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的表现 势的思考.docx
《动的表现 势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的表现 势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的表现势的思考
动的表现势的思考
[摘要]在我国动画创作中,由于缺乏对“动”的深入探讨,形成了谈“动”论动的多米诺怪圈现象。
实事上,过多浅层概念模糊了动画艺术本身的深层内涵。
“Animation这个词从西方传到中国也不过百余年,我们一直将其译为“动画”,而这个奇妙的翻译总是让国人不经意认为――会动的画就可以称为动画。
而实事上,光为了动而动的动画,侧重的是一种对“动”本身的重现而忽略了“动”势韵的生成,忽视了对“动”之深度追溯。
[关键词]动画势误读策略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26
如果问,中国动画有过高峰否?
此时,我们可以对曾经的过往在脑海中作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巡礼,不难发现,在那逝去的动画早初期的确有过这种辉煌与荣光。
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让日益昌盛的中国,在动画领域一直得不到全面的复兴与创作的畅达。
随着思绪的逐渐深入,一种笼罩在心灵深处的症结悄然呈现。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传统艺术思维中的“形”与“势”。
古代论述中认为形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造型探讨;而在“势”的论述上,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篇》中说: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
”在造型艺术中,“体”即“形”,“体势”就是线条与结构所展示的抽象化的空间视觉效果和动态气韵显现。
同时王羲之说:
“形彰而势显”,进一步说明了“形”与“动势”的相互依存之关系。
在某种观念上,我们可以认为现代意义的“动”和传统观念中的“势”是相通或相同的,这恰好补充了时间艺术原本对动势探讨的缺憾。
诚然,它们都很客观的解释了传统艺术中最基本的概念,为现代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作了导向。
然而,在我国动画创作中,由于缺乏对“动”的深入探讨,形成了谈“动”论动的多米诺怪圈现象。
实事上,过多浅层概念模糊了动画艺术本身的深层内涵。
“Animation这个词从西方传到中国也不过百余年,我们一直将其译为“动画”,而这个奇妙的翻译总是让国人不经意认为――会动的画就可以称为动画。
而实事上,光为了动而动的动画,侧重的是一种对“动”本身的重现而忽略了“动”势韵的生成,忽视了对“动”之深度追溯。
在动画探讨中,“动”是“势”的展现方式,是气韵生成的一种无形介质,“势”即动作的倾诉内容。
动是前提,达到有韵味的“势”,才是我们的目的。
动是籍以表达动画角色多样情感与深层的心绪的,我们不是因为动而喜欢动画,而是由于有生命的动画角色和有气韵的动作。
一、误读的分析――表现的“势”、再现的“动”
由于我国动画起步较晚,没有过多的理论作为依据,特别在传统造物艺术的规范中,受到儒道释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喜“静”而限“动”。
在探究艺术时,往往着重于对静态形体之“象”的隐喻与“意”之韵味的把握,一般对“动”本身不做过多的阐述。
甚至在常规理解上,很容易认为动画和真实人物运动规律是相同的,这种浅层思考是再现的思维。
虽然动画的前提是要了解事物在自然界的行为规律,但这并不是终极目的。
动画的目的是赋予生命给角色,让有生命的角色去表演,去超越本身机械和“不假修饰”的动作。
它不仅仅要处理“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活灵活现”具有气韵之“势”的感觉,情绪和性情上的变化都要通过“动”来加强和完成。
动画是表演艺术,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事物简单复制不是动画艺术的皈依。
角色的每个动作都是动画设计师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一方面它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运动和形态的观察模仿,更重要是为了深刻地反映角色的性格,烘托环境的气氛,使动画作为艺术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得以彰显。
二、产生的原因――模仿的“动”、缺本的“势”
纵观我国动画近年的发展,不难发现,造成把“动”认为是动作的再现这种狭隘认识,其主观原因是对西方的动画过分崇拜,进而丧失了民族自我,忽略了对自身传统美学的深层思考。
在传统艺术观中,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方式绝不是单纯的针对“形”所致,其实“势”又何曾没有“象”与“意”的追究。
西方美学思想更加偏重于如实“模仿”,追求艺术形象的近似或逼真,也就是“形”似。
而中国水墨禅释等观念更多地注重主观精神的体现、情感的表达、意趣的抒发,即“神”似,作品中呈现许多假定性因素。
