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9875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生物必修一

迎2022年高考:

高三年级备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一)

1.

生物体结构与细胞学说

(1)按生物体组成分:

生物界可分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等大类。

(2)病毒:

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组成;②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的,只能用活细胞培养。

③获得32P标记噬菌体的方法:

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即可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

(3)细胞:

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此外,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一种细胞器,即核糖体。

细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真菌酵母菌和毛霉等)、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4)蓝藻:

①原核、自养需氧生物;②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结构组成。

③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5)细胞学说:

①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

②主要内容是:

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学说创立意义:

使生物界在细胞这一结构水平上得到统一,为达尔文进化论提供证据。

2.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②C、H、O、N是细胞的基本元素,C、H、O、N、P、S、K、Ca、Mg属于大量元素,Fe在动物细胞中属于大量元素而在植物细胞中属于微量元素。

③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S,核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P,糖类组成元素有C、H、O;脂质主要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脂质还含有N和P.

(2)水:

①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②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其中结合水在不同细胞中含量基本稳定,约占细胞内全部水的4.5%.③细胞中自由水含量比例与其代谢旺盛程度呈正相关。

④自由水功能:

细胞化学反应的良好溶剂、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参与化学反应(如光反应、有氧呼吸丙酮酸分解、大分子物质水解、ATP水解供能等)、组成内环境。

⑤结合水功能:

是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合组成细胞结构。

(3)无机盐:

①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一般用0.9%NaCl作为人体生理盐水,是因为该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

②主要功能: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

血钙过低引起抽搐;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如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CO3、H2PO4);组成细胞内重要化合物(如P是组成磷脂、核酸、ATP等重要成分,叶绿素中有Mg、血红蛋白中有Fe).

(4)蛋白质:

①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②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天然氨基酸约有20种。

③氨基酸通式,如右图。

氨基酸分子差异是由R基差异引起的。

④缩合反应:

前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上的羟基与后一个氨基酸分子

R-C-COOH的氨基(-NH2)上的氢结合形成肽键(-CO-NH-),同时生成水。

⑤每条肽链至NH2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⑥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⑦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⑧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a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结构蛋白),如肌蛋白;b催化功能,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自质;c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一些动物激素属于蛋白质;d免疫功能,如抗体、淋巴因子;e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5)核酸:

①遗传物质:

原核或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或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②DNA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RNA(mRNA、tRNA、r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少量分布在细胞核中。

②基本单位:

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基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6)糖类:

①分类:

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二糖和多糖。

葡萄糖(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但纤维素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植物细胞中的常见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其中蔗糖不具还原性。

②多糖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二糖水解产物不一定全是葡萄糖。

③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贮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原(主要有肝糖原和肌糖原)是动物细胞中贮能物质。

(7)脂质:

①主要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常见固醇有胆固醇、性激素和VD.②脂质功能:

a主要储能物质(脂肪:

等质量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糖类和蛋白质多;脂肪分子中C、H含量比例高,氧化分解时消耗的O2多,生成的水多,进行有氧呼吸时耗O2量与产生CO2量的比值大于1);b组成细胞结构(如:

磷脂是各种生物膜的主要成分);c调节生命活动(如:

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具有促进动物生殖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动物第二性征的功能;VD能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d运输脂质(血液中的胆固醇参与脂质运输)。

(8)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核酸、多糖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依次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这些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3.组成细胞的物质的鉴定实验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

(1)还原糖:

①斐林试剂:

实质是新制Cu(OH)2,呈浅蓝色。

配制方法:

等量的0.1g/mLNaOH

溶液和0.05g/mLCuSO4溶液均匀混合。

②操作:

需在50~60℃的水浴下发生作用,实验现象是出现砖红色沉淀,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

①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双缩脲B液(0.01g/mL

CuSO4,溶液)。

②操作:

需先向检测液中加入一定量的A液,混匀后,再加入几滴B液,注意B液加入量不能过多!

