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精选多篇.docx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精选多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精选多篇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精选多篇)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
交流者:
张湘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我十分荣幸,过去的几年中,在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取得了点滴的进步,下面我就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点滴做法进行汇报:
一、加强修养,塑造良好“师德”形象。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因此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做到,答应学生的事也一定会落实。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学生一时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他们的一生,我们常说的后进生,到了社会上反而适应能力更强,有很多我们认为是差生的,毕业后却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所以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爱护学生,自然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只要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了,那么即使这个老师课讲得并不好,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要做到这点并不难,教师的一次奖励、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番谈心,甚至一句温馨的话语,都可以传递友好的信息,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并保持心境愉快。
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功底,尤其是语文老师,知识的涉及面要更广,因此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平时经常读
一些教学刊物和各类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通过学习,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文言文教学时,由于自己在参加成人高考时曾对古代汉语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能够准确的给予解释,语法现象能够熟悉,一些课外文言文便可以较通顺的翻译出来。
在任教的八年中,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九年级的课程我都接触过。
刚熟悉完一套教材,又要熟悉新的教材,这也是一种挑战,因为陌生,所以谨慎。
每上一堂新课,我都要先通读一遍课文,明确文体及内容,然后设计教学思路,再与教学参考书进行比对,寻找差距,弥补不足,长期以来,我在课文重难点把握与突破上有了一点感悟。
三、研究考试动向,力争做到有的放矢
09-12年,由于领导的信任,我有机会将两个班的语文从七年级带到了九年级。
在这三年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较系统的了解,能一定程度上把握中考的题型,比如:
考试时积累运用会考到字音、字形、字义,修改病句,排列语序,仿写句子,复习中我就拿出几节课专门巩固相关内容。
对于课内文言文一般就考查三个题:
解释词语,翻译话语,考查关于文章内容或写法的一个问题,复习时我就选出六册课本中的重点文言文以这三种题型为导向进行训练,具体到某一册教材我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之后我又开始试着总结一些常见题型的做题方法,然后在上课时教给学生,比如课外阅读会考到赏析语言的题目,我就给学生总结出一个答题思路:
一看重点词语,二看修辞手法,三看整
体内容。
这样学生遇到此类题就按这个思路做,这就象数学题上的公式一样套上就行。
再比如考试经常会考到某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我就给学生总结出:
开头段作用就是:
引起下文、为下文某个内容作铺垫、设置悬念、开篇点题;中间段就是过渡即承上启下;结尾段就是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主旨或者照应开头,首尾呼应,这样学生面对一些同类题型时就不会茫然失措。
因此在语文考试中成绩都比较理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的积累最关键。
前人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要达到的效果,很有借鉴意义,用好修辞手法、名言警句等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四、捕捉课改信息,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在从教的几年中,也观看了许多教学光盘,参加了一些优质课的评选,得到了锻炼,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有多么重要。
因此我在教学中,切实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在课堂上我注意做好几个方面: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新课时我总会把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讲给学生,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情境下写成的,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少讲,多让学生去读,讲的少就逼着自己去研究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
魏书生老师有一段话讲的非常好,他是这样说的:
如果讲某篇课文的时
候,生怕讲的不全,而被考试钻了空子,就面面俱到,那就太累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哪一篇课文,都可以展开来出上一百道习题不止。
为了堵这些小题而多讲不少内容,结果大讲特讲,学生不仅没记住这么多内容,结果连重点内容也被冲淡而无暇掌握了。
比如莫泊桑的文章,三节课就能上完,如果你愿意讲,讲十节可能还有内容可讲。
因此我在教学中对于每一篇课文就是抓住重点内容去讲,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内容,我就大胆舍弃,这样就能节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去做练习。
这样教师讲的轻松,学生也不会感觉太累。
效果也更好。
三、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讲读课文就多用点时间,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学习。
而对于自读课文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很多问题就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于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可以达到合作共赢。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
教科书中,学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你看发下来新书时,学生首先翻开什么书读得津津有味就知道了。
那肯定是咱们语文老师引以自豪的语文书。
一节节一年年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最轻视的是什么课?
看看不少学生读到初中甚至高中依然分不清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就明晓了。
那肯定也是咱们语文老师汗颜心痛的语文课。
文章是浑然一体的精美艺术品,学生自然喜欢。
那学生为何轻视语文课呢?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面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按部就班、支离破碎的课文解读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
再看看名师的课堂,再回想自己某些师生群情激昂的课堂,就会发现学生也是喜欢语文课的,不过他们喜欢的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课堂。
那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课堂的绾合,用浑然精彩的课堂把学生们紧紧绾合在你的课堂里。
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否绾合、怎样绾合呢?
