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391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docx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益剂(代表方:

四君子汤)

 

关键词:

  凡是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的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属于中医八法中的“补法”。

  四君子汤:

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

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四物汤:

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

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参附汤:

人参附子(炮)各15克。

功用:

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

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生脉散:

人参6g、麦冬9g、五味子6g。

功用:

补气敛汗,养阴生津。

主治:

热病气阴两伤。

症见汗多体倦,气短,口渴。

久咳肺虚,见于咳嗽少痰,心悸,脉细无力,或气虚欲脱者。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

功用:

滋补肾阴。

主治:

肾阴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潮热,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肾气丸:

干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肉桂3g、炮附子3g。

功用:

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尿多或遗尿、阳痿、浮肿、痰饮咳喘等。

 

 

 

补益剂的分类:

补气剂:

适用于脾肺气虚病证,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血剂:

适用于血虚病证,代表方四物汤。

气血双补剂:

适用于气血双亏的病证,代表方八珍汤。

补阴剂:

适用于阴虚病证,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补阳剂:

适用于阳虚病证,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补益剂的常用方剂:

四君子汤:

组成:

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

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什么都不想吃,面色微白

方解:

方中党参补脾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术苓合用以助运化;炙甘草补中为使药,诸药合用,有补气健脾之功。

缓解气加陈皮

 

四物汤:

组成:

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用:

补血调经。

主治:

血虚兼血滞。

症见月经补调,经行腹痛,量少不畅或崩漏,以及血虚证而见头昏,心悸,舌质淡,脉细小等证。

方解:

方中熟地滋肾补血为君药;臣以当归补血活血;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均为佐使,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经作用。

 

参附汤:

组成:

人参附子(炮)各15克。

功用:

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

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主治:

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解:

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

二药相配,共奏回阳周脱之功。

 

生脉散:

组成:

人参6g、麦冬9g、五味子6g。

功用:

补气敛汗,养阴生津。

主治:

热病气阴两伤。

症见汗多体倦,气短,口渴。

久咳肺虚,见于咳嗽少痰,心悸,脉细无力,或气虚欲脱者。

方解:

方中人参补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肺止咳,敛汗,补益心气,三药共收补气敛汗,养阴生津之功。

 

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

功用:

滋补肾阴。

主治:

肾阴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潮热,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方解:

方中熟地滋补肾阴,山药补脾肾,山萸肉补肝肾,三者同用,肝脾肾三阴并补;配泽泻、茯苓健脾利湿,丹皮清肝泻火,使补而不滞。

诸药相配,使肾阴得补,症状可愈。

 

肾气丸:

组成:

干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肉桂3g、炮附子3g。

功用:

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尿多或遗尿、阳痿、浮肿、痰饮咳喘等。

方解:

温补肾阳常以滋补肾精味基础,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使阳得阴助而更好地发挥补肾温阳的作用,诸药合用,使阴阳协调,肾气充足,则诸症可愈。

四君子汤的衍生方

2009-09-3015:

10

                                              四君子汤的衍生方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四君子汤的来源与组成

四君子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脾胃虚弱证候的治疗。

“君子”,古时泛称才德出众之人。

张璐《伤寒绪论》云:

“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日:

“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汪昂《医方集解》日:

“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日君子也。

”本方为治疗脾胃虚弱的基础方。

方中四味药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热不燥,补而不峻,益而无害,取迸语“君子致中和”之义,故名“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一首益气健脾的方剂,其药物组成:

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甘草6g。

水煎服。

第二节四君子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一)人参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

味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血,固脱生津,安神。

【主治】用于脱证。

①气虚欲脱证:

单用本品即效(独参汤),益气固脱。

②气虚亡阳证:

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肢冷,脉浮而空等亡阳之象,配以附子(如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若亡阳虚脱,危在顷刻,多配伍制附子、灸甘草、炮姜(如四味回阳饮),益气回阳救脱。

③气虚亡阴证:

热伤元气,气阴虚脱,症见神昏,汗出身热,面红唇干,脉虚数,常配麦冬、五味子(如生脉散)。

④血虚气脱证:

常配熟地(如两仪膏),益气养血固脱。

若纵欲,气血亏虚,走阳精脱者,多配附子、五味子、熟地(如救脱汤),以益气补血,回阳固脱。

若产后气血两虚,阳气欲脱者,多配伍当归、熟地、枸杞(如救脱活母汤),补气血,益肝肾,救虚脱。

用于脾虚证。

①脾气虚证:

