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8498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2.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12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

1、感悟诗歌的“愁”,把握诗人的“愁之行”、“愁之因”、“愁之果”;

2、学会诗歌鉴赏的情感步骤。

【教学难点】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情感迁移,联系相关的诗句;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努力发奋;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

 

【导入】

(播放音频:

李荣浩《李白》节选)

就像歌词里唱的,李白啊,人人都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么傲骨铮铮的宣言啊,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也会追星,那他追的偶像是谁呀?

这位偶像啊,叫做鲍照。

有诗为证,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这样几句话: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说的是李白的诗作天下无敌,他的诗风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诗人——庾开府和鲍参军。

其中的庾开府是指庾信,是一位诗文大家,而鲍参军呢?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鲍照,他曾经任职荆州前军参军,所以也被称为是鲍参军。

杜甫呢,因为知道李白的偶像就是这位鲍照,所以在夸李白的时候特意举了鲍照的例子,那李白当然心花怒放了。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鲍照的一首诗——《拟行路难》其四。

(板书《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进程】

1、诗题解读

诗歌的题目是《拟行路难》,其中的《行路难》三字,指的是乐府旧题,“行路难(起头,生附和),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主要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情。

而后世仿写汉魏乐府的作品多在题目前加一个“拟”字,这个“拟”的意思呢,就是摩仿。

鲍照就依据乐府旧题,创作了《拟行路难》的大型组诗,共十八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的第四首。

2、知人论世

解诗,不以辞害志,是以知人论世。

姓名:

鲍照;性别:

男;职业:

南朝文学家,在南朝文人集团中算得上是业务骨干,主攻诗歌,尤善乐府;小传(如果给鲍照写个小传的话,应该是“积极入世”却“沉沦下潦”):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加官进爵和富贵荣华的追求,但却不受朝廷重视,碌碌无为,沉沦潦倒;标签(因此鲍照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就打上了两个标签,一“才秀志高”、二“命薄如纸”):

鲍照这个人啊,虽然是南朝文人集团的业务骨干,但因为家庭背景不过硬,多年来始终没能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荣誉(由于业务能力突出,鲍照获得了不少的荣誉,最重要的要数“寒门代言”和“李白偶像”这两项):

寒门代言,南北朝时期,寒门学子发出不平之音是一种潮流,而鲍照正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为广大寒门学子代言。

李白偶像,我们也说过,李白呢,就是鲍照的超级粉丝,但李白这个人追星追得还是很有含金量的,他汲取鲍照的文学养料,然后就让自己升到了诗仙的级别——这才是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品读诗歌——循声得情

1、朗读全诗

现在让我们跟随鲍照的足迹,齐读全诗,走一走他的难行之路。

2、引出文眼

师:

诗歌,讲究以情胜人,我们以前说过,能够总括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字,就是诗眼,那么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

生齐答:

“愁”

师:

大家异口同声都说了“愁”字,确实抓住了诗歌的精髓(板书“愁”),鲍照他由于怀才不遇,内心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这才有了《拟行路难》一诗,可谓悲歌一曲诉愁肠,字字血泪,声声愁情!

四、鉴赏探究——难行之路

1、默读全诗,思考探究

师:

反复诵读正是理解诗歌的捷径,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自由诵读,可以出声,也可以默读,同时紧扣“愁”字思考这三个问题

——①“愁”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②诗人为何如此之“愁”?

③诗人“愁”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师:

好,停(做“停”的手势)。

到时间了,现在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①“愁”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也就是“愁之容”,板书)

生:

“叹”和“愁”

师:

刚听到有人说“叹”和“愁”,“叹”和“愁”固然是,但诗人“叹”和“愁”的方式是怎样的啊?

生:

“行叹复坐愁”

师:

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了“行、坐”这两个动词(板书“行叹”、“坐愁”)

行叹、坐愁,诗人的愁绪浓重,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可以说是行也发愁,坐也哀叹,满腔愁苦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

除了“行、坐”,还有没有别的?

