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3310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7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docx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

辽宁大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4篇

2019年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2分)

____________

孔令建

(1)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都离不开家风。

家风亦关乎国风,“家是最小国,国事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

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2)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好家风。

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

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3)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种子。

徐特立家族祠堂有一幅徐家家训: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根植于徐特立的血脉,他不但自己严守家训,一生以革命事业为重,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毛泽东、田汉等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使徐氏家风在子孙中实现了完美的代际传承。

他的4个子女及20余位侄儿、侄孙乃至曾孙都牢记家风,摒弃私利,一心为国。

他认为,子女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成员及后代,更是国家的成员、后代。

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

家风就是国风的种子,一粒粒良好家风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之树。

(4)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源头活水。

清朝末年,岭南九江烟桥村的何君如,慷慨好施,自奉俭朴,虽家贫却能识大义。

其子何文绩曾任兵部主事,秉承其父之风。

一生践行利物济人,晚年更是潜心育人,成就了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底子——岭南雄儒朱次琦,朱次琦又培养了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

可以说,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化为高尚师风,走出了家庭庭院,润泽了众生,滋养了世风、国风。

家风是源头活水,它喷涌而出时,惠泽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它从一个个家庭、家族流出,汇成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5)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睦、子女德育有失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

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6)家风凝成国风,国风系于家风。

只有每个家庭都风清气正,国家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让我们共同唱响新时代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家风铸就清正国风!

(选文有删改)

14.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

(不超过10个字)(2分)

 

15.第

(2)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6.第(5)段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7.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良好家风的事例,请概述其一。

(3分)

 

【参考答案】

14.示例一:

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示例二:

家风正则国风清

15.举例论证。

举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行源于尚德家风以及曾国藩节俭之行成就节俭家风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述了“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好家风,从而奠定了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16.“有些”是“一部分”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这里指一部分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但不是所有家庭都不重视良好家风的培养。

“有些”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7.示例:

朱德在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源自母亲言传身教形成的敢与困难做斗争的家风。

(2019辽宁大连)

春联的魅力

田广学

(1)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爸爸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2)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区)交界点,乃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街市繁华。

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

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

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爸爸帮忙写春联。

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

他临摹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

父亲所写春联有两大特点:

一是用词讲究,鲜有重复,一本黄色竖版、充满沧桑感的《千家诗》是他春联创作的的主要“词源”,每年写春联时,他翻阅不下百次。

二是字体俊美,别具一格。

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3)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

我想,这或许是爸爸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4)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5)记得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意思,“新兴理发社”的是隶书春联:

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

“古镇理发店”的是宋体春联:

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

两者各有千秋。

(6)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

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

因此,我记存至今。

(7)流年似水,春去秋来。

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直到去县城工作为止。

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8)斗转星移,岁月更替。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

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9)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郎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

“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10)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以“长城”为主题的第三届迎春征联一等奖作品:

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流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作者巧妙地把古代诗人李白、虞集、孟浩然和王昌龄的诗句合四而一,浑然天成一副新的作品,可谓阳春白雪,令人赏心悦目。

1990年初,广州《羊城晚报》举办以“春与马”为主题的迎春征联。

获得一等奖的春联也让我迄今难忘:

南岭梅香迎岁始,东郊草浅试蹄初。

上联中隐去了“春”字,下联中隐去了“马”字,仅十四个字,盎然春意和骏马奔腾之势皆跃然纸上。

(11)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一点后者——俗。

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经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12)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选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文有删改)

18.父亲和“我”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

请概括出其中四件事。

(4分)

 

1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8)段中画线句子。

(4分)

 

20.文中大量的春联有什么作用?

(3分)

 

21.本文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4分)

 

22.根据本文内容,为“春联”写一段自我介绍。

(不超出所给字格)(7分)

 

【参考答案】

18.