症见食少,腹胀、便溏、肢倦懒言等,常与白术(如参术膏)配伍,益气健脾;配伍白术、茯苓、甘草(如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脾虚呕恶较重者,配半夏(如半夏汤)、配吴茱萸(如吴茱萸汤),以健脾和胃止呕。

小儿脾虚泄泻,配白术、藿香、葛根(如七味白术散),以健脾止泻。

小儿脾虚易感冒,常配黄芪、扁豆(如六神散),以健脾止泻,实卫固表。

小儿脾虚夜寐不安,常配白术、天麻(如醒脾散),来健脾平肝。

脾虚食积,多配麦芽、山楂(如资生健脾丸),健脾消食。

脾虚夹湿,常配白术、茯苓、扁豆、砂仁(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除湿。

脾虚痰阻,多配半夏、茯苓(半夏茯苓汤),益气和胃除痰。

脾虚气滞,配陈皮(如异功散),健脾益气。

②中气下陷证:

久泻脱肛,脏器下垂。

常配黄芪、白术、升麻(如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举陷。

脾虚气陷,视力减退,配黄芪、升麻、白术(如《审视瑶函》调中补益气汤),益气升阳,燥湿明目。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多配黄芪、炙甘草、升麻、柴胡(如《脾胃论》调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升举清阳。

气虚下陷,清窍失养,目生翳障,多配伍黄芪、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如益气聪耳汤),益气升阳,聪耳明目。

③脾不统血证:

见便血、尿血、衄血等,常配伍黄芪、白术、当归(如归脾汤),益气摄血。

妇女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多配伍白术、黄芪、熟地(如固本止崩汤),益气止血。

④脾阳虚证:

腹痛,肢冷,浮肿,多配伍白术、干姜、炙甘草(如理中丸),以健脾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脘腹剧痛,上冲皮起,如见头足,配伍蜀椒、干姜、饴糖(如大建中汤),健脾温中,散寒止痛。

妊娠胃中虚寒,呕恶不止,配伍干姜、半夏(如干姜人参半夏汤),健脾温中止呕。

妇女血海虚寒,配伍当归、桂心等药(如温经汤),温经散寒。

中焦虚寒,滑脱失禁,配伍肉豆蔻、罂粟壳等药(如养脏汤),以温中固涩。

⑤脾阴虚证:

纳呆,食后腹胀,便难或不调,口干,手足烦热等,配伍山药、莲子等药(如理脾阴正方),以健脾养阴。

用于肺虚证。

①肺气虚证:

咳喘短气不能卧,痰清声低等,配伍五味子、苏子、桑白皮等药(如补肺汤),补肺止咳平喘。

肺虚气弱,肺不敛气,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配伍五味子、罂粟壳等药(如九仙散),敛肺止咳。

肺气虚弱,邪滞鼻窍,而见鼻痒,喷嚏,涕多等症,配伍荆芥、细辛、诃子、桔梗等药(如温肺止流丹),以温补肺气,疏风散寒。

②气阴两虚证:

呛咳少痰,喘促自汗,口干舌燥等证,配伍五味子、麦冬等药(如五昧子汤),益气生津,敛肺止咳。

温燥伤肺,气阴两虚,则见于咳无痰,气逆而喘者,配伍麦冬、桑叶等药(如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

③肺肾两虚证;胸闷喘急,不能严卧,配伍胡桃、生姜、大枣(如人参胡桃汤),以补肺肾,定喘逆。

久咳伤肺,。

肾不纳气,痰热内蕴,症见咳喘不已,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等,配伍蛤蚧、桑白皮等药(如人参蛤蚧散),益气补肾,清肺化痰。

肺肾阴虚,咯血咳嗽者,配伍二地二冬(如人参固本丸),益气滋阴。

用于不寐健忘证。

心气不足,症见惊悸恍惚、夜卧不安、健忘等症,配伍茯苓、远志、石菖蒲(如定志丸),以益气补心,安神定志。

心肾不足,阴血亏少,症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健忘等,配伍生地、麦冬、枣仁等药(如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心脾不足,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纳呆便溏等,配伍白术、黄芪、枣仁、茯神等(如归脾汤),补养心脾。

