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3193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双桥小学天顺

“元、角、分与小数”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学完《买文具》后,在练习反馈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如“3.21元”读作“三元二角一分”这也是同事们谈论的话题。

我认为这是学生把小数的意义与读法混淆了,一个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的。

整数部分按原来的读数方法读,小数点读做“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

所以3.21元读作:

三点二一元。

而把元、角、分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不满1元,则表示几角几分。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产生,明确小数点右边两位表示几角几分,帮助学生建立元、角、分与“用元作单位的小数”的对应关系。

学生对小数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元角分的基础上,所以造成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仅限于钱。

学生看到小数就在其后加上单位“元”,出现了认识的局限性。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补充,生活中的小数如:

我的视力是1.5,我的身高是1.56米,我的体重是48.5千克,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

5.98秒等等。

个人认为,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但过于依赖这一数学模型会阻碍学生的思维,所以有必要拓宽小数的意义教学。

《元角分与小数》教学反思

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的加减运算,为此,教材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等具体情境。

“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出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经历,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到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

但在读小数时却出现了口头读对了,书面表达却出现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

在“货比三家”中,凭借生活经验,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判断出两个小数谁大谁小,但在交流思考的

11

小学三年级数学

过程时,却大都缺乏完整的表述;让人郁闷的是:

在完成作业“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最便宜?

”时,凭借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找到答案,却出现了“2.63元>2.36元﹤2.65元”这样的书面表达。

“买书”与“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

可以说一位小数没有进位的加法和进位加法与一位数没有退位的减法,是学得不错的。

在解决教材P8“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

”这个问题时,或许是具体情境的存在,结果也很快地出来了。

北师大版3年级数学下册《买文具》课后反思

《买文具》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2

小学三年级数学

剧吧!

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疏忽,不然就要酿成严重的后果。

孩子们对小数点的作用印象非常深刻,有的孩子还把故事讲给了家长听。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

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学生不认识。

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字上注上了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第一题:

用小数写出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时错误就少多了。

我还要求学生这样表述:

“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个几分合起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点几元。

”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起来”的回答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以前在课结束时,我经常因为时间不够省略了让学生回顾、总结这一环节,我知道总结能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没有省略这一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不会省略。

总之,全课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的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研读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它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联结点,进行通盘考虑,才能体悟编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加挥洒自如,尽情展示教学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

《货比三家》教后反思

要“货比三家”,当然首先要能比较这些小数(价格)的大小。

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寻“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一开始,学生举手十分积极:

丁玲:

先比元,都是8元,那就再比角,一个是5角,一个是2角,当然是5角大,所以8.50元>8.20元。

伍淑丽:

把8.50元改写成8元5角,8.20元改写成8元2角,一眼就看出来,8元5角>8元2角,所以8.50元>8.20元。

到这里竟然再也没有其他学生举手,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有点恼火。

可学生

13

小学三年级数学

看我越恼火,他们就越想不出方法来。

这时,刘家元举手了。

此人成绩不好,语文表达能力尤差,但上课举手一向都很积极,只是都是一些没头没脑,不着调的话,鲜有精彩之处。

可让课堂这么冷着也不是办法,姑且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刘家元:

8.50—8.20=0.3,所以8.50元>8.20元。

咦,不错,小数减法还没学就会了,我正想表扬他,下面其他同学开始嘀咕了:

“这我也会……”“会为什么不举手?

”我十分恼怒,正想开口,周兰又举手了,又一个不着调的,想想还是也让她说吧。

周兰:

8.50和8.20,8一样大,就用50—20=30,所以8.50元>8.20元。

谁知,又有人嘀咕了:

“这我也会……”

我更加恼怒了……课后,我静下心想:

第一,可能我太急躁了,每次都是这样,一旦课堂上出现我认为是不该出现的冷场,我就急躁得很。

可是我越急躁,学生就越紧张,就是有了好想法也不敢说,只有刘家元、周兰这两个似乎不知道看老师脸色的人才敢站出来。

第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才过了一个年,都长大了。

刘家元、周兰今天课上的表现真是令我既高兴又惭愧:

高兴的是过了一新年,他们又有了新的进步,惭愧的是我4

小学三年级数学

这一课是在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所以课开始,我直接出示了生活情景《买书》:

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

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

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你会计算吗?

由于课前指导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所以我让学生直接进行小组交流。

请一个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如果与黑板上的不同小组也可以上来板演。

学生的方法果然各不一样,交流时分别请这几位组长谈谈自己是怎么想的。

一组组长说我们用口算的方法,先把元和元相加,再把角和角相加,然后再把两个结果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共花了多少元。

二组组长说:

我们把3.2元看成了32角,11.5元看成了115角,加起来得到147角,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是14.7元。

三组组组长说:

列竖式时只要把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就得出14元7角,自然就写成了14.7元。

三位组长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就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后两种笔算的方法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呢?

在进行讨论之后,学生发现,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非常地相似,黑板上一组的做法就是六组的做法一个想的过程,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小数点的处理上。

看这些学生讨论地这么热烈,学习这么认真,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练习,检查时我惊奇地发现,全班95%的同学全队,较好的掌握了本课知识,课堂小结时我就继续鼓励学生探究:

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或许是因为沟通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相加或相减后小数部分末尾有0怎么办?

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怎么计算?

如果被减数是一个整数,而减数是一个小数,那怎么办?

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思考,怎么会提出这么有质量的问题!