(1)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六七开始,就看见父亲天天忙着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

(2)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3)“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父亲带“我”品赏两家对门的新旧理发店的春联,认为它们各有千秋;(4)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春联品评的话语让“我”对那副春联记存至今。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印刷体”春联的发展状态比作墨润在生宣上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写出“印刷体”春联迅速增多的态势,表达“我”对“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的无奈,以及对传统春联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

20.文中大量的春联,体现春联数量多,极富魅力,受人喜爱,也表达了对传统春联文化的热爱之情;春联可在各个商号门市和学校等场所出现,体现其应用范围广、内容丰富,突出春联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春联讲究用词巧妙,对仗工整,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

21.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对春联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春联渐渐消亡的无奈、失落,还有传承传统春联文化的期盼。

22.略。

(2019辽宁大连)

2018年

大连大樱桃

【材料一】

大樱桃素有“水果中的钻石”之称,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

大连地处北纬39度,这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纬度,再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大连成为全国大樱桃的优势产区之一。

大连大樱桃不但品种较多,有美早、佳红、水晶、黄玉等十余个品种,而且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比苹果和梨高,尤其含铁量是苹果的20~30倍,位于各种水果之首,因而常食大连大樱桃可补充体内的铁元素。

2017年,大连市被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授予全国首家“中国优质大樱桃示范区”称号;大连大樱桃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一张代表大连市农产品形象的亮丽名片。

(摘编自《大连日报》)

【材料二】

 

(摘自网络)

【材料三】

“樱桃好吃树难栽”,大樱桃在我国的适宜栽培区域有限。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大连市对果园的基础设施、品种选择、水肥技术集成应用等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逐步形成了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曾经,大连果农也面临过“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困境。

近两年,大连市把大连大樱桃从以前的“养在深闺人不知”,打造成今天的“走出闺门天下闻”的知名品牌。

截至

2017年年底,大连市已拥有了“金州红”“千岛绿”“丹珠格格”等大樱桃产品注册商标

50余个。

此外,大连市还积极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销售思维,一边加大在媒体上的宣传力度,一边新建5个区域性大樱桃交易中心,形成产销衔接的产地市场体系,

实现了由“产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

14.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连大樱桃的特点。

(3分)

15.根据材料二,运用两种说明方法说明“AA级(大果)”的标准。

(3分)

16.为了使大樱桃成为“一张代表大连市农产品形象的亮丽名片”,大连市采取了哪些举措?

请根据材料三加以概括。

(4分)

17.材料三中多处引用了俗语,请以画线俗语为例分析其作用。

(2分)

 

【参考答案】

14.(3分)品种较多;营养丰富,含铁量高。

15.(2分)AA级(大果)的标准是:

果径25-28mm,略大于一元硬币的直径。

16.(4分)形成了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打造大樱桃知名品牌;加大在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形成产销衔接的产地市场体系。

17.(3分)这句俗语既写出了大连大樱桃的高品质,又写出大连大樱桃销售不畅的困境。

通俗易懂,简洁而富有趣味性。

(2018辽宁大连)

 

春色第一枝

乔忠延

①第一缕春风是从哪里吹来的?

秧歌。

②第一声春雷是从哪里响起的?

秧歌。

③秧歌是窝蜷过沉闷的冬天后,第一次舒展腰身;秧歌是喑哑过漫长的冬天后,第一声放声吼喊。

舒展腰身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腰身太低太矮,一意想把冲天的志向舒展到九霄云端去,于是手里就有了一绫比阳光还要鲜艳的红绸子。

放声吼喊的汉子婆娘还嫌自己的嗓音太低太弱,于是胯上就挂了一个能敲出雷声的西瓜鼓。

腿一踢.,脚一甩.,红绸子旋舞开来,乘风飘扬,像是翩翩欲上高天仙界。

臂一扬.,手一挥.,西瓜鼓响开来,隆隆轰鸣,像是雷神在唤醒贪睡的山水。

④秧歌是歌,开春第一歌!

秧歌是舞,开春第一舞!

⑤大年的腿脚还在严寒的风雪里艰难跋涉,家家户户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秧歌表演的道具了。