心胆气虚,症见失眠多梦,易惊,胆怯心悸等,配伍龙齿、茯神、石菖蒲(如安神定志丸),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迷惑善忘,与石菖蒲、远志、茯神、茯苓,同用为散服(如令人不忘方),以益智止忘。

用于津亏证。

气分热盛,气津两伤,症见身大热,大烦渴,大汗,脉洪大而无力者,与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配伍(如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若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气已伤,咽干口渴,少气欲呕等症,与竹叶、石膏、半夏、麦冬配伍(如竹叶石膏汤)。

夏日汗出过多,耗气伤阴,症见体倦气短,咽干口渴,配伍麦冬、五味子(如生脉饮),以生津止渴。

用于消渴证。

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小便频数,脉洪无力之消渴证,配伍麦冬、天冬、花粉、黄芩、知母、甘草、荷叶(如二冬汤),益气生津,清热解渴。

消渴引饮无度,配瓜蒌根等份为末,炼蜜为丸(如玉壶丸)。

用于血虚证。

气血双亏证,常与当归同用(如参归汤)。

心血虚,惊悸怔忡,或盗汗不寐,配伍茯神、五味子、酸枣仁等药(如养心汤),养血安神。

气血不足,症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纳呆体倦,配伍白术、当归、熟地等药(如八珍汤),补益气血。

气虚血弱,心失所养,症见心动悸、脉结代,配伍炙甘草、地黄、桂枝等药(如炙甘草汤)。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体虚发热等,配伍当归、远志、酸枣仁、白术等药(如归脾汤)。

产后气血不足,乳汁不通,配伍黄芪、当归、白术、木通等药(如通乳丹)。

气血不足,牙宣口疮,配伍白术、黄芪、熟地等药(如参苓内托散)。

久病,气血亏虚,耳鸣,耳聋,配伍白术、黄芪、肉桂、当归等药(如发阳通阴汤)。

用于阳痿证。

肾虚阳痿,常配鹿茸、熟地等药(如人参鹿茸力),益肾助阳。

肾元阴元阳亏虚,阳痿早泄,配伍鹿角、龟甲、枸杞子熬膏服(如龟鹿二仙膏)。

精血亏虚,元阳衰弱,而见阳痿遗精,失眠多梦等,配伍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远志、柏子仁等药f如延龄固本丹),培元补肾,养心宁神。

用于虚损证。

小儿禀赋不足,肾元亏虚者,配伍熟地、山药、杜仲、当归等药(如大补元煎),培补下元。

小儿脾胃素弱,食少而瘦者,配伍白术、茯苓、使君子、建曲等药(如万氏肥儿丸),健脾益胃,消食和中。

体质虚弱,未老先衰者,配伍鹿鞭、狗鞭、淫羊藿等药(如至宝三鞭丸)。

中老年精力渐衰,气血亏耗,脏腑虚弱者,配制首乌、巴戟天、当归等药(如长生不老丹)。

年迈体衰,脏腑虚损,脾胃薄弱者,配伍山药、茯苓、芡实、莲子肉等(八仙糕),健脾益胃,益气和中。

用于邪实正虚证。

气虚外感风寒,配伍前胡、桔梗等药(如人参败毒散、参苏饮),益气解表。

内热里结,气血虚弱,配伍大黄、芒硝、当归等药(如黄龙汤)。

若疮疡溃后,正虚不敛,配伍黄芪、当归等药(如保元大成汤),温补气血,敛疮生肌。

痘疮表虚,斑烂不能收靥,配伍黄芪、当归、金银花、连翘等药(如人参固肌汤)。

疟疾日长,结成痞块,配伍鳖甲、桃仁等药(如鳖甲煎丸)。

痰热咳喘痰多者,配伍半夏、青黛、天冬等药(如人参清镇汤)。

水肿喘盛,配葶苈子研末为丸,桑白皮煎汤下服(如人参葶苈丸)。

小儿呕吐不止,心神烦闷,恶闻食臭者,配白术、茯苓、炙甘草、藿香为粗末(如人参散),每服3g,水煎服。

因惊抽掣,配伍竹叶、麦冬、半夏等药(如参竹汤)。

历代医家论述人参主要功用及机制:

(1)张元素:

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珍珠囊》)张元素:

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秘要》:

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医学启源》)

(2)陈嘉谟:

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

虽阴虚火动,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不可补尔。

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芪,此亦指暴病气实者而言,若久病气虚而痛,何尝拘于此耶?