③实验现象: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

①原理:

脂肪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IV染成红色。

②在“观察细胞中脂肪实验”中,需要先制作临时装片,并在染色后用50%酒精洗去浮色再利用显微镜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中的脂肪滴。

(4)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①镜头:

物镜放大倍数越大越长,目镜正好相反。

②使用遵循“先低后高”、先移后转”的原则;使用高倍(物)镜时,调准焦距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若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动中央,则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③需要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观察细胞中的脂肪、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1)细胞膜(生物膜):

①组成成分:

蛋白质、脂质(主要是磷脂,另有少量胆固醇)和糖类(少量,分布于细胞膜外侧),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临床上可以用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的含量变化诊断癌症等疾病的指标。

②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以双层磷脂分子作为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覆盖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胞吐、细胞膜融合、细胞变形等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

③功能:

分隔,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如一些激素或神经递质的受体分布在细胞膜上;膜上有参与细胞识别的蛋自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④功能特性:

具有选择透过性,注意选择透过性是相对的,有些细胞不需要的有害分子或离子也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2)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①穿膜运输:

a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共同点都顺浓度差运输,不同点是协助扩散需要膜上载体蛋自的参与;Na+、K+、水等依赖通道蛋自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主动运输,条件有载体、能量(ATP或其它物质浓度差形成的化学势能);生理意义:

使细胞可以根据生命活动需要,主动吸收或排出物质分子或离子。

②胞吐与胞吞:

某些大分子物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的运输方式,注意在此过程中穿过0层磷脂分子层。

胞吞和胞吐过程的完成需要膜上受体蛋白并消耗ATP

(3)细胞质: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分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其中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4)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

①线粒体的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基质中完成丙酮酸加水分解产生CO2过程,线粒体内膜上完成[H]与O2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②叶绿体的功能:

光作用场所。

②注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有线粒体!

③线粒体和叶绿体:

a都是双层膜结构细胞器;b都有自身遗传物质DNA、c都有独立的基因表达系统(含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酶、核糖体等,能完成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d参与细胞内能量转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等过程。

核糖体:

a功能:

蛋白质合成(翻译过程)的场所,完成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

b结构:

非膜结构细胞器,由蛋白质、rRNA、酶等组成。

c分布:

游离或附着在内质网上,其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抗体等分泌蛋白的合成。

内质网:

a功能:

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脂质合成场所。

b结构:

单层膜结构细胞器,c分布:

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可以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高尔基体:

a功能:

参与蛋自质的加工、转运和分泌,参与植物细胞壁形成。

b结构:

单层膜结构细胞器。

中心体:

a功能:

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已经复制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

b分布:

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c结构:

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主要成分是微管蛋白(蛋白质)。

溶酶体:

a功能:

含有许多酸性水解酶,参与免疫、细胞凋亡等过程。

b结构:

单层膜结构细胞器

液泡:

a功能:

调节细胞内液渗透压,储存营养物质。

b结构:

由液泡膜和细胞液构成的单层膜结构细胞器。

c分布:

成熟植物细胞中特有中央液泡。

c一些植物细胞液中含有花青素等色素,使植物叶片或花呈现红色或蓝色。

 

(5)真核细胞生物膜系统

组成:

主要由细胞膜、核膜及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组成。

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直接或间

①接联系。

真核细胞中中心体和核糖体等细胞器不属于细胞生物膜系统。

②转化:

细胞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化。

细胞内蛋白质转运依赖于囊泡完成。

内质网膜与细胞膜、内质网膜与核膜可以直接转化。

③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相关结构及功能:

细胞核(基因转录场所)、核糖体(翻译场所)、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加工场所)、高尔基体(蛋自质加工成熟、分泌场所)、线粒(能量供应)、细胞膜(完成胞吐,与囊泡融合将分泌蛋自排出)。

(6)细胞核

①结构:

由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组成。

核膜是双层膜,其上有核孔,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物

质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②核膜及核孔:

均具有选择透过性,可通过核孔的物质如组成染色体等结构的蛋白质、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酶、RNA等,不能通过核孔的物质如DNA、呼吸酶等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的酶等。

③染色体(质):

主要由DNA和蛋自质组成,容易被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成深色。

是细胞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核仁:

a功能:

核糖体RNA(rRNA)合成场所(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癌细胞、胚胎干

⑥细胞、幼小细胞等蛋白质合成旺盛细胞中核仁发达。

渗透吸水

(1)渗透:

a发生条件:

有半透膜、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b原生质层:

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

c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2)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①原理:

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②质壁分离的条件: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③能发生质壁分离细胞特征:

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④质壁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原生质层伸缩性大而细胞壁的伸缩性小。

⑤实验对照:

三次观察(正常细胞、质壁分离细胞、复原细胞)实验前后对照。

⑥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渗透压(浓度吸水能力)变化是先失水渗透压增大后稳定、后吸水渗透压减小后稳定。