本文将根据笔者学习听课以及上课的经验尝试着梳理一二。
一、重绾合是初中生对语文课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年龄大约在12-15周岁,心理上认知、情感及个性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自我意识较强,但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也不够成熟。
你问小学生你将来干什么,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远大志向;你问高中生的人生目标,他们可能会告诉你明确的目标。
惟有初中生,当你问他们的目标时,他们往往是沉默的,因为他们觉得说得太大可笑了;说得具体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几乎还没有考虑过。
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当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起来时,责任心、坚韧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就不可能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他们大多还是喜欢谁就学谁的课,喜欢这节课就全身心投入,不喜欢他们会游离在课堂之外。
特别对于看似谁都能听得懂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仅是按部就班学习课文或者一块一块地肢解课文,破坏了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美感或者你没能上出超越他们理解的新颖内容,都不足以吸引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以重视语文课堂的绾合是初中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设计的内容及课堂的呈现要能紧紧地抓住他们的心。
二、重绾合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
重绾合也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它多达十项。
在总的教学建议中,它也列举了六大建议。
在课程理念中它也强调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语文素养确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语文课程的丰富性以及其多重功能、多样策略为每位语文老师发展教学个性奠定了基础。
这样就可以产生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多样形式,可以使得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无限的张力,因此自觉自主地绾合好每一节语文课就成了语文学科本身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必然需求。
三、巧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绾合的基石
教母语的语文老师拥有可以自由绾合教学内容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最容易上得支离破碎、不知所云,因此,设计教学预案对于语文老师而言特别重要。
教学预案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构思方式,一种是板块结构,一种是线性结构。
两种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一般优秀的设计倒多是两者的紧密糅合。
比如你在教案设计上看到的可能是“导入”“整体感知”“具体品味”“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几个板块,但是,好的设计一定是有一条线贯穿了所有板块的,而决不会让每个板块是断裂开来的。
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余映潮也经常采用板块结构来上课,但是他设计的板块看似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几个板块之间还是形成了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的。
比如他的《济南的冬天》一课,就用“三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二读细细品味了精彩段落;三读就是课后作业的背诵)串起了从导入到感知再到品味和巩固的几大板块。
那么常态课中,采用那种形式较好呢?
可能采用板块结构的老师不在少数,因为觉得它思路清晰,容易操作,不用费尽心思怎么去设计过渡绾合的问题及语言,用“接下来我们做什么”就可以顺利上完一节课。
但也正是因为此,语文课往往上得波澜不惊,味同嚼蜡。
因此,越是平时的常态课,笔者认为越应该采取的是线性结构。
虽然设计时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备课的难度增加,时间延长,但是一旦你设计好了宛如一篇精美文章的教学预案,那么当你走进课堂时,胸有成竹的感觉和你上课过程中如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会抵消掉你课前备课时所有的辛劳。
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学生全情投入的神情更满足自得的呢?
比如,《那树》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钧的作品,文章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是一篇难度颇大的散文。
我校夏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这一句子为文本鉴赏的主干,探究老树的命运,引发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这一句子在文中的重要性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要找到了这一句,全文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
夏老师为学生寻找了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整节课由于有这条线的串联,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最终顺利完成整个预设。
师生共同投入感情的一节课,学生是系着线的风筝,高飞于蓝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系着牛绳的耕牛,听所谓的答案,默默记笔记。
再说,新课程的实施,试卷上很少是书上直接学过的答案,让学生被动地记笔记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丝毫没有帮助。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优美的文言写景散文,在设计时我想把文意疏通放在语言品析的环节里,于是我从“峡”字形入手设计:
“‘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所以要写三峡风光,当然要从三峡的哪两个方面入手来描写?
”“在作者描写的山山水水中,你喜欢什么呢?
”“你喜欢山的什么呢?
”“那么你喜欢三峡水的什么呢?