生:

诗人“酌酒以自宽”

师:

终于有人说到“酒”了(板书“酌酒”),斗酒诗百篇,诗人往往高兴了要喝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高兴了,愁苦满怀的时候就更要喝酒了,“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所以我们看到这个“酒”字就要提高警惕了。

鲍照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酌酒以自宽”,想要利用“酌酒”来宽慰自己,然而郁结满怀的愁苦又岂是区区杯酒所能驱散的?

酒入愁肠,反而更激起了心湖的波澜。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所以同样的,放声高歌也是诗人“愁”的外在表现之一(板书“高歌”),“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就是现实版的“长歌当哭”。

师:

我们以前呢,也学过写“愁”的诗。

比方说,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附和),或者是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前者是用意境的组合来表达柳永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愁,后者则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那么,鲍照呢?

“行叹”、“坐愁”、“酌酒”、“高歌”,这四个词,是意境呢,还是动作?

生:

动作

师:

对,就是动作。

鲍照别出心裁地刻画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行叹”“坐愁”“酌酒”“高歌”这四个动作,他那悲怆难抑的情态,也就跃然纸上了。

(活动*角色扮演:

找学生扮演行叹、坐愁、醉酒和高歌的愁相)

师:

大家说鲍照写得形象不形象啊?

生:

形象

师:

那既然这么形象,有谁愿意根据“行叹”、“坐愁”、“酌酒”、“高歌”这四个词,来角色扮演,再现诗人当时的愁容,谁要自告奋勇啊?

生:

……

(表演指导:

我们想像一下,“行叹”,说的是边走边叹气,所以鲍照的背应该是坨着的;“坐愁”,坐下来也郁郁寡欢;“酌酒”,举杯消愁愁更愁;“高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师:

某某表演的非常到位,画面感很强,我们大家给他点掌声好吗?

师:

有演出在前,谁愿意读一读“酌酒”和“高歌”这两句。

生:

……

师:

普通话很标准,但愁的味道还不够浓,若问闲愁都几许,酒入愁肠,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法指导:

读“酒”字的时候要有几分醉意;读“断绝”二字的时候不妨把调子拖长一些。

师:

你愿意再试一遍吗?

生:

……

师:

这次就比上次读的有愁味多了,请坐。

试想诗人鲍照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皱着眉,叹着气,然后无病呻吟地说:

“我今天好不开心,心好累呀,求抱抱!

”然后发在朋友圈,@一圈亲友,卖个惨,然后打滚求关注吗?

这可不是人家鲍照的本意。

②诗人为何如此之“愁”?

(“愁之因”)

生:

……

师:

别抢答啊,再想想,能不能用诗中的语言来回答愁苦的原因?

生:

“心非木石岂无感”

师:

有人说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还有更深层的藏在里面,所以这一句并不是诗人“愁”的根源所在。

我们想啊,诗人既然说是“心非木石岂无感”,那他究竟“感”了些什么?

生:

“人生亦有命”

师:

人生有命,这好像是个哲学命题了,但鲍照也不是一个哲学家呀,可能这句话单独理解起来有难度,我们来结合“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两句来看。

诗人开篇就写: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着不同方向流散。

在这里他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大家还记得“比兴”这个知识点吗?

生:

记得

师:

记得啊,那现在切入随堂测验模式。

生:

是一种创作方法,先提别的事儿,起个引子,再来说真正想要吟咏的对象。

师:

这个答案切中实质,我给满分。

那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

“关关雎鸠”,用关雎鸟求偶时的那种叫声来比喻青年男子的?

生:

比喻青年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追求(师附和)。

师:

“比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如果说“他物”是水,由于不同方位,不同地势,流向了四方,那么诗人真正想要“吟咏”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诗人从“各自东西南北流”中悟了出来,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所决定的。

所以他就怀才不遇了。

师:

我们以前讲李白,他也同样是怀才不遇,但李白的怀才不遇是因为他太过恃才傲物,得罪了皇帝,当然就没好果子吃,所以就被“赐金放还”。

然而鲍照则是因为荒唐的人才选拔制度,被迫怀才不遇了。

现在啊,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是通过高考,而鲍照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则实行的是门阀制度。

