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553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docx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设计书doc

密级:

XX编号:

XXXXXXXXXXXXXX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

项目设计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0一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测量

项目设计书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

设计负责人:

审核意见:

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

 

批准单位(盖章):

审核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1概述

1.1项目来源

XX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XX省XX测绘公司进行XX省XX县XX镇至XX省XX市XX区铁路建设(以下简称XX-XX铁路)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任务。

1.2内容和目标

1.2.1GPS平面控制网测量主要内容和目标

以基础平面控制网(CPI)为控制基础加密测量四等GPS线路控制网(CPII)。

主要内容包括作业准备、选点埋石、外业测量、成果记录、数据处理、质量检查与上交成果等,为铁路的施工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真实的平面控制基础。

1.2.2四等水准测量的内容和目标

四等水准测量主要内容包括作业准备、选点埋石、外业测量、成果记录、数据处理、质量检查与上交成果等,为铁路的施工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真实的高程控制基础。

1.2.3线路控制桩施工放样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线路控制桩施工放样的主要对里程桩、加桩、断链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设。

为保证线路顺利施工提供依据。

1.2.4成果整理

包括文字、图件、簿册和数据的规范化整理。

1.3作业区范围和行政隶属

作业区跨境XX省和XX省,测区介于东经XXX°XX′-XX°XX′,北纬XX°XX′-XX°XX′。

西起XX省XX县XX镇,东至XX省XX市XX区,全长XX公里,铁路设计时速小于XXX公里/小时。

1.4任务量

XX-XX铁路控制测量及放样项目,布测四等GPS平面控制点300个,四等水准测量控制点90个,测设中桩、加桩600-700个。

1.5完成期限

2015年X月X日-2015年X月X日,完成实地踏勘、图上选点、实地埋石;

2015年X月X日-2015年X月X日,完成外业测量、数据处理、质量检查、成果整理;

2015年X月X日-2015年X月X日,成果验收与上交。

1.6项目承担单位

XX省XX测绘公司,乙级测绘资质,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

1.7成果接收单位

XX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

位于XX市XX路XX号。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作业区位于XX省和XX两省。

地处丘陵地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平均高程500米。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水系、植被分布多。

2.2已有资料情况

2.2.11:

10000地形图,数量1套,介质存储格式,通过验收,质量合格,可以利用;

2.2.2三等GPS基础平面控制成果1套,来源合法,介质存储格式,通过验收,质量合格,经实地踏勘,可以利用;

2.2.3三等水准测量成果1套,介质存储格式,来源合法,通过验收,质量合格,经实地踏勘,可以利用;

3引用文件

TB10101-2009《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054—2010《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GB/T12898-200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CH/T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以上规范与设计指标有矛盾时,以本设计书为准。

4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1成果种类及形式

XX-XX铁路控制测量及放样项目成果主要有文字成果、、数据成果以及除上述成果以外的过程性、说明性资料。

其主要形式为电子数据及纸质成果。

4.2坐标系统

XX-XX铁路控制测量及放样项目采用投影于抵偿面高程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主要依据初测成果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中央子午线取测区内一条整分的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本测区采用高程投影基准面为500米。

4.3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4投影

投影于抵偿面高程上的高斯正形投影。

5设计方案

5.1硬件和软件配置要求

5.1.1XX-XX铁路控制测量及放样项目的硬件主要有GPS双频接收机6台套,DS3水准仪2台套,徕卡2秒级全站仪2台套,计算机4台,作业车3部等一些保障器材。

5.1.2XX-XX铁路控制测量及放样项目的软件华测随机商用平差软件和NASEW95。

5.1.3投入专业技术技术人员16人(其中高工2人,中级3人,作业员9人),司机3人,工人2人。

5.2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XX-XX铁路控制测量及放样项目主要的技术路线为合同签订、准备工作、选点埋石、外业测量、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及检查、控制桩放样、专项检查及最终成果整理、提交与接收等,其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图略。

5.3技术规定及要求

5.3.1四等GPS平面控制测量的技术规定及要求

5.3.1.1线路平面控制的一般规定

(1)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方法施测。

(2)CPⅡ控制点应起闭于CPⅠ控制点,沿线路布设,距线路中心50~200m,宜设在线路同侧,且不易被施工破坏、稳定可靠、便于测量的地方,埋设150mm*200mm*650mm规格的标石埋石,并按要求作点之记。

(3)CPⅡ控制点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有一个通视点,以满足施工测量的需要,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与附近的已知水准点联测,一般10km左右联测一个水准点。