”在字形的引领下,层层追问,在学生找说的同时融进字词的疏通和美文的诵读,一气呵成,学生也感觉酣畅淋漓。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但第一段又比较生动形象,因为描绘了落日的幻觉,后几段文字是揭示幻觉的原因。
抓住这个特点,我设计时构思了“艺术让我们沉醉,科学让我们清醒”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品味了说明文中描写的精妙及这类事理说明文写作的顺序。
整节课,由于遵循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行文顺序,达到了步步深入而又井然有序的效果。
其实,就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品,所以几乎每篇文章也都能找到巧妙设计的那个点,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痴”字,《孔乙己》中外貌描写的那句话或者引人深思的结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出大乱子了”的关键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纳”字等等。
还有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被名师演绎过的经典文章莫不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名师特别注重教学预案的精妙浑然设计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管理的根本。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是教师有意识的控制活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运动。
课前符合学生思维层次、思维规律的精心预设才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定势控制。
老师的设计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逐渐推进,才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时刻获得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以便于迅速转化为高效的学习功能。
四、妙语言是绾合成为常态的教育智慧
老师要能像盐一样融入孩子的身体里,学生才能和你在课堂里产生紧密的连接,形成有效的互动,达成学习的最大效果。
课前精妙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
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现场,最浑然一体的绾合还特别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
而课堂调控的课堂智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巧妙的提问语言和衔接过渡的语言。
提问语言很忌讳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等很直白的话,似乎把一节课变成了练习讲评课。
除掉课文的主问题是自己课前精心预设好的之外,课文的追问问题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会随着课堂的进展有一定的变化。
这时候巧妙巧妙的衔接语十分重要,它可以不着痕迹地把问题引向纵深。
比如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余映潮的《济南的冬天》中当余老师感觉到学生的表述还没有到位时,不是说“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还有吗?
”“只有这一点理解吗?
”等不少人常有的引导方式,他总是悠悠地说:
“对,下面还应该有话说。
”用这种方式来重新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
严强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当发现学生结合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分析性格陷入瓶颈时,严老师用“大家知道清朝妇女服饰美的标准吗”引导学生轻松地解读到了王熙凤华贵美丽外表包裹下的多重性格。
在提倡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的今天,衔接点评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但是在改变只用“好”或“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的情况的同时,有些评价又走入了虚假的误区。
比如,“真好,你回答的真不错。
”“你真棒!
”“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因为当你说这些时语调很平淡,没有惊喜的眼神和语气时,初中学生决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表扬而激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投入度的。
其实只要你老师是真诚,全情投入的,不用直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额外的点评,而只要在逐渐推进的教学流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客观点评并引领深入就可以了。
嘉兴名师姚培红老师在上《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姚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点评,但丝毫都没有哗众取宠的生硬之嫌,就是因为姚老师都在解读质量的本身上进行点评,说出了学生优秀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
比如在进行说明文片断练习时,有一个学生开头那句话是用记叙文的表述方式介绍了自己喜爱的花瓶。
姚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在肯定她说明方法用得好的同时,校正了开头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没有练习过说明文写作的前提下对说明文的语言表述问题有了最及时地对比感知,效果很好。
再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当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说本文写得有些杂乱时,钱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来讨论。
由于学生都知道鲁迅的文章肯定不会乱写的,当站起来说时“我……我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的无效答案自然出现。
但是,钱老师抛出问题的目的肯定不是这个,而是引导学生读进去,读懂。
当发现目的没有达到时,钱老师的处理非常高明,他继续笑着把问题引向了深入:
“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水平不高的中学生了。
但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
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
”在钱老师不动声色而又积极的引导下,学生慢慢走进了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因此,新鲜的情势、奇妙的方法、奇特的事例、风趣精美的语言、丰盛高贵而纯粹的情操、良好的教学气氛,张弛有致的课堂节奏……这些,都是我们教学过程所追求的、并且趋于成熟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
”重视教学设计的绾合和课堂过程的绾合就是促使课堂浑然一体,尽可能让学生在不那么明显地感觉到你的教育意图的状态下就自然地融入你的语文课堂,爱上你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精美文章的精妙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我十分荣幸,过去的几年中,在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取得了点滴的进步,下面我就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做法向领导和老师们汇报一下:
一、加强修养,塑造良好“师德”形象。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因此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做到,答应学生的事也一定会落实,没有特殊事情我从不会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学生一时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差生也就是我们说的后进生,到了社会上反而适应能力更强,有很多我们教着时认为是差生的,毕业后却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所以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爱护学生,自然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只要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了,那么即使这个老师课讲得并不好,学生也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尤其是语文老师,知识的涉及面要更广,因此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于是我在课余时间读一些教学刊物和各类文学名著,来提高自己,通过学习,在知识丰富的同时,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以致用,受益良多。