所谓的门阀制度,就是谁的门第高、出身好,就谁接班、谁当官,真正是在“拼爹”,由此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左思在《咏史》一诗中这样形容门阀制度的荒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仅有一寸高的苗竟然遮盖了百尺长的大树,这是难以想象的,但偏偏发生了,是地势使得他们如此,残酷的现实又与此何其相似,苗长在山上,天生高人一等,就像士族,即便无才无德,是个草包,凭借投了个好胎,也能有很好的出路;而寒门学子呢,就是那些大树,因为长在山谷里,注定无法争过只有一寸高的苗,即便你才华横溢,可是人家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任你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

可以说,门阀制度的实质就是“血统论”,人刚一出生,命运就被定下来了,人的天赋与努力被践踏,才学不值一提,品德也抛诸脑后,只有出身和血统才被看在眼中。

师:

面对这无理取闹的世界,鲍照能甘心认命吗?

生:

不能

师:

不能,说不能是要有证据的,那证据在哪呢?

生:

“心非木石岂无感?

师:

其实就是你们最开始说的那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利用这一句来驳斥“人生亦有命”的荒唐。

也许鲍照要是选择难得糊涂,自我催眠说:

这都不算事儿,一蓑烟雨任平生。

那他可能会过得开心点,但他偏偏选择了追问,选择了“岂无感”。

这位伟丈夫怀揣着自己的鸿鹄之志,他说,“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他不愿安于现状,认为凭自己的才华一定可以出人头地,在仕途上大有所为,害怕“终日碌碌”,更不愿“与燕雀相随”,平庸度日。

但门阀制度就像是拦路石,阻碍了他的青云之路,在醉眼朦胧中,他“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由此,门阀制度荒唐的选官方式与他的人生追求组成了一组不可协调的矛盾。

师:

哪位同学能立足于这种矛盾,试着读一下前四句。

生:

……

师:

我发现,你把“泄水”两句读得整体比较平缓,为什么呀?

生:

因为我觉得前两句是起兴,只是描述一个现象,所以读的比较平。

师:

很有想法啊,其他人听了有没有启发,我们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感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真正读好诗歌。

诗人的愁是读出来的,我们再请位同学来读,注意一二句平、三四句上扬。

生:

……

师:

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啊?

生:

师:

确实,感情投入得很深啊,那还有没有人想再试一试,看能不能超过他?

生:

……

师:

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有愁,也有怨。

好,请坐。

师:

类比愁之容,我们来概括一下,鲍照愁的原因是什么?

生:

亦有命

师:

这个命也就是门阀制度。

道不尽,许多愁,妄自嗟叹,才秀有谁知。

③诗人愁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愁之果”)

师:

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诗人鲍照心中的那个结始终拆解不开,行叹、坐愁、酌酒、高歌这一系列的愁容愁举又换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师:

(板书“不敢言”)鲍照的愁都可以说是苦了,他的心都快要碎了,但他为什么急转直下,选择隐忍吞声?

生:

社会黑暗,不敢多说

师:

就像你们说的一样,在重压之下,鲍照他只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他愁的结果就变成了“不敢言”。

(板书,不敢言)

可能我们很难想象他那种战战兢兢的心态。

但在南北朝时期,寒门学子一旦有出格的言论,就会遭到迫害,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试问,有谁还敢多言呢?

于是,诗人的万千愁怨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

那他到底是认命了还是没认命?

生:

……

师:

认命?

不认命?

生1:

我觉得他是认命的,诗里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的命运是既定的,不应当发愁,应该接受现实。

师:

如果说命运是既定的话,那让鲍照情何以堪啊?

生2:

那他不接受也不行呀,社会的环境就是讲究出身。

师:

强加的不公,现实和人生的错位,他就真的能全盘接受吗?

生3:

鲍照是有怨的,他满含悲愤和抗争。

师:

能具体说说吗?

生3:

他没办法看开,“心非木石岂无感?

”,怎么能没有感呢?

只是现实太残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敢言”更让他心中有恨。

师:

说的真好,你称得上是鲍照的知音人了。

正所谓,愁肠已断,恨悠悠。

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残酷的现实在逼着鲍照认命,但这种认命是多么的心酸无奈呀!

