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8943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docx

《大学计算机基础》经管类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经管类)

安徽大学大学计算机教学部

二〇一三年九月

目录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1

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社会4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4

二、课程内容4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4

四、思考与练习4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4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5

二、课程内容5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5

四、思考与练习5

第三章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6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6

二、课程内容6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6

四、思考与练习6

第四章操作系统基础6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6

二、课程内容6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7

四、思考与练习7

第五章办公软件8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8

二、课程内容8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9

四、思考与练习9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9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9

二、课程内容9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10

四、思考与练习10

第七章数据库技术基础11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11

二、课程内容11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12

四、思考与练习12

第八章多媒体技术基础12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12

二、课程内容12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13

四、思考与练习13

第九章信息系统安全14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14

二、课程内容14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14

四、思考与练习14

第十章程序设计初步14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15

二、课程内容15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15

四、思考与练习15

阅读书目16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类别为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课程涉及计算机各领域的主要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应掌握的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

本课程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基础、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初步、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为顾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科学生的需要,课程按照授课对象,划分为理工(除计算机专业)、经管、文史三大类。

理工类侧重程序设计初步等内容,经管类侧重数据库基础等内容,文史类侧重多媒体技术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理解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要求:

(1)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

(2)较为深入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3)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先修课程要求: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入门知识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要求通过计算机基本技能考试,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薄弱的学生,可同时选修零学分的《办公软件应用》课程。

本课程计划:

30+28+18学时,2学分。

授课30、实验28、上机自主练习18。

选用教材:

龚沛曾、杨志强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教育部教指委推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手段:

根据所面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1.课堂讲授:

在多媒体教室中采用电子教案授课,授课时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边讲、边演示,注意引入学科新知识、新动态,提高授课质量,加大课堂信息量。

注意:

授课内容的先后顺序不要受教材章节的限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2.实验:

在网络环境下以WindowsXP为平台,配备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试题库等实验环境进行教学实践,加强课程的综合应用,以案例驱动为主进行实验设计,并要求提交实验结果,突出能力培养。

3.作业:

由于本门课程涉及较多的理论知识,在加强实验环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布置作业,作业一般以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为依托,采用网上答题,网上批阅。

4.能力培养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

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20%和20%。

(1)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学习情况、上机实验、作业等。

任课教师应认真检查和记录学生上课、上机、作业、实验等情况,根据要求的比例,为每个学生给出科学合理的平时成绩。

(2)综合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小论文,主题可以是思考所学专业与计算机的关系或是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等,要求以正规论文的形式用word排版后提交;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在几个综合大实验项目中选取一个主题完成制作,制作形式不限,也可结合年度计算机设计大赛的主题进行。

(3)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机考(90分钟),要求学生在局域网环境下完成考试,其中客观题直接由考试系统自动评分,主观题组织教师在机器上集体阅卷。

(4)机考试卷在考生登入考试系统后按预定的组卷方案自动抽题成卷。

组卷方案按照知识点和难易度设定,题型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操作题等。

题库审核和方案确定由教学部统一组织。

教学进程安排建议:

周 次

学时数

教学主要内容

实验内容

教学环节

备注

0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自学

第3周

2

操作系统基础

计算机操作入门(选)

授课

(2)

实验选做

第4周

2+2

操作系统基础(续)

Windows基本操作和系统设置

授课

(2)+实验

(2)

第5周

2+2

计算机系统

文件和程序的管理与操作

授课

(2)+实验

(2)

第6周

2+2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文档编辑综合实验

授课

(2)+实验

(2)

第7周

2+2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

电子表格综合实验

授课

(2)+实验

(2)

第8周

2+2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续)

计算机网络配置

IE浏览器的使用

常用的Internet应用

授课

(2)+实验

(2)

第9周

2+2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续)

网页设计与制作

授课

(2)+实验

(2)

案例教学

第10周

2+2

数据库技术基础

数据库与数据表的创建

授课

(2)+实验

(2)

第11周

2+2

数据表的基本操作

记录的基本操作及数据表视图

授课

(2)+实验

(2)

案例教学

第12周

2+2

ACCESS中查询的基本操作

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

授课

(2)+实验

(2)

案例教学

第13周

2+2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使用SQL语句创建查询

授课

(2)+实验

(2)

案例教学

第14周

2+2

多媒体技术基础

多媒体软件应用

授课

(2)+实验

(2)

案例教学

第15周

2+2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

授课

(2)+实验

(2)

第16周

2+2

程序设计初步

程序与算法

授课

(2)+实验

(2)

第17周

2+2

VB程序设计入门

VB程序设计入门

授课

(2)+实验

(2)

案例教学

注:

自主练习18个机时,具体实验内容及实验时间由学生自主决定。

 

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

本章从信息社会与计算机文化角度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及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计算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防护意识,为后续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

0(本章自学)

二、课程内容

1.1计算机的发展

近代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计算机的分代、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新技术、未来新型计算机。

1.1.1近代计算机

1.1.2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1.1.3计算机的分代

1.1.4计算机的分类

1.1.5计算机的新技术

1.2信息与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2.1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2.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1.2.3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1.3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重点:

冯·诺依曼机“存储程序”的概念,计算机系统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难点:

冯·诺依曼机“存储程序”的概念。

教学说明:

本章以学生自学为主。

四、思考与练习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按综合性能指标,计算机一般分为哪几类?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信息技术?

5.为什么说微电子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

6.信息处理技术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C的含义是什么?

7.试述当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

一、学习目的及学时分配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原理;了解计算机基本指令系统的概念;掌握软件的分类,了解常见应用软件的功能;了解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熟悉理解计算机各基本部件的功能与主要性能指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件:

主板、CPU、内外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接口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设置。

教学时数:

2(教学)

二、课程内容

2.1计算机系统概述

2.2计算机硬件系统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指令系统,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2.1计算机硬件系统

2.2.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3计算机软件系统

2.3.1系统软件

2.3.2应用软件

2.4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系统主板,主板新技术★。

CPU,衡量CPU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Intel微处理器。

内存储器,外存储器。

总线,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接口。

输入和输出设备。

2.4.1主板

2.4.2CPU

2.4.3内存储器

2.4.4外存储器

2.4.5总线与接口

2.4.6输入和输出设备

2.4.7微型计算机选配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重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部件的基本功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件。

难点: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总线。

教学说明:

带★的内容可以根据专业选讲。

四、思考与练习

1.计算机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内存和外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