尺部,脉应指有力。

(四)常见病脉(填空:

脉象特征、主病)

1、浮脉(表浅)-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

【主病】

表证、虚证

2、沉脉(深沉)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

里证

3、迟脉(慢)

【脉象】

脉率迟慢,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60次/分钟)

【主病】

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4、数脉(快)

【脉象】

脉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

【主病】

热证

5、虚脉(空虚无力)

【脉象】

三部脉举之有余,按之空虚。

【主病】

虚证

6、实脉(充实有力)

【脉象】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主病】

实证

7、滑脉(流畅)

【脉象】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病】

痰饮、食滞、实热

8、涩脉(不流畅)

【脉象】

脉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

伤精、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阻

9、弦脉

【脉象】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而硬。

【主病】

肝胆、诸痛、痰饮

10、紧脉

【脉象】

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坚搏抗指。

【主病】

寒、痛、宿食

11、洪脉

【脉象】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

宽大势盛有力

【主病】

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12、细脉

【脉象】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点】

细小清晰,律整

【主病】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

13、结脉

【脉象】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

结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症痕积聚;结而无力主气血亏虚

14、代脉

【脉象】

时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

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恐

15、促脉

【脉象】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

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气血壅滞,痰食停积等实证;促而无力多为脏腑虚衰,多见于虚脱之证第一节八纲辩证(重点:

临床表现,必见、兼见症状一选择题)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的纲领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辩证表证里证的鉴别:

主要审察其寒热、舌象和脉象变化。

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的属里证。

表证的舌象少变化,里证的舌像多有变化。

表证脉浮,里证脉不浮

二、寒热辩证寒证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的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

若病人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胱白、四肢逆冷、大便稀澹、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火紧,则属寒证。

若病人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

三、虚实辩证虚证:

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实证:

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实证的鉴别:

虚证与实证,由于虚损之部位和邪气的性质各异,故症状极为复杂。

同样的症状,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如腹痛、腹胀、便祕、恶寒等在虚证和实证中均可出现。

因此必须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病史,按胸腹、脉象等诊察手段进行全面分析。

若病人形体虚弱、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息微、痛处喜按、舌淡嫩无苔或少苔、脉象虚弱无力者属虚证。

若病人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象有力者属实证。

虚热症

【辨证要点】

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依据虚寒证

【辨证要点】

以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便澹尿清的虚寒之象和机能衰退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症共见为辨证依据第二节气血阴阳津液病辩证

一、气病辨证(临床表现)气虚证

【辨证要点】

以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为其辨证依据气陷证

【辨证要点】

以内脏下垂、久泻久痢与气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气滞证

【辨证要点】

以胀闷疼痛、脉弦为辨证依据气逆证

【辨证要点】

以肺、胃、肝等脏腑气机上逆为辨证依据

二、血病辨证血虚症

【辨证要点】

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虚而细为辨证依据血瘀证

【辨证要点】

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紫色有块、皮肤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

三、阴阳失调病辩证阳虚证

【辨证要点】

以面色胱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澹泻的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阴虚证

【辨证要点】

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额红盗汗尿少色黄、舌红降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为辨证依据第三节脏腑病辩证心与小肠病辩证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仲、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神志错乱、口舌生疮等心气虚证

【辨证要点】

以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阳虚证

【辨证要点】

以心气虚证和寒象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阳暴脱证

【辨证要点】

以心阳虚和亡阳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血虚证

【辨证要点】

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阴虚证

【辨证要点】

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火亢盛证

【辨证要点】

以心的常见症状与实热证的一般表现共见为辨证依据心脉痹阻证:

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临床表现】

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见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或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或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或见心胸胀痛,因情志波动而加重,喜太息,舌淡红或暗红,脉弦。

【辨证要点】

1、本证以心脏脉络痹阻不通为主要病机。

2、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的心病定位症状为辨证依据。

3、有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等血瘀证的一般症状。

4、本证有不同类型,如因痰浊阻痹心脉所致者,可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若因阴寒凝滞心脉所致,可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若因气滞心脉痹阻者,可见心胸胀痛、喜太息,并因情志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或暗红、脉弦等。

痰蒙心神证

【辨证要点】

以痰火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为辨证依据痰火扰神证

【辨证要点】

以痰火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为辨证依据肺与大肠病辩证肺气虚症

【辨证要点】

以咳嗽无力、吐痰清稀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肺阴虚证

【辨证要点】

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