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显然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我就顺势让他们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再次深化了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不知不觉中课堂上竟把后面要学习的小数减法的教学5

小学三年级数学

这节课通过“寄书”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让学生以已有的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算理和算法的知识、整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为铺垫,自主学习和探索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的过程,深刻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的策略是多样化的。

本节课教师主要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很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教师的适当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

如,在新课开始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再向学生提出估算的要求:

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

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但是在第一个问题“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

”的解决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我的设计构思出现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估算,而是直接算出结果。

从这可以说明,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仍需加强培养。

在最后的采购食品的问题中,我注重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森林旅游》教学反思

《森林旅游》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后的复习课,在设计本课时,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我利用“旅游”的情景进入本课的学习,这样学习6

小学三年级数学

《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教学反思

《对称、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7

小学三年级数学

生很不主动很不认真,画图不用铅笔和尺子,随心所欲乱画一气;有的同学不是很理解平移的方向,对往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理解不透彻;把平移和对称搞混淆,今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8

小学三年级数学

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出示的太早,学生对称图形才有了一些了解,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去剪有点太早,这之前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认识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但我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图形对称的情况比较单一,都是左右对称为主,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3.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4.我在各个环节中所提的问题顺序比较随意,主次不明显,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镜子里面的数学》课后反思

《镜子里的数学》一课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课上,我利用教具、学生利用学具——镜子,展开一系列观察活动:

活动一:

学生拿出镜子整理衣服,说说镜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二:

猜猜头左边戴发卡的同学,镜子里的她,发卡在哪一边,从而引出镜子的奥秘,并板书课题:

镜子里的数学。

活动三:

把镜子放在半个图形的虚线上,镜子里能看到整个图形,发现镜子9

小学三年级数学

活动五:

通过镜子看到的时间,猜猜现实中的时间,运用镜面对称现象原理。

这些活动为课堂增添了不少氛围,学生兴致较高,发言积极,特别是第三、第五个活动,学生切切实实感到镜子里的奥秘,第四个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师生、生一互动活跃,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现将我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和课后的反思记录下来,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很显然,重点和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我在教学预设时,主要重视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

课前谈话,用三岁大的外甥为例,小手因模仿风扇转动而“跳舞”,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在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举例说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把握其运动特点;课堂尾声的一组“你知道吗?

”用三个典型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给学生很大的视觉冲击——大楼平移和地球旋转,而神奇拖把——360度旋转,更是直接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的未知世界,引领着学生不断地探索,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二、展示学生错误的认识,让“错误”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两个地方很容易发生错误,一是对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难以判断,二是数一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对于这两个环节,我觉得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充分地展示学生的错误,然后结合实例或操作进行验证,当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再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思考方法。

钟摆的运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但自动卷笔刀却是每位同学必备的工具,教师在学生发生困惑时,用自动卷笔刀摇杆的运动为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它们的运动是一样的:

都是围绕一个中心

110

小学三年级数学

在转动。

因此,钟摆的运动、自动转笔刀摇杆的运动都是旋转。

在方格图上数出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怎么突破?

我认为,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养成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时,我首先动画显示小房图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小房图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很容易看出是向右平移的,我接着提问:

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说两格的,四格的、六格的,也有说八格的。

学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那就请各种观点的同学分别说说你是怎样看出的?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数出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个“房角”之间的距离,有的说只要数出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也有数图中房子的同一条边平移前后的距离,更有数出图中小房图距离最远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

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呢?

用事实说话。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方格纸和小房图,一格一格地向右平移,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应该是向右平移了六格。

这时,引导学生反思一下刚才是怎样数的,为什么会发生错误。

指名回答时,原来数错的学生发现小房图在平移前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点或边,而他们当时并不是数的对应点或对应边。

教师顺势指出:

那现在你们会数了吗?

到此为止,学生经历了思考、操作和再思考,终于明白了错误所在,同时也找到了通往正确的道路。

教学本课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如:

教师的语言怎样更加精炼?

课堂练习如何更加有效?

我想今后的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思索和努力。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2至23页的11

小学三年级数学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

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

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

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它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12

小学三年级数学

的某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13

小学三年级数学

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从学生的作业检测中,计算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教学反思

《整理书包》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做到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整理自己书包的要求,请同这们把自己书包里的东西掏出来整理一下,小组14

小学三年级数学

上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二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在列式后,引导学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导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再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但在第一环节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计算。

班级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到先估再计算,而是直接进行竖式计算。

因此将班级学生的估算成为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掌握算法后,我安排了学生进行练习。

班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在90%左右。

通过练习反馈出学生错题主要是因为抄错数、计算马虎、计算速度较慢等。

主要原因是计算习惯和能力两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于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15

小学三年级数学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数学更是如此。

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这部分16

小学三年级数学

面加强指导。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

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

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117

小学三年级数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

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

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

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教后反思

《摆一摆》是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铺地面》教后反思

《铺地面》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18

小学三年级数学

并且很容易和周长弄混淆。

这部分《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讲这节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在练习本上分别自己剪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直观地去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

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都能够在本上画的出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画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总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之后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进率也是100。

在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了,但是为了能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上周教完了第五单元《认识分数》,并对这个单元进行了检测。

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19

小学三年级数学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20

小学三年级数学

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在数学选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方面下了功夫。

本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次操作是让学生说明什么是一半。

第二次操作是让学生尝试用学具表示四分之几。

在教学中学生以具体实物为依托,借助对1/2的理解,自主迁移到对n/4的学习,通过几次的操作,学生思维越来越清晰,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第三次操作是建立在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喜欢的分数,既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反馈,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21

小学三年级数学

对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由于是初次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所以本课要求学生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