如果我国动画一直盲目地追求艺术观,而不从根本上理解吸收,甚至把积淀千年的华夏美学思想弃之一旁,那我们就很难走出“中国制造”的迷途。
事实证明,中国动画也经历无尚荣光的初创阶段,一批老艺术家在创作诸如《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时,也注重了动画动作之精神与气质追求,用动作之“神”传达相关之“意”,这段七彩岁月只是越来越令人留连。
动画是个再创作的艺术,照搬生活中的事物就会失去其韵昧,而单纯的技术的学习效仿只能动得更为流畅,过于程式化,而达不到具有鲜活生命的“势”的效果。
长期对动画中“动”的理解的偏差,很大原因跟客观依存的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看着外邦已经拟定的剧本、分镜头、动态线,进行低智商的技术加工,完全把动画创作当成了简单的机械制作,逐渐丧失了自己思考的可能。
没有带有思维的核心价值,何谈对“动势”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将动作静态之“形”上升到对“意”的追求上,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原创动画的缺失。
一个缺少对艺术观念最起码认知和理解的民族,那里还有跃跃游动的精神之“势”存在。
当美国动画片《唐老鸭和米老鼠》中那种夸张滑稽和超越现实的的角色“动势”出现时,我们难道还要去以为动画只是动的画么?
没有一种气韵与“气”“势”的动作营造能使这部片子几十年经久不衰么?
当然,过分依赖国外动作模式库,也是导致我国动画“动”而无“势”的一个原因。
其实,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动作趋向,夸张手法都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不将西方有利的营养进行选择性、理解性的吸收,那中国的原创之路还会很长、很远。
三、相应的策略――文化为本、价值优先
1.加强传统文化之修养,加强民族自信心。
一种文化表现方式的存在,作为理论支撑势必是这个民族自身长久形成的传统。
对于动态之“动”的理论阐表,据前所述,中国早已有之。
只是动画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门类,特别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文化修养不够,缺乏理解与省悟能力,一味的参照与脱离实际的模仿,在作品之中无法赋予动画气势和气韵,无法让受众感受到“动而有势”的动态作品,一切都是枉然。
一切动画规律与技术,都要围绕动画中“活”“意蕴”的目的来造“势”。
明确动画之动不是由物理的表演而产生的,不是对现实的仿照,而是通过设计师有意识将“形”“势”进行有机结合,使动势夸张且富有吸引力,使人类对运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展现。
2、文艺相融,洋为中用,占据核心价值领域。
一直以来,在中国动画界有着“重技轻艺”的可怕思维。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艺术生的招录往往对文化素养要求并不高。
学生文化功底奇差,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技道相触的奇怪现象。
笔者在剧本教学中就碰到过这种情形,学生竟然会提出,“为什么要写剧本?
要画分镜?
剧本让学文学的人来写,我们是学艺,直接画就可以了。
”的奇怪论调。
殊不知,在一部优秀的片子中,起主导和核心价值的就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
如果一天我们不自创剧本自析分镜头、不加强文艺修养和长期静心地锤炼艺术修为,我们一天就得不到核心价值的东西,将永远停留在“中国制作”的阶段。
不努力消化引进的洋“玩意”并为己所用,中国动画一天就没有出头之日。
3.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适当的运用民族符号,充分掌握我国文化历史和符号背后的文化底蕴,把其思想运用到动画中,必须明确将中国美学思想的“神似”介入其中。
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中国动画的灵魂才找了回家的路。
我以我“形”造世界,我以我“势”赢意蕴。
我想,这点应该能引起大家点滴思考。
参考文献
[1]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叶佑天.让“实验”成为中国原创动画的日常语言[J].大众文艺,2011,7
[3]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6.
[4]叶佑天.用动画叙写涩涩战难与淡淡离愁的方式[J].电影评介,2011,15(7):
55.
[5]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6]叶佑天.古代造物思想对当下动画创作的文化观照[J].美术界,2011,10.
作者简介
何雪波(1976-),男,湖北人,硕士,汉口学院艺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传统文化与设计理论。
叶佑天(1976-),男,湖北人,硕士,湖北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视觉形态研究(二维动漫),传统文化与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