(4)与高一级的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总数不得少于3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

在线路起点、终点或与其它铁路平面控制网衔接地段,应与其控制点联测,联测控制点数不应少于2个。

5.3.1.2四等GPS定位测量控制网基线方位角中误差3.0″,边长相对中误差1/70000,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1/40000,相邻点间基线长度中误差应小于

5.3.1.3四等GPS定位测量控制网测量作业应满足卫星截止高度角≥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时段长度≥40分钟,观测时段数1个,时间采样间隔10-30,PDOP≤10。

5.3.1.4基线观测数据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宜大于10%。

(2)网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重复观测基线的较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5.3.1.5基线向量检核符合要求后,应以独立基线的三维基线向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的三维坐标为起算数据,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5.3.2四等水准控制测量的技术规定及要求

5.3.2.1高程控制的一般规定

(1)本测区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大型桥梁和隧道应根据工程规模和精度要求建立独立高程控制网。

(2)水准点沿线路布设,并与国家水准点联测,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或闭合环。

(3)水准点点宜设在距线路中线50m~300m的范围内,一般地段每隔2km左右设置一个,在大型车站、长大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附近应增设水准点,可与CPⅠ、CPⅡ控制点共桩,但共桩点应符合水准点的埋设要求,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按要求作点之记。

5.3.2.2四等高程控制网应满足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5mm,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10mm,附和路线长度≤80km,环周线长度≤100km的技术要求。

5.3.2.3四等水准测量应符合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平原、山区分别

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符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平原、山区分别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5.3.2.4使用DS3数字水准仪进行四等水准测量选用单面条码标尺,视距≤100m,前后视距差≤5.0m,测段的前后视距累计差≤10.0m,视距高度≥0.35m,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1次。

5.3.2.5对于新购置的仪器、水准标尺应进行全面检验,新购仪器、水准标尺的检验项目、方法和要求应按现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与《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3.2.6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类型必须符合相应等级的要求,宜采用相应等级的数字水准仪及其自动记录功能采集数据。

5.3.2.7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在每个项目作业前按相应规定进行检验。

5.3.2.8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采用往返测的观测次数,采用“后-后-前-前”或“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

5.3.2.9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应符合黑红面读数差3mm,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5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5mm.

5.3.2.10水准观测中,测站限差超限必须立即重测,否则从水准点或间隙点起重测。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

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重测后应选用往返合格的成果。

如果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差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3.2.11观测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记录,在全面检查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规定后,才能进行计算。

5.3.2.12四等及以上水准测量应在全线测量贯通后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进行整体平差,并求出各点的高程中误差。

5.3.2.13水准测量数据取位的要求往返测距离总和取至0.01km,往返测距离总和取至0.1km,各测站高差0.1mm,往返测高差总和0.1mm,往返测高差总和0.1mm。

5.3.3施工放样测量的技术规定及要求

5.3.3.1施工放样测量前,应检查测区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精度、密度情况,放样时采用同一投影带和同一坐标系统。

5.3.3.2线路控制桩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控制桩可采用极坐标法、GPSRTK法和拨角放线法测设,并钉设方桩及标志桩。

(2)控制桩间宜通视,桩间距离宜为200~400m,困难时不应小于100m,并应设在便于置镜的地方。

5.3.3.3控制桩测量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铁路应注明与既有铁路接轨站的里程关系。

(2)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和加桩。

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20m。

如地形平坦且曲线半径大于800时,圆曲线内的中桩间距可为40m。

在地形变化处或设计需要时,应另设加桩。

(3)断链宜设在百米标处,困难时可以设在整10m桩上。

不应设在车站、桥梁、隧道和曲线范围内。

(4)隧道顶应按专业要求加桩。

(5)新建双线铁路在左右线并行时,应以左线钉设桩橛,并标注贯通里程。

在绕行地段,两线应分别钉桩,并分别标注左右线里程。

(6)中桩桩位限差为:

纵向S/2000+0.1(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

横向10cm。

5.3.3.4全站仪中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线测量应采用Ⅲ级及以上测距精度的全站仪进行施测。

(2)线路控制桩应从平面控制点直接测设。

特殊困难条件下,可从平面控制点上发展附合导线或支导线。

支导线边数不应超过一条。

(3)线路控制桩应观测一测回,取其平均值,计算测点实测坐标。

(4)线路控制桩的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应符《规范》规定。

(5)采用极坐标法测量中桩时,应直接从平面控制点、加密控制点或线路控制桩上测设,测设距离不宜大于500m。

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