⑦质壁分离细胞不能复原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因失水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死亡。

⑧本实验应用:

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判断细胞是否存活、比较不同溶液的浓度高低等。

⑨自动复原现象:

原因是外界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如尿素、KNO3等)被逐渐吸收进入细胞。

6.酶与ATP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两类重要化合物

(1)酶:

①化学本质:

蛋白质或RNA.②功能特点: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很多)、条件温和(催化需要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多样性(细胞中酶种类多)。

③酶催化的影响因素:

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抑制剂等。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对照性原则,对照有空白对照、实验对照和前后对照等。

设置空白对照的目的是排除(或探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重复性原则,多次重复取平均值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

③单一变量原则,保证实验结果与自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准确。

④无关变量控制适宜且相同,无关变量适宜保证了实验结果差异显著,而不同实验组无关变量相同可避免无关变量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⑤科学性原则,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先将酶溶液和底物分别在控制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进行酶与底物的混合,以保证酶催化在对应的控制温度下发生。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催化实验

中不能使用斐林试剂,这是因为在检验时水浴加热会影响低温处理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ATP:

①组成:

腺嘌呤核糖核苷(腺苷)、3个磷酸基,2个高能磷酸键。

②功能:

多数活

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也可能是光能和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

③ATP含量:

含量很少、但合成和分解迅速。

④ATP与ADP的转化过程,酶不同、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合成ATP和ATP水解的场所不完全相同,ATP合成场所主要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而ATP水解发生在细胞的各部分(细胞膜上、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7.光合作用

(1)光合色素:

①种类: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②

分布:

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③功能:

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体中色素基本不吸收绿光。

④色素提取的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

⑤提取色素时加入试剂有无乙醇、二氧化硅(作是用使研磨充分)和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破坏)。

⑥过滤时一般不能使用滤纸,而选择尼龙布或脱脂棉。

收集色素滤液的试管要塞紧,以防止无水乙醇挥发。

⑦色素分离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分离原理是不同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在滤纸条上随层析液扩散速度快。

⑧色素分离结果:

a从上向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叶绿素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b相邻两条色素带间距最小的位于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间。

c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最窄的色素带是胡萝卜素。

⑨色素分离结果分析:

a层析液变绿色而滤纸条上没有色素带是因为层析液触及滤液细线。

b若滤纸只有橙黄色和黄色带可能是因为叶绿素被分解(叶片存放时间过长或提取过程中没有加入碳酸钙等);若只有黄绿色带和蓝绿色带可能是层析时间过长,上两条带早已到达滤纸条顶端;若四条色素带比较浅,可能是提取的色素液浓度过低(叶片太少、研磨不充分、用普通滤纸过滤等)或者划滤液细线时没有重复划线等。

⑩叶绿素是良好的食品添加剂,但不能在酸性食品中添加,这是因为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会分解。

实验室保存绿叶标本时,通常先将新鲜绿叶用Cu,SO,处理,目的是用Cu*置换出叶绿素分子中的Mg',置换后的叶绿素分子更加稳定。

(2)光合作用发现史:

①普利斯特利证实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英格豪斯证明只有在光下植物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③恩格尔曼以水绵为材料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④萨克斯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⑤鲁宾和卡门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⑥卡尔文等科学家以小球藻为材料,应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CO2中的C元素主要转移途径(暗反应),即“CO2→1"C3→1"C5和有机物。

(3)光合作用过程:

①光反应:

a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b主要变化是H2O分解产生O2和[H],以及合成ATP.c条件:

光能、色素、酶等。

②暗反应:

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主要变化有:

CO2固定和C3还原,其中C3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c条件:

酶、ATP、[H].dC3与C5的转化关系:

CO2+C5→2C3、C3还原(消耗ATP和[H])生成C5(大多数C3转化)、(CH2O)、H2O.③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④注意:

光合作用产生的[H]和ATP不仅能供应暗反应,还能供应叶绿体的DNA复制、转录、物质吸收等生理过程,甚至转移出叶绿体供应细胞质中的其它代谢过程!