“岂无感”还言犹在耳,“不敢言”就提醒了诗人现实所处的境地:

哎,收着点哈,别乱说。

前后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这富有戏剧性的心路转折,正是诗人的不自由之所在。

于是,后世的评论家钟嵘,就同情地说了一句——“才秀人微”,意思是才能出众却地位卑微。

于是“不敢言”就成为了常态。

师:

除了“不敢言”,还有“吞声”、还有“踯躅”,“吞声”要怎么理解?

生:

把话咽下去。

师:

声将发而又止,抗争的话都已经在嘴边了,但只能强忍住。

那么“踯躅”呢?

课本上是怎么解释的?

生:

“徘徊不前”

师:

徘徊不前,想想,这样一个动作,是不是就道出了诗人的辗转反复呢?

生:

师:

鲍照这样形容自己的日常,“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但这绝不是因为鲍照是个闷骚宅男,而恰恰是千古行路难,他就连发出不平之论的资格也被剥夺了。

莫道不销魂,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清代的沈德潜也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师:

“岂无感”和“不敢言”这两句是最触动到我的,所以呢,我抛砖引玉,给大家读一读。

师:

抛砖已经有了,引玉在后,诗人的先扬后抑,你们也试着读一读。

生:

……

(读法指导:

“岂无感”一句是爆发之言,要读出忍无可忍的感觉;读“不敢言”则要一字一顿。

师:

我们来当场背一下这两句吧。

生:

……

师:

某某你来背一下

生:

……

师:

某某的同桌也来背一下。

生:

……

师:

这两句真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从来天意高难问。

2、理解题目的象征意味

师:

让我们回到原点,再品一品诗歌的题目。

行路难,字面意思是道路难行,但诗人真正想写的是什么?

生:

鲍照的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师:

看来同学们把诗歌得很透彻嘛,千古行路难,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即使你才华斐然,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士族,他们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寒门学子呢?

则游走在认命还是不认命的矛盾之中,鲍照,——这个寒门的代言人,他在《瓜步山楬文》中又重申了自己吞声踯躅不敢言的隐痛,“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于是乎,怀揣着鸿鹄之志的鲍照,就只好在这无理取闹的世界中艰难挪步,挣扎挣扎再挣扎,“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五、反观自我——路在何方

师:

我们不禁要替鲍照问一句——路在何方?

路在何方呀?

同学们能不能帮鲍照想想法子,解决他的困境呢?

生1:

人不可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我觉得没办法解决,除非推翻门阀制度。

生:

那就穿越吧!

师:

有人说穿越,这个回答挺有创意的,那穿越到哪啊?

生:

大唐

师(侧头倾听):

嗯~,唐朝。

大唐确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开放包容、多元共存,而且实行的还是科举制,但是啊,我想杜甫的经历也许能让你们改变想法。

当年杜甫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蛮以为凭自己的才华,一定能榜上有名,但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却导演了一出闹剧。

李林甫,因为担心这些参加科考的学子,会针砭时弊,说出对他不利的言论,所以当年参加考试的学子,他就一个也没有录取,那李林甫要怎么对他的上司唐玄宗解释呢?

他就说啊,“野无遗贤”。

意思就是说,民间没有一个遗漏的人才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一幕啊!

可见,就算是在唐朝,人才的选拔权,也是掌握在那些身居高位的当权者手中,难以保证公平。

师:

穿越到唐朝都不行,那要怎么办呀?

生:

穿越到现代。

师:

也就只好是穿越到现在了。

现如今,不管你是富二代还是寒门学子,都无所谓了,因为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有一个最好的平台——高考。

要是鲍照真的能穿越到现代的话,那他一定是今年两会的代表。

路在何方?

但你们是幸运的呀,门阀制度的乌云已经消散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梁启超先生更是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作为高考学子,今天我也想送给你们一句话——“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愿你们能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

以意逆志,因声求气,最后我们来齐读全诗。

《拟行路难》一二

生:

齐读

6、作业

留个作业,初中的时候呢,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今天我们又接触到了鲍照的《拟行路难》,比较这两首诗歌的异同,填完这个表格,尤其要注意区别情感基调上的不同。

师:

好,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