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99587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docx

路作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赏析人物作文

【篇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总结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

(你们)平时常说:

?

没有人了解我呀!

?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

“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

“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

“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

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

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

泛指侵略的军队今: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

鼓瑟希,铿尔:

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

“不知吾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在家2、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

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

比及,到

5、且知方也:

方,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

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何伤,何妨

9、咏而归:

咏,唱歌10、吾与点也:

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

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

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

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3)如其礼乐:

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

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

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

(2)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6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7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

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答:

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

曽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答:

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曽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

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曽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曽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问:

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

?

吾与点也。

?

”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

曽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

?

吾与点也。

?

或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

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

“夫子喟然叹曰:

?

吾与点也。

?

”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或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

?

吾与点也。

?

”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

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篇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

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

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

泛指侵略的军队今: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作名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

鼓瑟希,铿尔:

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

“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

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

比及,到

5、且知方也:

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

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何伤,何妨

9、咏而归:

咏,唱歌

10、吾与点也:

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

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

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

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3)如其礼乐:

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

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

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

(2)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

(你们)平时常说:

?

没有人了解我呀!

?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

“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

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

“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

“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有关资料

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

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篇三:

那些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我的触动】

摘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关于孔子及其《论语》的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本文不敢称为研究,只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切入点,略谈它对我的触动,并旁及文化经典应以何面貌呈现在中学语文课堂这一问题,指出授之以知不如动之以情,机械的题海战术或知识传授,无法为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注入诗情。

关键词:

侍坐;触动;课堂;理想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1-0206-0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因其不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主旨,而且如实清晰地反映了孔子一次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所以此文在《论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而且,它还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不败经典篇目。

关于它的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

这些分析、研究中,有说出我所感的、超出我所感的,但也仍有我内心被击中、被打动,却还未被表达出的。

因而,话题虽已老旧,亦愿以最粗糙的方式,针对那些令我动容的句子来说说几许零星想法。

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许多论者已提及过的,孔子一开篇便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谈话的中心——“论志”,并力图营造一种亲切、平和的氛围。

这当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方法,都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然而,我要谈的不是这些,意即,对话、平等的教学理念与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固然很重要,然而,我内心那个敏感的“触点”,明显更等待着感性的触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我被它极简约的几个字却能够包含丰富的内容所打动,被句子内在的语气、语调所打动,也被这种感叹的语调在一开篇便直接迎面袭来不留前奏余地而打动。

或许我的这种动容是幼稚的,然而,你不能不承认,有时古代文言比现代白话更增添几分诗意、内涵;你也不能不承认,在当下这信息遍布的时代,果断、干脆气质的文字却越发少见了,果断、干脆、敢担当的人也越发少见了。

什么东西已消逝?

什么东西苍白如纸?

我或许无法准确答出,但在令我动容的这些话里,我能感受到那些微妙的分子。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我在读到这句的时候,轻轻抿嘴笑了一下:

那个时代的人,已经会这样抱怨了么——没有人懂得赏识我啊。

《宪问》里,孔子说: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老夫子这是在怨吗?

最多算是自嘲罢,“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当然,很多人没法达到夫子的境界,即便是这样,他们关于“怀才不遇”的“怨”也是真材实料的,不像当下许多人腹内草莽,却只会怨恨别人不懂赏识、怨恨机缘未逢。

假如委你以重任,你将做些什么呢?

或许我们该这样多问自己几次,问得清楚了自己的分量,问得正确定位了自身。

如此之后,便也无需一定得是“重任”,无需一定极力证明自己,无需一定求得他人“知我也”。

二、“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对于这句,大多数论者仍主要是挖掘其循循善诱、鼓励的教学方法,然而,于我而言,触动更大的是,对于各人“志”的存在合理性的肯定。

“志”大“志”小、“志”不同于大多数人,又有何妨!

宋石男在《论抒情之九死一生》里讲到:

“在我们这个时代,理想正在沦为贬义词。

人们讳言这个词,要么因为害怕被人讥刺,要么因为压根儿就没有理想可言。

有多少自我在青春的开端变成空虚,又有多少自我在青春的末端变成世故?

?

?

世界上有两种成熟的傻逼:

一种失去热情,却就以为自己成熟了;另一种失去希望,却就以为自己成熟了。

于是死气沉沉在颓废与绝望中降临大地。

”正如宋先生所说,“抒情”死于理想幻灭、信仰湮灭,现在的青年们全无生命力感,全无朝气,大抵就在于他们“志”的缺失,没有信仰、理想或一以贯之的生命存在意义与原则,因而脚踝悬空,诗意丧失,生活苍白。

《侍坐》里,在曾皙述出那幅祥和大同图景之后,夫子是“喟然”而叹。

这个“喟然”也打动我,因为它传神地表达了夫子内心万端的感慨,夫子明显是被曾皙所描述的图景触动

了,我依凭这个词,也大约能想象出一个老人为了理想游走一生、坎坷一生,然后从他人那里听得自己毕生理想时的感动及其他复杂情感。

然而,若是夫子生活于此时,怕是没能有这样喟然而叹的机会,面对着如此毫无生命感的青年们,他只能怃然。

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侍坐》这篇文章,从这句话开始向我们解释孔子为什么对各个弟子的述志持不同态度,也开始集中凸显出孔子的理想。

孔子对子路“哂”,是因为子路“率尔而对”,更因为子路“言志”的核心是“可使有勇”,即通过增强军事实力来巩固国内统治,孔子认为这种做法是与“礼”相违背的,是“不让”之举。

唯求/赤则非邦也与?

冉有、公西华虽然态度谦虚委婉,然而本质上与子路是一样的,都并非通过礼乐教化来治理政事。

《阳货》里,孔子戏言子游“割鸡焉用牛刀”,而事实上却是肯定、赞赏子游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不管是千乘之国还是巴掌大的地方,为政都要以“礼”,这便是孔子的理念。

故而,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才会让夫子“喟然”感叹。

这种“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图景,正是夫子大同理想的体现,这一喟叹,是一生坎坷的舒吐,也是得一知己、同道的欣慰。

四、余论:

经典以何样貌进入中学语文课堂

“众多考生几乎仅存视觉审美能力。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观体会,几乎付之一炬。

觉知能力的萎缩,或许也是重要的文化病征之一。

”随着所接触学生的增加,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感慨:

授之以知不如动之以情。

课堂知识的习得,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与丰富大抵无太大用处,今日所学的知识,极有可能在两三天后、或考试结束之后全然忘在身后,即便没有忘却,这些知识保存的形态也是机械的、没有生命律动的。

因而,教授给他们知识,不如叩动他们的心扉,丰富他们的情感,锻炼其觉知能力的敏锐。

文化经典现身于中学语文课堂,可谓是托了高考的“福”,因其被纳入高考考查范围,中学语文课堂中便有了《论语》、《孟子》专题训练的地位。

然而,这样的“福”到底造福了谁?

专题训练的题海战术,呈现的孔、孟的思想都是被割裂的、破碎的,学生目所及处,都是选段下面的题目,老师力所教处,也只在句段字词意思的翻译。

这样的训练,传达了几分经典的内在意蕴呢?

这样的训练,能为学生注入诗情的水分,使学生的个体生命更充盈饱满么?

我想,真正得利的大概只有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发售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