三、研究考试动向,进行针对性教学
由于领导的信任,我任教了毕业班的语文,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初三学生直接就要面临中考,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就是我的重要任务了,于是,我一有时间就研究中考语文试题,通过研究,也确实有所得,我很快就能熟练的把握中考的题型,比如:
考试时积累运用会考到字音、字形、字义,复习中我就拿出几节课专门复习六册课本中的生词,对于课内文言文一般就考查三个题:
1、解释4个词语,2、翻译两句话3、考查关于文章内容或写法的一个问题,复习时我就选出六册课本中的重点文言文以这三种题型为导向进行复习,具体到某一
册教材我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之后我又开始试着总结一些常见题型的做题方法,然后在上课时教给学生,比如课外阅读会考到赏析语言的题目,我就给学生总结出一个答题思路:
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使文章怎么样。
这样学生遇到此类题就按这个思路做,这就象数学题上的公式一样套上就行。
再比如考试经常会考到某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我就给学生总结出:
开头段作用就是:
引起下文、为下文某个内容作铺垫、设置悬念、开篇点题;中间段就是过渡即承上启下;结尾段就是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主旨或者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这样学生面对一些同类题型时就不会茫然失措,因此在语文考试中成绩都比较理想。
四、深研教材,把握课本重难点
在任教语文学科的十几年中,每一个学期开始发下新教材时我都先把教材读一遍,明确这一册教材的整体内容,这样自己教学时就能更好的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做的无用功也相对少一些。
通读一遍课文后我就能明确本册教材涉及哪些文体,涉及哪些方面内容,然后我再分析出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篇目,这样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就能有的放矢。
对于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同样也不会讲新课,我也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教材,当然我不可能要求学生象我一样通读教材,我只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或感兴趣的文章先读一遍,我认为这样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一旦热爱了这一学科,那么学习也会更积极主动。
五、加强研究,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在自己从教的十几年中,我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得到了很多锻炼,也清醒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有多么重要。
因此我在教学中,切实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在课堂上我注意做好几个方面: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新课时我总会把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讲给学生,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情境下写成的,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少讲,多让学生去读,讲的少就逼着自己去研究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
魏书生老师有一段话讲的非常好,他是这样说的:
如果讲某篇课文的时候,生怕讲的不全,
而被考试钻了空子,就面面俱到,那就太累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哪一篇课文,都可以展开来出上一百道习题不止。
为了堵这些小题而多讲不少内容,结果大讲特讲,学生不仅没记住这么多内容,结果连重点内容也被冲淡而无暇掌握了。
比如鲁迅的《故乡》一课我们三节课能讲完,可如果你愿意讲,讲十节可能还有内容可讲。
因此我在教学中对于每一篇课文就是抓住重点内容去讲,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内容,我就大胆舍弃,这样就能节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去做练习。
这样教师讲的轻松,学生也不会感觉太累。
效果也更好。
三、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讲读课文就多用点时间,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学习。
而对于自读课文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很多问题就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于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通过这些方面,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比以前好了。
教学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虽然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这离不开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
成绩只代表过去,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我十分荣幸,过去的几年中,在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取得了点滴的进步,06和xx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11年4月和12月两次参加区语文优质课评选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区级奖,多次被评为乡优秀教师,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区乡前列,下面我就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做法向领导和老师们汇报一下:
一、加强修养,塑造良好“师德”形象。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因此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做到,答应学生的事也一定会落实,没有特殊事情我从不会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学生一时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差生也就是我们说的后进生,到了社会上反而适应能力更强,有很多我们教着时认为是差生的,毕业后却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所以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爱护学生,自然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只要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了,那么即使这个老师课讲得并不好,学生也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尤其是语文老师,知识的涉及面要更广,因此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于是我在课余时间参加了中文专科学习,为了每一科的考试,我每天都要学到晚上10点,雷打不动,通过努力,我很多学科都考到了80分以上,有时我也把我自考的经历讲给我的学生,很多学生都受到了我的影响,知道了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学生也逐渐热爱上了我这一学科的学习,平时我也经常读一些教学刊物和各类文学名著,来提高自己,通过学习,在知识丰富的同时,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教学文言文时,由于自己在参加自考时曾对古代汉语颇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于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能够准确的给予解释,一些课外文言文也能轻松的翻译出来。
学以致用,受益良多。
三、研究考试动向,进行针对性教学
06-11年,由于领导的信任,连续三年我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