东垣治中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谓里虚则痛,补不足也。

是以医家临病用药,贵在察证虚实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

(《本草蒙筌》)

(3)李时珍:

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本草纲目》)

(4)李杲:

人参,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

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主,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

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

……《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

……人参得黄芪、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5)王好古:

人参,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也,若便言补肺,而不论阴阳寒热,何气不足,则误矣。

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

肺为清肃之脏,贵凉而不贵热,其象可知,若伤热则宜沙参。

人参补五脏之阳也,沙参苦微寒,补五脏之阴也,安得不异。

(《汤液本草》)

(6)王纶:

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

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

若误服参、芪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

(《本草集要》)

(7)汪机:

丹溪言:

虚火可补,须用参、芪。

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汤加人参、黄柏、知母。

又云,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

又云,肺虚极者,独参膏主之。

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

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其独参汤、保真汤,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

(《本草会编》)

(8)薛己:

人参但人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补遗》所谓人手太阴而能补阴火者,正此意也。

人参一品,古方解散之药及行表药中多用此者,亦取其通经而走表也。

(《薛氏医案》)

(9)《月池人参传》:

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

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

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柏佐人参。

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大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

白飞霞云:

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

若气虚有火者,台天门冬膏对服之。

”李东垣亦言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而雷学支反谓发心痃久(据张骥辑本《雷公炮炙论》‘久’作‘之’)患,非矣,痃乃脐旁积气,非心病也。

人参能养正破坚积,岂有发痃之理。

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汤可知矣。

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肺寒宜用,肺热不宜用,节斋王纶因而和之,谓参、芪能补肺火,阴虚火动失血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说皆偏矣。

夫人参能补元阳,生阴血而泻阴火,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

仲景张氏言亡血血虚者,并加人参。

又言肺寒省去人参加干姜,无令气壅。

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参、芪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

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谓人参补火,谬哉。

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

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

洁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喘短促者,必用也。

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

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

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

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

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

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

...

四君子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本方组成药物四味,皆平和之品,不热不燥,平补不峻,以益气健脾和胃,故名四君子汤。

【组成与方解】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臣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佐

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

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饮食减少,大便溏溏。

舌淡,苔薄白,脉虚弱均为中焦气虚之象。

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以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为臣药。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药;苓、术合用则健脾祛湿之功更著。

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用为佐使。

综观全方,参、术、草三味均为甘温壅滞之品,有阻碍中焦气机之弊,配茯苓之渗湿利窍,具补中有泻,补而不滞之效。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药性平和,不温不燥,为平补之剂,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的方剂均由此方衍化而来。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证均可应用。

以面色■白,食少便溏,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慎用。

  3.随证加减 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枣仁以宁心安神;兼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气虚甚者,可再加黄芪以增强补气之力。

4.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症,慢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麻痹,冠心病,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小儿厌食症,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属于脾胃气虚者。

【类似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6g。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另加生姜5片、大枣2枚,每日1剂,1日2次。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亦治小儿消化不良。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3g半夏4.5g。

水煎服,另加生姜3片、大枣2枚,每日1剂,1日2次。

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即六君子汤加砂仁2.5g木香2g。

水煎服,另加生姜6g,每日1剂,1日2次。

功用:

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4.保元汤(《博爱心鉴》) 黄芪9g人参3g炙甘草3g肉桂1.5g。

水煎,另加生姜1片,不拘时服。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

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作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上述前三方均为四君子汤之加味方。

其中异功散为原方加陈皮,侧重于益气健脾,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之证;六君子汤为原方加半夏、陈皮,重在益气和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逆或痰湿之证;香砂六君子汤原方加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温中,适用于脾胃气虚,寒湿气滞之证。

保元汤以补气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之证。

人参五味子汤

  人参五味子汤药方

  [来源]《幼幼集成》卷三。

  [组成]人参3克漂白术4.5克白云苓3克北五味1.5克杭麦冬3克炙甘草2.4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者。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2009-06-2810:

34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

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

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

1气虚: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1补气虚食品:

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1.2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玉珍鸡:

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

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血虚: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

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1补血虚食品:

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2.2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当归乌骨鸡:

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