德高望重的老奶奶,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一针一线地缝制万民伞。

这家忙着绣伞盖,那家忙着预置鼓。

西瓜鼓放在火炉边上缓缓烘热,让牛皮绷得展展的,鼓槌轻轻一敲就能发出震耳的轰鸣声。

尘封的红绸布旧了,扯来光鲜泛亮的新绸缎,放下来是红红一堆火,撒开去是烈烈无数焰。

还有更忙的,做高跷,扎竹马,糊旱船,裱龙灯……一切的一切都在往前赶,赶光阴,赶年节,赶在除夕到来之前必须万事俱备,万无一失,万人称心。

⑥似乎还是那么遥远的大年,眨眼间就耸立在面前。

穿戴一新的人们吃过年饺,喜眉笑眼地走出家门,涌向打麦场,簇拥着秧歌登场亮相。

满天晴亮却有惊雷响起,不是雷声,是鼓声,鼓乐声里秧歌队曼舞着来了。

⑦不是琼楼玉宇,却有仙人下凡,手中红绸一扬,恰似高天霞光落尘寰。

脚步轻盈,双脚踩十字,这种扭秧歌最基本的步法,不仅脚踏实地,还要十全十美。

舞队,是秧歌表演的主要形式。

排列成行的舞队,蹦跳着前行,变化着花样,样样寄托着人们的厚望。

忽而,前后交叉走阴阳,走出黑白太极图,走向和谐的美景。

忽而,前行后随卷浪花,卷出疾风,卷出浪涛,还要乘风破浪挂云帆。

忽而,首尾重叠布成阵,阵营密实,众志成城,犹如铜墙铁壁。

忽而,舞步细密,钻进钻出,像是枝繁叶茂,乱花迷眼;像是五谷丰登,欢欢喜喜收获,收获了再欢欢喜喜播种……

⑧当然,这秧歌,或紧或松,或收或扬,都离不开伞头引领。

伞头是指挥,虽然是指挥,却不是趾高气扬地挥手甩臂,同样也在舞蹈,而且舞得最灿亮,最夺目。

无论舞步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手中都擎着那把万民伞。

伞头高举的万民伞,是为平民百姓遮风挡雨的伞,是为平民百姓遮热挡寒的伞。

秧歌队跟着伞头走,就是跟着自己的夙愿而奔走;秧歌队跟着伞头舞,就是为着自己的幸福而起舞。

⑨秧歌队走着舞着,走出大场,走进家户,无论院大院小,逢门必进,每家每户都要留下激越的鼓乐,留下合欢的舞蹈。

每家每户笑着把秧歌队迎进来,送出去,比笑容还灿烂的是剥开皮的核桃,洗干净的红枣,还有周身金黄的梨子和染着红霞的苹果。

那都是欢迎秧歌队的,招待秧歌队的。

⑩秧歌进院干什么?

禳灾,赐福。

原来,早先的早先,这秧歌并不称作秧歌,而是叫作禳歌。

禳,是祈求祛除邪恶。

先祖渴望国泰民安,渴望五谷丰登,渴望六畜兴旺,渴望安居乐业,因而,那把万民伞必须走进家家户户,那支禳歌也必须走进家家户户。

不知从何时起,禳歌蜕变为秧歌,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内涵从未改变,那歌声和舞蹈始终延续着古老的精魂。

⑪秧歌承载着千秋万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荡荡,如热流,如热潮,如热浪。

热起来,能让长空变成热天,能让大地变成热土。

看吧,秧歌一扭,严寒在消退,积雪在融化,荒草在发芽,秃山在泛绿,花朵在含苞,千沟万壑,千山万水,都诚心诚意捧出——

⑫春色第一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作者在第⑦⑨段秧歌表演的两个场景中,各写了什么内容?

请分别加以概括。

(4分)

19.本文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4分)

20.请赏析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

(3分)

21.如何理解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22.请根据本文内容,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秧歌”。

(不超出所给字格)(7分)

【参考答案】

18.(4分)麦场秧歌:

写出了秧歌表演的步法特点、队列变化及作者的感受;庭院秧歌:

写出了家家户户对秧歌队的盛情招待。

19.(4分)运用设问,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作者对秧歌的赞美之情,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

20.(3分)运用了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人们扭秧歌时动作的有力、舒展。

21.(4分)万民伞、禳歌都寄托着为百姓禳灾赐福的寓意。

百姓对幸福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走进家家户户就是为百姓送去美好的祝愿。

22.(7分)略。

从秧歌的名称演变、表演道具、基本步法、表演形式等方面介绍即可。

(2018辽宁大连)

2017年

窑语

①窑火,耸立,火鸟一样张开了翅膀,壮美地翱翔。

我们的胸膛灼热,与火鸟紧紧拥抱在一起,尽情幻舞。

②从窑山村回来,窑火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燃烧着。

③我熟悉南方的土窑:

半圆形的拱门,长长的土砖垒砌的窑垄,方块的天窗,伏地而起的烟囱。

场院里,土陶坯已经晒得发白,泥浆水淌出的油状水痕成了陶器的花纹,泥池里黑褐色的胶泥温顺柔和。

④泥是从老河道里挖上来的,一车一车地拉到泥池里,浇上水,用木勺泼洒,一遍又一遍,踩泥人把健壮的牛从牛圈里拉出来,和它说着亲热的话,喂上整畚斗的米糠,然后把它的眼睛蒙起来,牵进泥池踩泥。

踩了半日,直到胶泥如蒸熟的糯米浆,黏,糯,柔。

制陶师用一把弓状的钢丝锯,把池泥切割成一块块,抱进茅棚里开始制陶。

在青石案桌上,师傅狠狠地摔打,反复地摔打,打得胶泥瘫软便开始揉,揉出泥皮片。

师傅托着泥皮片,裹在陶模上。

一只手转动模具,一只手给胶泥刮浆,浆水咕咕地淌下来,浓浓的。

⑤做好的土陶坯,在地垄里暴晒。

陶坯暴晒之后一日比一日白,亮出泥质浑厚的色泽,花纹一圈圈地吐出来,有荷花,有丁香,有蔷薇,有如水的波纹。

烈日暴晒七日,制陶师傅便把陶坯一个个抱进窑,一垄垄地码起来,码两天,封了窑门,师傅们坐在一起,喝一顿酣畅的酒。

酒喝够了,这时月亮已经爬上了屋顶,开始点窑火。

窑火,被噼啪作响的木柴唤醒,树脂吱吱吱地叫,火星四溅,如熟透的石榴一样迸开。

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⑥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的大部分器物,我们用砖瓦筑舍,用碗盛饭,用菜缸腌制咸菜,用壶泡茶,用杯喝酒。

窑里烧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留有人的温度,有人的品性,和我们一样淳朴,一样要经过摔打,与我们的生命一样易碎、坚硬,最后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

⑦记得在孩童时期,快过年了,我随母亲去小镇郑坊,拉一架平板车买土缸土瓮。

卖陶器店的有好几家,我们一家一家看过去,问价格,看成色,一条街走完,已是中午。

母亲拉车,我在后面推小跑,布鞋摩擦沙子的声音,沙沙沙的,和冷风的声音相互交混,至今不散。

⑧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所用的器物也在改变。

我看过很多土窑,但大部分废弃了,窑火熄灭。

把我们从远古洞穴带进家园的窑,慢慢消失,被我们遗忘。

⑨在窑山,我再一次看到了窑。

在老旧的窑场,我见到了制陶师傅,穿着藏青色的围裙,戴着草帽,吸着纸烟,粗粝厚实的手掌裹着泥垢——我多么熟悉这朴素的模样,一口口大水缸,整整齐齐地排在院子里,在阳光下散发圆润的光泽,黝紫黑的釉色却白得发亮。

我拍拍缸身,把耳朵贴在缸口,嗡嗡嗡的,声音清脆、爽亮,如泉水淌于井中。

在两栋瓦房里,码着晒干了的土陶坯,一层一层,一垄一垄。

我推开满是灰尘的木门,黯淡的光线落在土陶坯上,器物如昨,鲜亮如初。

⑩瓦舍前后的院子里,瓜架上的南瓜花和黄瓜花开得粉嫩。

村子旁的丰溪河依旧流着,河流哺育这片土地,令它生生不息。

窑,是信江沿岸最具人烟气息的文明。

窑,我们曾如依赖屋舍一样依赖它。

窑,给了我们四壁,给了我们屋顶。

窑火,那么慈爱,那么倔强。

窑火,是我们的摇篮曲,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歌。

⑪我抚摸着大水缸,手久久不忍离开。

(文/傅菲,有改动)

18.文中三次写到制陶师傅,内容各有侧重,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4分)

第一次

(1)

表现制作工艺的繁杂、精细

第二次

写窑火点燃前的准备

(2)

第三次

(3)

表现制陶师傅的朴素

19.按照括号中的要求,揣摩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4分)

(1)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分)

(2)把耳朵贴在缸口,嗡嗡嗡的,声音清脆、爽亮,如泉水淌于井中。

(赏析加点词语)(2分)

20.文中第⑦段有什么作用?