 

(4)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光照、CO2浓度、温度等。

A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阶段[H]和TP的生成进而影响暗反应中C3还原过程;bCO2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中CO2固生成C3的量。

c温度影响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所需酶的催化活性。

(5)光合速率测量;a净光合速率以植物(或叶片)从环境中吸收CO2速率或向环境中释放O2速率表示。

实际(总)光合速率是植物(或叶片)固定CO2速率或产生O2速率。

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B“光补偿点”是指植物(或叶肉细胞)光合消耗CO2(或产生O2)速率与呼吸产生CO2(或消耗O2)速率相等时的光合强度,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合成ATP.“光饱和点”是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阴生植物光饱和点较小。

(6)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a温带阔叶植物“午休现象”(夏季中午光照比较强,但某些物质的光合速率反而下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引起叶肉细胞CO2供应不足,C3生成减少;改善午休现象的方法有适当遮光、浇水或增加CO2供应等;b增肥农家肥:

一方面可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加对作物无机盐和CO2的供应,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另一方面微生物分解作用能增加土壤温度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c“合理密植”、“正行通风”:

有利于增加植物周围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7)光合作用实质:

将光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光合作用意义:

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8.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无氧呼吸有机物分解不彻底,释放能量少,未释放的能量贮存在酒精或乳酸中。

(2)有氧呼吸:

a过程及场所:

第一阶段变化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变化是丙酮酸+水分解,产生CO2和大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变化是[H]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3)无氧呼吸:

a主要变化: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即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能量;第二阶段变化是丙酮酸转化为酒精和CO2或乳酸。

注意第二阶段没有能量释放!

b场所:

细胞质基质。

(4)影响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温度、O2浓度、水等。

(5)呼吸作用速率测量:

在测量绿色植物或叶片呼吸速率时需在黑暗(遮光或绿色光下)条件下进行;通常用NaOH吸收CO2.

9.

细胞增殖

(1)生物体长大的原因:

一是通过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数目,二是通过细胞生长增大生物体体积。

细胞“有效表面积”会随细胞生长(体积增大)而减小,进而使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能力下降。

(2)有丝分裂-生物体细胞主要增殖方式:

①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细胞核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染色体在间期完成复制、前期螺旋化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中期全部染色体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且染色体形态、数目固定,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分离,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细胞核结构均在前期发生核膜、核仁消失,末期重建过程。

②有丝分裂的特征:

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细胞与亲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相同。

③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主要区别:

一是前期纺锤体形成来源不同,植物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动物由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构成;二是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由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分隔,动物由细胞从赤道板部位凹陷,最终缢裂。

(3)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细胞形成方式:

①减数分裂特征: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细胞的一半。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分裂结束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分裂期变化相同。

③子细胞:

一个精原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④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细胞的基因和染色体组成具有“两两相同、两组互补”的特征。

如:

一个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1个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则

同时形成的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b、aB、aB.⑤可能发生的可遗传变异:

a基因突变,主要由间期DNA复制差错引起;b基因重组,可能由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引起,c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时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引起(4)细胞分裂识图:

①同源染色体是细胞中大小形态一般相同(仅性染色体可能不同)、且来源不同的染色体。

②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

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发生取会、并排和相互分离特征,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联会、分离等行为

10.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

③一条染色体中可以含有1或2个DNA分子。

④生物体内含染色体数目最多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4N);含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细胞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N);多数细胞已经分化而不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

(1)细胞分化:

①分化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②分化结果:

形成具有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同组织。

(2)细胞衰老:

①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不同步。

②衰老细胞特征:

体积小、代谢慢;多数酶活性降低(注意:

溶酶体酶等活性会增加!

)、色素积累;细胞核增大、染质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凋亡:

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此阶段多数基因表达减弱甚至停止,但凋亡蛋白基因旺盛表达。

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11.细胞癌变

(1)癌细胞特征:

失去接触抑制的特点,能够无限增殖;细胞形态改变,癌细胞一般呈球形;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癌细胞能在机体分散和转移。

(2)癌变与癌症: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

癌变是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累积效应)的结果,癌症是体内癌变细胞大量增殖并且逃过免疫系统(即细胞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后产生的相应病症。

12.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主要实验步骤: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2)实验目的:

a解离液为15%HC1溶液和95%酒精的混合物,其中HCI的作用是使根组织细胞相互分离,酒精的作用是迅速杀死细胞,固定细胞的分裂相。

b漂洗目的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c染色液是呈碱性的龙胆紫或醋酸,作用是使染色体(质)着色,便于观察(如果不染色,则要在较暗视野中观察)。

d压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的作用是防止压碎盖玻片。

(3)实验结果及分析:

①分生区细胞特点: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