(4分)

21.请理解第⑩段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

(4分)

22.时光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很多传统事物在慢慢消失。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

(不超出所给字格)(7分)

 

【参考答案】

18.(3分)

(1)写制作陶坯的过程  

(2)表现制陶师傅的细心、辛苦  (3)写制陶师傅的模样(每空1分)

19.(4分)

(1)(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火焰比作红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窑火的颜色和形态之美。

  

(2)(2分)“嗡嗡嗡”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缸被拍打后发出的声音的清脆、爽亮。

20.(4分)插叙了作者孩童时期随母亲买土缸的经历,承接上文“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与窑相伴的岁月的怀恋,丰富了文章内容。

21.(4分)窑火烧制出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器物,养育了我们;它和我们的生命一样,虽然历经变迁,仍然顽强不屈,表达了作者对窑火的感激和对生命的赞美。

(2017辽宁大连)

2016年

沙漠之花

美国加州之南的棕榈泉,是一座在沙漠上凭空建造的小城。

城边有个沙漠动物园,也是凭空而造的。

说是动物园,其实也包括了许多植物,它们都是从世界几大沙漠中请来的客人,这片本来人烟稀少的沙漠,因有了它们而有了旺盛的人气。

高大的棕榈树,或是各式各样的仙人掌,在别处也可以看见,并不新鲜,最让我惊艳的,是那些沙漠之花。

在沙漠,灿烂无比的阳光,一年四季都灼热烤人。

城市的花园里假使夏日晌午有这样的阳光,芙蓉花们定会变得无精打采,牡丹、芍药们也会垂着头,把脸颊尽力藏进绿色裙琚里……而这里,沙漠之花不但不避阳光,反而像牵牛花和向日葵一样,把每一片花瓣都冲向阳光,让每一簇花心里都装满加州的阳光。

沙漠里的仙人掌,在这里开着红色、黄色白色和橙色的花。

另一种硕大的仙人球上密密麻麻地开放着菠萝形状的花,它们拒绝分散着开,而是手挽手肩并肩簇拥在一起。

每一朵花尖上都矗立着一枚长长的刺,像是卫兵握着一柄柄剑戟。

我第一次见到了茛苕。

这种花叶用在欧洲建筑中最常见的科林斯柱头的雕刻花纹里,其对称的古典之美,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流行。

如今,在那些仿古的西式建筑甚至家具中依然经常可以见到。

茛苕名字古怪,远不如其花叶美丽,但它却属于沙漠之花中的贵族。

它锯齿形的叶子,在风中摇摆,像跳着细碎的小步舞曲的精灵。

它金红色细长的小花,随叶子一起摇头晃脑,像抱着古老乐器为舞者伴奏而自我陶醉的乐队。

在这里所见到的花,大多是草本,也有灌木,最多的是墨西哥刺木。

这种刺木才真的像马鞭,细长而柔软,温柔而多情,带着无伤大雅又有些撩人的刺。

它的花朵都是顶在刺木的顶端上,像是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

只是,那一点红花,是茸茸的,弯弯的,带一点点的尖儿,如果再大一些,就更像圣诞老人头顶上的那顶红帽子了。

在树上开花的,有一种叫作烟树。

远看,真的像是一片蒙蒙的烟雾。

近看,它的枝条上没有叶子似的,大小每一枝都像海葵向四周伸出的触角,细细的,软软的,晶莹剔透的灰白色,如同蒙上一层清晨的霜。

或许它的枝条就是它的叶子,它的叶子就是它的花。

另一种音译为帕洛弗迪。

它的花开在树的顶端,一片灰黄色,并不鲜艳,但面积很大,铺展出一片。

由于枝干比烟树要高,在一片低矮的花丛中,它的花随风摇曳,像挥舞着一面单薄得几乎透明的旗子,力不从心却并不甘心地与浑黄的浩瀚沙漠进行着对话。

还有好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沙漠之花,我真想一一查出它们的名字,描绘出它们的样子。

它们有的开着细小球状的花,有的开着细长穗状的花,有的开着扁扁耳朵样的花,有的开着软软长须样的花,有的开着雪绒花一样茸茸的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多,这样小,又这样神奇的沙漠之花。

面对它们的色彩纷呈,竟然一时理屈词穷一般,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去形容。

忽然想起一位作者写过的话:

“只有小孩子们的心里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

没错,这些花富于远离尘嚣的童真,拥有未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